第109章 升级货币铸造法

作品:《我在大唐躺平摆烂画凌烟

    崔凌突然说道:“王公,下官有一计,不知当说不当说?”


    “但说无妨。”王鉷豪言大气地说道。


    他心情格外好。


    “不如我们也配合配合建宁郡王,让绛州所有的铜商,把铜都卖到洛阳去,这建宁郡王铸造的越多,他亏的钱也就越多。”


    王鉷却思考起来。


    一边的卢平却表示赞成,他说道:“我去绛州钱监打听过,铸造一贯钱,大约需要消耗750文,建宁郡王铸造50万贯,原本需要投入37.5万贯,但现在他私自太高铜价,至少六十万贯以上才能铸造50万贯铜钱出来,他手中有37.5万贯,最多只能造出32万贯,不会超过这个数字了。”


    崔凌也立刻接过话来说道:“如此一来,等他造钱数到了32万贯,他将没有钱投入进去继续开工,除非他自己拿私人的钱将剩余的18万贯造出来,按照他的造钱投入产出来算,18万贯,至少需要22万贯的再投入,他自己拿得出手22万贯吗?”


    22万贯,现在的李倓,如果把目前的产业线全部拉满,勉强可以拿出来。


    这不是一个小数字。


    按照李隆基时代的大唐军队配置,十大节度使总兵力49万,京畿禁军12万。


    一个禁军一年吃米12石,一年赐绢布20匹。


    按照李隆基时代的物价,一个禁军一年投入是14贯。


    22万贯,可以供一支一万五千规模的禁军一年。


    边军的俸禄是禁军的三分之一,那22万贯可以养一支四万五千规模的边军一年。


    试想想,22万贯在手,很快就可以拉一支5万规模的大军出来,然后去抢,抢了之后可以再持续养兵。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


    “听说建宁郡王在长安澄心堂还是赚了不少钱的。”王鉷突然说道,“他是不是以为在洛阳也和在长安一样好运?”


    思忖片刻,王鉷说道:“诸位说的有道理,我即刻给右相写一封信。”


    “不出半年,建宁郡王必遭遇无钱投入的问题!”


    三月二十六日,李林甫接到了王鉷的回信。


    李林甫微微蹙起眉头来,对外面的小吏说道:“让吉温来见我。”


    吉温到了李林甫的办公厅:“相公。”


    “来,你来看看王鉷的信。”


    吉温接过来信,仔仔细细看完,看完后,吉温脸上像是瞬间爬满了问号一样。


    “在绛州提高铜价来充实洛阳钱监,建宁郡王这是饮鸩止渴,喝得越快,死的也越快。”


    李林甫不动声色地问道:“所以,你如何看这件事呢?”


    “建宁郡王这是找死,他的行为实在过于幼稚,这也不怪他,毕竟他才十数岁的年龄。”吉温冷笑道,“圣人派建宁郡王去洛阳,太子殿下居然没有阻拦,这真是留给右相的一次大好的机会,让这个建宁郡王放手去做,把事情办砸,只是时间问题了。”


    李林甫思忖片刻说道:“做两手准备,一是在洛阳收集少府监贪污的证据,二是时刻打听洛阳少府监铸钱监的进程。”


    “相公放心,下官时刻盯着洛阳,一只蝼蚁都不会放过的。”


    三月二十七日,晚春的洛河之水波光粼粼,街头人头攒动。


    李倓一大早就骑着马,抵达了铸钱监。


    “郎君,这边请。”刘益很谦卑地说道。


    李倓跟着刘益一路走到后面,后面便是铸钱的地方。


    洛阳铸钱监是大唐开国之初便设立的,一共有两尊钱炉。


    刘益唤来了铸钱的工匠,说道:“这是建宁郡王,是少府监监。”


    哪些工匠连忙行礼:“草民参见大王。”


    “不必多礼,本王是来看看这钱炉的。”


    工匠们感到意外,以前从来没有上面的大官和贵族到钱炉这里来,今日怎会突然到访?


    他们也不敢多问,更不敢多想。


    “大王这边请。”


    李倓很快见到了洛阳的钱炉。


    李倓说道:“你们该做什么做什么,本王就四处瞧瞧。”


    众人看了一眼刘益,刘益说道:“下去干活吧。”


    “大王,您也看到了,这洛阳铸钱监一共两尊钱炉,这里就是铸钱之地,这里空中污秽难闻,您若没有其他事,下官陪您先出去,事情交给他们即可。”


    李倓却抬手打住了他。


    他四处看了看,看得比较随意,但每一个细节都留意到了。


    母钱翻砂法的工艺在唐代已经趋近成熟,但只是成熟,既没有标准化、精细化,也没有广泛推广。


    他又看了看炉子,以及铜范,还有那些工匠的操作,以及旁边的燃料等等。


    看了许多之后,才停下来。


    刘益见李倓对这些感兴趣,他不敢多说什么,只能乖乖站在旁边陪同。


    “刘监丞。”


    “下官在。”


    “你把那些工匠叫过来。”


    刘益立刻将之前那几个工匠叫了过来。


    其中一个年龄最大的大约有四十几岁了,常年在钱监工作,让他看起来苍老而疲惫,脸上满是皱纹,皮肤被火烤得有些奇怪。


    “这是钱工张二郎。”刘益给李倓介绍道。


    随即他又说道:“张二郎,大王有话要问,你最好如实回答。”


    张二郎说道:“大王有何问题,尽管问,知无不言。”


    “本王问你,现在铜钱中含铜多少?”


    “每一枚铜钱在铸造的时候,用铜量百有八五,铸成之后,含铜大约七成以上。”


    李倓开始仔细计算,这铜的火耗居然高达18%左右。


    太高了!


    他前世恰好读过中国货币史,宋朝的铸钱火耗只有11%左右。


    大唐铸1000文钱要投入750文,到了宋代,铸1000文钱,只需要535文的成本。


    而且宋钱的工艺更甚唐钱,数量呈现井喷,成为当时世界通行货币。


    李倓指着其中一个钱炉说道:“从今日开始,尝试将用铜量降到百六五,提高铅和白锡的用量。”


    张二郎微微一怔,其他人也都面面相觑。


    “听到了吗?”刘益不假思索就对众人说道,“从今天开始,就按照大王说的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