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平壤大捷,朱元璋和朱棣反而高兴不起来?

作品:《盘点历朝败家子,嬴政老朱气疯了

    大明火炮的轰击,在朝鲜史官看来犹如天降神迹。  但对城中的倭军来说,就是另外一番感受了。  小西行长作为主将,自然不可能跑去城墙上挨炸。  但即便是在城里用来充当指挥所的朝鲜旧皇宫之中,小西行长也依旧能感受到明军炮火的威力。  无数炮弹倾泻而下,整个平壤城的大地都在震动。  小西行长所在的宫殿中,梁柱同样震动不断,无数灰尘落了下来,浇了小西行长满头满脸。  “八嘎,这些该死的朝鲜人就不知道做一下清洁卫生吗?”  小西行长一边破口大骂,一边捂着脸,慌不迭冲出了宫殿。  刚刚一冲出去,视线落在城墙上,他又一次的愣住了。  整座城墙,此刻正在连续不断地激起烟尘。  大明的火炮几乎没有任何迟滞,一刻不停地轰击着。  这座古老的朝鲜旧城,在火炮的肆虐下不断发出诸多不堪重负的声音。  “该死,明国人的火力怎么如此强悍!”  在小西行长的周围,他的家臣们脸色也同样变得惨白。  突然,城墙上一丝火光闪过,一枚炮弹从城墙上发射而出,落在了明军的阵地上。  倭国众人顿时欢呼起来。  “是我们的火炮!”  “大倭国必胜!”  但只不过短短的数十秒,明军火炮就做出了回应。  七八枚实心炮弹先后落了下来,覆盖了倭军火炮所在的那一段城垛。  轰隆!  一声巨响,一枚实心炮弹正好命中倭军炮身,直接让这门倭军大炮四分五裂。  短短几分钟时间里,倭军城头上的所有大炮就全部都被明军击毁。  看到这一幕,小西行长和他身旁的家臣全部都傻眼了。  这特么,怎么打?  一名家臣抖抖索索地开口道:  “主公,明军数量是我们的好几倍,还有这么大的火力优势,我们根本守不住啊。”  “不如赶紧撤退吧!”  小西行长直接伸手,扇了这名家臣一个耳光,随后破口大骂。  “撤退?你现在让我撤退到哪里去?”  “明军至少有两万骑兵,出了城,你觉得我们两条腿能跑得过四条腿吗?”  “告诉下面的人,不想死的话就给我守住,明军的火力不可能一直这么猛!”  顿了一顿之后,小西行长又忍不住痛骂道:  “那些该死的家伙,和关白大人说什么明军辽东军腐败不堪,连十门火炮都凑不出来。”  “该死的,现在城外至少三百门火炮!”  “等回到倭国,我一定要让关白把那些谎报军情的家伙全杀了!”  等到部下们忙不迭地去传递命令组织防守后,小西行长微微松了一口气,拉过身边的侍卫长,轻声叮嘱。  “做好准备,一旦城破,立刻掩护我从南门撤离!”  明军的炮火,铺天盖地。  城墙上倭军的火铳声一开始还遍地都是,很快就变成稀稀拉拉。  再后来,任凭明军火炮如何肆虐,城墙上都没有一星半点的火铳声传出了。  镜头移到城墙上。  此刻,城墙上到处都是倭军的尸体。  大部分尸体残肢断臂,几乎分不出人形。  鲜血和尘土、碎石混合在一起,呈现出干涸的暗红色。  滚滚的硝烟弥漫着,偶尔还能见到几名重伤的倭军士兵有气无力地靠着墙垛。  又一枚炮弹准确无误地落下来,正中墙垛。  一阵硝烟升腾而起,片刻之后消散。  墙垛和倭军士兵都已经消失不见,只有一个大坑出现在刚刚那个地方。  哗啦啦!  平壤城的一处城墙上,开始出现了垮塌。  这种垮塌规模并不大,但也露出了一个口子。  李如松大喜过望,伸手一指。  “所有火炮集中攻击,用最快的时间把口子给我扩大!”  轰轰轰!  明军火炮声惊天动地,上百枚炮弹在几分钟内倾泻到了这一处缺口周围。  哗啦啦!  在炮弹持续不停地轰击下,这一段城墙终于彻底垮塌下来,形成了一个混杂石块、尘土的大斜坡。  “火炮移开,攻击城墙其他方位,争取制造出更多缺口!”  “步兵给我上,占领缺口,然后用最快速度打开城门!”  “骑兵立刻着甲,城门打开后马上突入城中!”  李如松语气急促,但又有条不紊地下达了一条又一条的命令。  他的号令通过旗帜和传令官的奔驰,很快就送到了前线每一个指挥官的手中。  很快,明军第一批先锋军就冲入了城中。  砰砰砰!  双方用火铳展开了激烈的相互射击。  倭军接连不断倒地。  一支明军小队悄悄地绕到了倭军的侧翼,先是一波出其不意的火铳射击,随后为首的明军军官杀气腾腾地拔出了腰间长剑。  “冲,让这些倭寇知道咱们大明的厉害!”  明军这支小队直接冲了上去,和倭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  “八嘎,杀了他们!”  倭军叽里呱啦地喊着,同样也拔出腰间长刀。  激烈的白刃战中,双方士兵接连不断倒地。  明军很快占据了上风。  “怎么可能?”小西行长站在不远处,震惊地瞪大了眼睛,“这是我们家族最强悍的武士,是大倭国战国时代的精英!”  自从登陆以来,倭军每一个士兵都能以一当十。  这还是小西行长第一次看到,自己家引以为豪的武士们,被明军在白刃战中杀得连连败退。  小西行长并不知道的是,在东亚有一群人,他们在白山黑水之中,能空手搏杀熊狼虎豹。  这群人的名字叫做——女真!  但即便是女真人这种堪称变态级别的单人战力,依旧还是只能在大明军队面前如同宰鸡屠狗一般,被各种杀戮。  因为大明有一位名将曾经坐镇辽东三十年。  李成梁!  李成梁或许贪污腐化,但他在战场上的表现是无可指责的。  李成梁用三十年的时间,练出了一支天下无敌,连女真人都只能跪地求饶的辽东兵!  倭国武士,不可谓不强。  但比起女真人,倭国武士单体战力就差了不少。  大明辽东兵,单体战斗力同样也不如女真人。  但辽东兵却能把团队战术演练到极致。一名女真人对三名辽东兵,女真人或许能以一敌三。  但一百名女真人对三百名辽东兵,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女真人被杀得干干净净。  在冷兵器的时代,一个名将对军队的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  戚继光的戚家军,能把倭寇杀得落荒而逃。  和戚继光齐名的李成梁,一手训练三十年的辽东兵又怎么可能会输!  看着自己麾下最引以为傲的数百武士、忍者被明军先锋开始屠杀,小西行长的心理防线彻崩溃了。  “这些明人都是怪物,跑,快跑!”  小西行长跳上马,紧紧抱着马脖子,在剩余倭军士兵的簇拥下,落荒而逃。  镜头开始拉远。  整座平壤城中,无数明军、朝鲜军奋勇争先。  倭军方面则是一个个吓得面无人色,疯狂逃跑,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  【第二次平壤之战,以明军的大获全胜告终。】  【此战中,明军阵亡和受伤总计七百九十二人,斩首和俘虏倭军数量为九千一百四十三人。】  【小西行长所率领的倭国第一军总计一万八千人在平壤损失了一半,直接失去了继续作战的能力。】  【双方主力的首次对抗,以大明取得辉煌胜利而告终!】  看到这里,华夏历朝历代的皇帝们纷纷露出振奋表情。  【秦始皇嬴政:本来还有点担心会是又一个土木堡呢,没想到竟然是一场如此出色的大胜!】  【宋太祖赵匡胤:看来这个李成梁确实是有点东西的,不过要我说啊,等过几年李成梁死了,这辽东军迟早也是废了!】  【明太祖朱元璋:姓赵的,你嫉妒大明雄师就直说,大明的军队才不会像你的大怂一样,谁也打不过!】  ……  武周世界之中,武则天有些疑惑地开口。  “狄卿,这倭人只不过损失了一半的军队,怎么就打不了了?”  狄仁杰呵呵一笑,看了一旁的某位将领一眼。  “陛下有大将在前,何必要问臣这个文官呢?”  武则天恍然,对着这名身躯挺拔的将领开口。  “高仙芝,你来说说。”  高仙芝咳嗽一声,笑道:  “陛下,一支军队有一万人,并不是说这支军队能承受的死亡数量就是一万。”  “正常而言,普通的军队,损失一到两成就会溃败了;精锐一些的军队,损失三成左右也会溃败了;若能支持到损失五成以上,那已经是绝世强军,在华夏历史上至少排名前十的存在了。”  皇太女长平公主闻言,不由大感惊讶。  “普通军队死一两成就溃败?这太夸张了吧。”  在长平看来,一万人死了一两千就溃散,完全无法理解。  高仙芝呵呵一笑,道:  “皇太女殿下有所不知,每一支军队之中,真正能打仗的其实就是那么一成,甚至半成人。”  “至于其他的八九成人,基本都是打杂的,起哄的。这些人在一旁呐喊助威,打打顺风仗可以,但指望他们力挽狂澜是绝对不可能的。”  “正常的将军为了打赢战斗,都会把这一两成最能打的安排在最前线去拼。”  “只要最能打的把对面最能打的拼完了,咱们就能赢。反之,也就输了。”  长平瞪大眼睛,道:  “那还需要剩下的八九成人来做什么?”  高仙芝又笑了,道:  “皇太女殿下,最能打的,自然也是最容易死的。”  “剩下的八九成人,就是为了让他们感受战场的氛围。打多了胜仗,这八九成人之中就会有人慢慢也被转化成最能打、最敢打的人了。”  “简单的说,就是从新兵转化成老兵悍卒。”  “读书的士人都要有个学习的过程,打仗又如何能例外呢?”  “当一支军队一直获胜,那它的损失就小,而且转化的新兵也会多。”  “如此一来,一支常胜之军中,能打、敢打的老兵悍卒占到三四成就是很正常的。”  “反之,一支常败之军,其中的老兵悍卒自然早就损失光了。”  顿了顿,高仙芝做出了总结。  “总之,一支军队不能光看数量,最关键的还是那些能打、敢打、悍不畏死的老卒。”  “当这些老卒死完了,战争也就失败了。”  长平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本宫现在终于明白,为何历史上会有那么多以少胜多的故事了。”  高仙芝点头道:  “这也是臣能带着大周军队屡次以少胜多的原因所在。”  “咳,说回金幕。小西行长这一万八的军队,臣觉得里面的老卒撑死了也就三四千人。”  “可这一战中小西行长却损失了整整九千人,可想而知,他的三四千老卒必然都死光了。”  “故而,别看小西行长似乎还有九千兵马,但这剩余的九千人已经完全是土鸡瓦犬,完全没有任何用处。”  “若是小西行长再带这九千人去和明军交战,明军只需要派出一千,不,五百劲卒,都足以将这剩余的九千人轻松击溃了。”  长平听得半信半疑,不过看到武则天和狄仁杰都没有开口质疑,于是也就没有说什么。  武则天平静地旁听完了两人之间的对话,这才开口道:  “高卿家,你觉得这场战争,会是谁赢?”  长平闻言,心中不觉有些疑惑。  大明都已经如此干净利落地拿下平壤之战的胜利了,难道还能有什么意外?  无独有偶,在大明世界之中,朱元璋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老四,你觉得大明能赢吗?”  朱高炽忍不住道:  “皇祖,孙臣觉得大明的胜利应该没有悬念了吧?”  “不。”说话的人是朱棣。  朱棣此刻表情颇为凝重,开口道:  “大明还是有可能输的,而且这种可能性还不小!”  “啊?”朱高炽一脸震惊,“这是为何?”  朱棣嘴角扯动一下,飞快地报出一串数字。  “按照五万大明将士来算,每一个人一天粮食是一升五合,则五万人一天应该是七百三十石粮食,一个月所有将士就是两万两千石粮食。”  “马匹是两万七千匹,一匹马一日要给料豆三升,那么一个月就需要两万四千石料豆。”  “整支大军每个月就需要四万八千石粮草,也就是一天需要一千六百石粮草。”“高炽,你可知道辽西走廊一天最多能运多少石粮食?”  朱高炽愕然片刻,摇头道:  “孩儿不知。”  这条世界线的朱高炽,可不是原先历史上那个帮朱棣镇守北平主持后勤的朱高炽。  既然没有相关经历,自然也就不知道相关数字。  朱棣嘿嘿一笑,道:  “当年的捕鱼儿海之战,我奉父皇的命令押送粮草前往大宁,在那里和蓝玉大将军会合。”  “当时北平城中调集了数千辆马车,但由于辽西走廊的道路实在是太过泥泞难以行走,故而最后确定的数字是,一千石!”  朱棣非常严肃地重复了一次。  “每天运输一千石粮草物资,就是辽西走廊的极限了。”  朱高炽闻言,也震惊了。  “那按照您的意思,岂不是每天都有六百石粮食的缺口?”  坐在皇位上的朱元璋闻言,叹一口气。  “不,缺口应该更多。”  “朱翊钧这小子的治国能力,嘿嘿,他能每天足额运满一千石?朕不太信。”  朱高炽闻言,心情顿时颇为复杂。  朱元璋天天臭骂朱棣生了朱翊钧这么一个败家子后代,但别忘了——  朱翊钧,也是朱高炽的直系后裔!  朱高炽定了定神,将话题重新拉了回来。  “所以说,大明的最大隐患就是后勤?”  朱棣嗯了一声,道:  “辽东肯定是存储一批粮食的,开战之前的几个月时间准备,朱翊钧一定也调集了一批粮食去辽东。”  “但别忘了,朱翊钧这臭小子本来就是个败家子,而且在准备朝鲜战争的同时,他还调集了重兵去宁夏剿灭哱拜。”  “这种情况下,辽东能有多少粮食储备,就要打上一个问号了。”  朱元璋哼了一声,淡淡道:  “朱翊钧这小子是个叛逆、好大喜功的性格,朕不用想也知道,他最多愿意给前线大将三个月的时间。”  “对了,从十月出兵到元月攻克平壤,已经是两个月了。”  朱高炽顿时一怔。  ”所以说,李如松麾下的五万大军,就只有不到一个月的粮草了?”  朱棣嘿嘿一笑。  “说不定,只有几天的粮草了!”  “娘的,这朝鲜君臣也是一群废物,明明是大明出兵给他们抵御倭国,竟然连一粒粮草都供应不上,活该被灭国!”  这一番聊天下来,大殿之中因为刚刚那场胜利而活跃起来的气氛顿时就变得沉凝了不少,许多大明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担忧的表情。  人不可一日无粮,这是傻子都知道的事情。  若是明军当真没有了粮草,这一仗岂不是要反胜为败?  要是大明出兵朝鲜以这种戏剧性的结果失败,那就真真是非战之罪。  在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接受得了!  金幕接下来播放的片段,也证实了朱元璋和朱棣父子的猜测。  【明军刚刚占领平壤,主将李如松就立刻召开了作战会议。】  画面中,李如松表情严肃地看着面前众将。  “才缴获了不到一千石的粮草?”  明军将领李宁点头道:  “是的,大帅。倭军在撤退前把粮库点了火,我军虽然尽量抢救,但也只能抢出了这么一部分。”  李如松骂了一句脏话,随后抬头,正色道:  “各位,我们的粮草只剩下不到半个月了。”  “眼下战线已经推进到平壤,想要靠后方及时补给是不可能的。”  “按照最乐观的情况来算,我们最多也就支撑一个月!”  “我们必须要迅速追击倭军,从倭军的手中抢夺足够的粮草,实现就食于敌,才能按照陛下的安排,一鼓作气收复整个朝鲜!”  说完眼前的情况之后,李如松目光在众将面前一一扫过。  实现了平壤大复仇的祖承训下意识地抬头挺胸,希望能获得李如松的命令。  但下一秒,李如松的视线就扫过了祖承训,落在了另外一人身上。  “查大受,你立刻率你部骑兵出发,我给你五天时间,必须将平壤、开城和汉城之间的所有敌情侦查完毕!”  “一旦发现敌人主力踪迹,火速来报!”  “我也会通知朝鲜方面,让他们派出足够熟悉当地情况的将军作为向导,协同你侦查作战!”  很快,查大受率领数百名大明、朝鲜骑兵所组成的混合侦察部队离开了平壤,朝着南方的汉城而去。  查大受的官职是副总兵,也属于李成梁调教出来的嫡系,虽然心知战况紧急,但却依旧非常稳妥地进行侦查任务,并没有任何冒进。  这一天中午,查大受和麾下的数百将士们正在一处树林中隐蔽休息,突然听到远处隐约传来了叫喊和厮杀的声音。  “怎么回事?”查大受脸色一变,立刻站了起来。  在查大受的旁边是朝鲜将军高彦伯,闻言立刻下意识握住了腰间的刀把。  “查将军,会不会是倭寇?”  查大受表情沉凝,缓缓开口道:  “不排除这个可能。先不急,派人去了解一下。”  很快,几名浑身浴血的明军斥候就来到查大受面前。  “总兵大人,前面有一处倭寇,人数应该在六百左右,个个都有马,战斗力不弱!”  个个都有马?  查大受眉头一皱,立刻怀疑是碰到了同行。  倭国是正经的小国寡民,就那点平原种地都不够,更别说养马了。  能全员骑兵的,十有八九是对方斥候,又或者……  查大受心中诸多想法,但表面上却不动声色,道:  “敌军战斗力如何?”  一名明军斥候擦了擦脸上的血,嘿嘿一笑。  “兄弟们和这些倭寇试了试手。刘三和毛琦死了,但倭寇也没从咱们这讨了好处,咱们拿了六颗人头!”  查大受点了点头,又对着身旁的高彦伯问道:  “这是什么地方?”  高彦伯忙道:  “碧蹄馆!”  查大受嗯了一声,环视一圈已经围拢过来的明军将士。  “各位,对面个个有马,说不定是倭军某个极其重要的人物。”  “大家不要声张,听我安排,包围过去,吃掉这支倭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