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朱元璋大开杀戒,老康熙教子训孙

作品:《盘点历朝败家子,嬴政老朱气疯了

    大殿之中,朱元璋和群臣的议事也到了尾声。  “这个老四怎么搞的,去了半天还不回来?”  “毛骧,派人去找一下他。”  朱元璋话音刚落,就看到朱棣和朱高炽走入大殿之中。  在两人的身后,还跟着骨瘦如柴的姚小五。  满殿君臣的目光顿时全部落在了姚小五的身上,表情各异。  朱元璋眉头微微皱起,扫了一眼朱棣和朱高炽,道:  “怎么回事?”  朱棣脸色严肃,大踏步地走到了朱元璋的面前。  “父皇,您看一下这份诉状。”  朱元璋接过这份皱巴巴的诉状,若有所思地扫了一眼姚小五,低头阅读。  从头看到尾,朱元璋都没有什么表情。  看完之后,朱元璋对朱棣道:  “你有什么补充的?”  朱棣道:  “儿臣仔细询问过了,此人的陈述应该属实。”  朱元璋点了点头,看向姚小五。  “你就是告状之人?”  姚小五此刻早被面前大殿之中的一切惊得目瞪口呆。  他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草民,怎么能想到这辈子竟然有机会站在皇宫大殿之中,接受大明皇帝陛下的询问?  朱元璋也不着急,又问了一遍。  姚小五这才回过神来,噗通一声跪下。  “陛下,还请为草民做主!”  朱元璋淡淡道:  “平身。来人,给他赐座。”  姚小五甚至都不记得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等他再度清醒的时候,自己已经坐在了一张椅子上。  大明皇太子朱棣殿下,就坐在他的身旁。  朱元璋表情平静,示意锦衣卫都指挥使毛骧过来。  “看。”  等毛骧看完之后,朱元璋又淡淡道:  “查,朕一个时辰内要有结果。”  毛骧身体颤抖了一下,领命快步离去。  做完这一切,朱元璋将视线转向蓝玉。  “蓝玉,你记不记得一个叫唐闰山的人?”  蓝玉先是有些疑惑,回想了一下之后恍然大悟。  “记得,这唐闰山是臣麾下的一个百户,作战颇为勇猛,在捕鱼儿海追剿鞑靼的时候受了重伤,一条腿瘸了。”  “臣怜惜他的勇猛,故而在班师路上,让山西当地官员对其照拂一二。”  说到这里,蓝玉似乎也明白了什么,看了姚小五一眼。  “莫非这姚小五和唐闰山有什么冲突?”  朱元璋面无表情,将诉状拿了起来。  “你自己看。”  蓝玉明显有些紧张,接过诉状,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  然后又看了一遍。  接着再看了一遍。  一滴汗水从蓝玉额头沁出,落在地上。  “蓝玉大将军,你怎么不说话了?”  朱元璋的声音平静依旧,却让蓝玉浑身发冷。  陛下只有在极度动怒的时候,才会用这种语气说话!  蓝玉勉强挤出了一丝笑容,干笑道:  “陛下,这唐闰山……臣也不知道他是这样的人啊。”  “况且,况且此案真相未明,不如还是先查清楚,再做定论。”  朱元璋点了点头,道:  “你言之有理。所以都在这里等着吧,等锦衣卫查完了,再做定论。”  大殿中极为安静,没有人敢开口说话。  姚小五在一旁听着这些对话,看看朱元璋,又看看蓝玉,如在梦中。  突然,姚小五的身体颤抖了一下,猛然站起,就要下跪。  一双苍老的手扶住了他。  “坐。”朱元璋温和地对着姚小五说道。  随后,朱元璋看了一眼朱棣。  朱棣赶忙从椅子上弹了起来,让出座位。  “高炽,去让御膳房那边弄点食物过来。”  朱元璋拉着姚小五坐下,仔细地询问起来。  “你家中有多少田地?收成如何?村里可有不法之事?”  姚小五只感觉脑子乱乱的,下意识地作答,时而颠三倒四,语无伦次。  朱元璋非常耐心地聊天,就好像是一个正在拉家常的长辈。  一阵脚步声响起,锦衣卫指挥使毛骧快步而至,对着朱元璋禀报。  “陛下,锦衣卫已经查明,姚小五在京师之中的所有活动,均如同他所陈述,并无虚假。”  “兵部、都察院官员,还有六军都督府那对父子也已经带到。”  朱元璋嗯了一声,道:  “都传进来。”  很快,朱元璋指着跪在地上的四人,对着姚小五开口:  “是他们吧?”  姚小五看着这几张只见过一面,却记忆无比深刻的脸庞,下意识地点头。  “陛下,草民……”  朱元璋的手落在了姚小五的肩膀上。  “不必多说,你看着便是。”  朱元璋站了起来。  这一刻,大明开国老皇帝的脸庞上,散发着惊人的煞气。  “朕问你们的话,老实交代。”  “若有一字不实,朕杀你们全家。”  “懂?”  四人连连点头,不敢有丝毫隐瞒。  锦衣卫指挥使毛骧就站在旁边,谁敢撒谎?  对于官员们来说,锦衣卫,那可是比皇帝还要让人更加恐惧的存在!  听完四人陈述,朱元璋沉默片刻,对着六军都督府的父子道:  “尔两人可以回家了。”  等父子两人离开,朱元璋转头看向蓝玉。  “朕的大将军,你怎么说?”  蓝玉额头冷汗直流,噗通一声跪下。  “陛下,臣真不知道这唐闰山竟然是如此混账之人,还请陛下明察!”  朱元璋对着蓝玉笑了笑。  “你真不愧是朕麾下的头号大将。”  蓝玉通体发寒,跪在地上,一句话都不敢说。  朱元璋看了一眼朱棣和朱高炽。  “尔二人怎么说?”  朱高炽迟疑片刻,道:  “皇爷爷,这些官员们玩忽职守,应当免职!”  朱棣闻言大怒,道:  “免职怎么能行?应该将他们发配流放边疆,终生不得发还!”  朱元璋哼了一声,冷冷开口:  “来人,传朕旨意。”  “山西洪洞县县尉唐闰山,欺压乡里,罪无可赦。”  “着,斩首示众!”  “洪洞县县令,昏庸无能,斩首示众!”  “山西按察使,官官相护,斩首示众!”  “都察院御史罗振罗,徇私枉法,斩首示众!”  “兵部郎中吴飞,包庇属下,斩首示众!”……  “所有参与过此案审判的官员,除斩首抄家外,一律拨皮实草,以儆效尤!”  听着朱元璋的话,大殿之中的大明群臣,心中震恐不已。  这一连串的旨意下来,除了帮助过姚小五的那名按察司官员和六军都督府这对父子,剩余所有审理过此案的官员,全部都被斩首抄家,拨皮实草!  姚小五,仅仅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民而已!  朱元璋一口气说完这些话之后,长出一口气,重新将视线投向姚小五,温和开口。  “这一路,你辛苦了。”  “下去吧,等明日,锦衣卫会带你回山西……”  “带你妻子回家,今后好好生活。”  姚小五身体颤抖不已,喜悦的泪水从双目中流下。  扑通一声,姚小五跪在地上,朝着朱元璋连连磕头。  “多谢陛下恩典!”  朱元璋脸上露出笑容,亲手将姚小五扶起。  “去吧,一切都结束了。”  等姚小五离开,朱元璋重新回到龙椅上。  突然,朱元璋目光如电,瞪了一眼蓝玉。  “朕让你起来了?给朕跪着!”  蓝玉无奈,只能噗通一声再度跪下。  朱元璋目光环视大殿。  群臣纷纷俯首,无人敢和朱元璋对视。  这位大明皇帝,带着浓重的怒火开口了。  “收继婚,有违人伦天和,乃是蒙元时期的糟粕!”  “早在周公定礼时,就废掉了这种只有野蛮人方会实行的混账政策。”  “如今都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的时间,华夏大地之中,竟然还有这么多蠢材连这一点都不知道?”  “朕起兵反元,就是为了推翻蒙元对老百姓的压迫,就是要让汉家儿郎能够顶天立地,能够拥有正常的生活!”  “从洪洞县到太原,从太原到京师,这么多的衙门,竟然就因为害怕得罪区区一个蓝玉大将军,连最基本的秉公执法都做不到!”  “朕想知道,这大明究竟是朕这个皇帝制定的法律有用,还是蓝玉大将军的名头更有用!”  说到后来,朱元璋已经是在咆哮。  蓝玉听着,后背都被冷汗湿透,忍不住叫了起来。  “陛下,臣真的不知道那唐闰山竟然是这么混账之人,臣真的不是故意姑息他的,还请陛下明察!”  朱元璋的视线缓缓移动到了蓝玉身上。  这目光无形无质,但这一刻蓝玉却感觉身上多了千钧重担。  似乎有一座大山高悬于蓝玉的脑袋之上,随时都能压下来,把蓝玉压得粉身碎骨!  啪嗒、啪嗒,蓝玉的汗水不停滴到了地面上。  朱元璋面无表情地开口:  “朕当然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不然你已经死了。”  蓝玉闻言,顿时松了一口气,只感觉浑身似乎已经脱力,竟然连跪着都有些跪不稳了。  “陛下圣明!”  朱元璋哼了一声,淡淡道:  “但此事,你难辞其咎!”  “若不是你这个狗屁大将军的名头,姚小五何至于一路奔波,直到朕的面前才能伸张正义!”  “朕降你爵位三级,罚俸五年,你可有异议?”  蓝玉忙道:  “陛下圣明,臣心悦诚服,绝对没有任何异议!”  朱元璋重重地哼了一声,抬高了声调。  “那还不给朕滚出去!”  蓝玉如蒙大赦,仓皇离开。  朱元璋目送蓝玉离开,又一次看向群臣,缓缓开口:  “朕希望你们知道,这天下,如今是汉家天下。”  “有些人,给蒙元当奴才当久了,骨头软了,连站都站不起来了。”  “前朝灭亡数十年,竟然还有余毒未肃,简直是朕和大明的耻辱,是所有汉人的耻辱!”  “今后若再有这种事情,朕照样还是要杀尔等全家,听明白了?”  群臣忙道:  “听明白了。”  朱元璋眉头一皱,抬高了声调。  “听明白了没有!”  群臣异口同声,高声回应:  “臣等明白了!”  朱元璋挥了挥手,没好气地开口:  “那就都滚出去!”  等群臣离开之后,朱元璋抬起头,看向大殿的门口。  殿外,月色正浓。  这位大明皇帝,视线突然有些恍惚。  多年前,那个少年站在街角,看着远处的男子被殴打至死,看着那蒙古老爷的管家丢出几个大钱,轻而易举地在到来的衙役面前将此事了结。  如今,少年坐在了龙椅上。  他曾在心中发誓,绝对不让这种事情再于华夏大地中上演。  他,做到了!  朱元璋嘴角颤动了一下,微微上翘,露出了畅快的笑意。  ……  大清世界。  康熙皇帝站在寝殿窗户旁边,注视着窗外的明月。  在老皇帝的面前,太子胤禛和皇孙弘历两人,诚惶诚恐。  康熙缓缓开口: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当年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想必也曾经如朕一般,看着这轮明月。”  “但他们的王朝早已经消逝于历史,只有朕的大清,屹立于如今的华夏大地上。”  “尔等说说,这是为什么?”  胤禛忙道:  “自然是因为皇阿玛英明神武,大清顺应天命。”  老皇帝哈哈一笑,白须颤动。  “天命?若是真有天命,那也应该是李自成,是朱由检有这个天命,怎么轮到的咱们爱新觉罗这些异族人来承载华夏的天命?”  “胤禛,你可知道,咱们建州女真人,原本是没有姓的。”  胤禛忙道:  “儿臣当然知晓,爱新觉罗这个姓氏,其实也是先祖们受大明影响而起。”  老皇帝点了点头,道:  “是啊,太祖皇帝当年只不过是大明辽东总兵李成梁麾下一名小小军官,那时候的大明对我们爱新觉罗氏而言,就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庞然大物。”  “李成梁一句话,太祖皇帝的父兄就得惨死当场,连一点反抗的余地都没有!”  “可现在呢?李成梁的子孙们见到了朕,不但要三跪九叩,还要担心说话哪一句惹怒了朕,让朕直接诛他们九族!”  “你可知,朕为什么不这么做?”  胤禛想了想,小心翼翼地开口:  “自然是因为皇阿玛宽仁。”  胤禛能感觉到,自己的父皇今夜情绪明显有些不对。  康熙摇了摇头,道:“朕其实不喜欢宽仁。”  “朕是皇帝,是大清至高无上的主宰。”  “朕应该言出法随,应该想杀谁就杀谁,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康熙回过头来,看着胤禛:  “你们九个混账东西,为了太子的位置勾心斗角,做了多少肮脏龌龊的事情,你以为朕不知道?”  “别人也就算了,你胤禛表面看起来良善温和,背后为了陷害胤礽那个蠢小子出了多少力,你以为朕不知道?”  胤禛头皮发麻,噗通一声跪在地上。  “儿臣驽钝,还请皇阿玛治罪!”  弘历愣了一下,也赶忙跟随自家老爹跪在了地上,额头紧紧触碰地面,不敢有丝毫抬起。  康熙没有理会胤禛父子,而是自顾自地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了下来,看着窗外的明月,轻声开口。  “朕什么都知道。”  “皇帝,九五至尊。呵呵,世人都以为这是一个最随心所欲,最自由的位置。”  “但只有坐到这上面,才能知道,究竟有多少的无奈,多少的妥协,多少的……”  康熙说到这里,突然闭口不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胤禛弘历父子的额头上开始沁出汗水。  很显然,今天的康熙皇帝,真的和平日很不一样!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康熙叹息一声,继续开口。  “异族,我等终究是异族。”  “高欢的盘点视频,尔等都看了,对吧?”  胤禛父子连连点头,如小鸡啄米。  康熙淡淡道:  “宇文泰的路是对的,朕从一开始就知道。”  “早在金幕出现之前,朕的皇考就告诉过朕,朕在北京城中看的那些大明藏书也告诉过朕这个道理。”  “但朕做不到,大清也做不到。”  “尔等可知道为什么?”  胤禛脑海急速运转着,想要得出一个让康熙满意的答案。  但他思来想去,依旧无法得出缘由。  突然,一旁传来了弘历的声音。  “是因为……满蒙一体?”  胤禛身体一震。  康熙露出意外的表情,深深地看了一眼弘历。  “你说对了,弘历。”  老皇帝叹了一口气,道:  “满蒙一体,是大清之所以能入主中原的核心所在。”  “但即便是这样,大清也用了整整二十年,才彻底灭亡了大明所有的反抗势力。”  “为何?就因为我们是异族,纵然会有很多没骨气的汉人投降我们,但也始终会有意志坚定之人反对我们。”  “大明原本就是驱逐了蒙元之后浴火重生的王朝,它的反抗意志原本就比任何王朝都要更加坚定!”  “想要消除这种反抗意志,朕就只能——宽仁。”  老皇帝说到这里,眉头突然一皱,双目中燃起了怒火。  “但就算朕已经那么宽仁了,吴三桂还是造反了!”  “吴三桂这个三姓家奴造反也就算了,南边的半壁江山也全反了!”  “八年,朕整整用了半年的时间才平定了三藩之乱。”  “整整三十年的光阴,大清才算是初步稳住了统治,三十年!”  “为何?就因为我们是建州女真,是汉人心中的鞑子,是异族,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康熙说到这里,脸上露出了无法遏制的失望表情。  “但平定了吴三桂之后,朕还是只能宽仁。”  “女真人,太少了。”  “当年,多尔衮带着皇考,带着盛京之中所有能打仗的男人倾巢而出,也不过才……二十万人。”  “多尔衮和皇考就靠着这二十万人,打败了李自成,占领了北京,一步步南下,平定了整个大明所有疆土,才有了如今的大清!”  “可这大清之中的汉人有多少?有一万万人!”  “就算是拉上所有蒙古人,满蒙加起来有多少?大清建立到现在,所有八旗加起来,也才不到两百万人。”  胤禛听着康熙的话,迟疑片刻之后轻声开口:  “父皇的意思是……”  康熙缓缓开口:  “想汉化,就要抛开蒙古人,融入汉人之中。”  “几十万女真人,融入一万万汉人里,能掀起什么波涛?”  “恐怕不用两代,这世上就没有什么女真人了,只有汉人。”  “选择了汉化,喀尔喀蒙古怎么想?和硕特蒙古怎么想?”  “他们和汉人建立的大明争斗了几百年,朕若是选择汉化,他们就会立刻跟噶尔丹联手,成为新的瓦剌和鞑靼!”  “在北方,还有该死的俄罗斯人给他们当后盾!”  “大清南下,杀了那么多的汉人才夺得天下,蒙古人得到了俄罗斯的帮助来攻打我们,能有多少汉人真心实意的站在大清这边?”  “不,他们不会支持大清,他们只会推举出第二个朱元璋,只会喊着驱除建奴,反清复明!”  “几十万女真人,怎么去应对蒙古人和汉人的两面夹击?”  “汉化对朕和大清来说,就是自取灭亡啊!”  胤禛身体颤抖,低声道:  “儿臣明白,所以儿臣才……”  “你不明白。”康熙打断了胤禛的话,脸上带着失望的表情,“你根本不明白,胤禛。”  老皇帝目光在胤禛和弘历的身上缓缓划过,疲惫地开口。  “宽仁,是唯一的答案。”  “对喀尔喀蒙古宽仁,他们才会站在朕这边,死心塌地的帮助朕抗击俄罗斯人和噶尔丹。”  “对汉人宽仁,他们才会短暂的忘记仇恨,让大清有足够的空间生存下去。”  “你以为朕看不到下面那些官员们的贪污腐败?朕心里一清二楚。”  “他们九成都是汉人,朕必须对这些汉人宽仁,他们才能充当朕的爪牙,才能帮大清稳固对整个天下的统治!”  “朕宽仁了六十年,苦苦支撑了六十年,为的就是让时间把这些仇恨慢慢消解,为的就是让大清变得更强,为的就是等待一个机会。”  说到这里,老皇帝失望地看着胤禛,摇了摇头。  “朕本来以为你能抓住这个机会的,但你死得太早了,胤禛。”  “而你,弘历……”  康熙皇帝的视线落在弘历身上,失望的表情越发明显。  “……你错失了这个大清整整等待了一百年的机会,错过了历代先祖奋斗一生,错过了朕宽仁、忍耐了六十年的唯一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