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9章 桓玄之乱

作品:《我的餐馆通古代

    这些事情都是已经发生过的。


    而刘裕又并非容易志得意满之人。


    他只是嘴角勾起了一丝浅笑,认真聆听下文。


    因为后面就要说到他现在所处的局势了。


    “当时东晋的皇帝是晋安帝司马德宗。


    说起来这个司马德宗比晋惠帝司马衷还大大的不如。


    若说司马昭是愚笨,那司马德宗就完全是个智障了。


    他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也基本上不会说话。


    因此朝廷大权就落到了司马德宗的叔父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手中了。


    这俩人也都不是什么好鸟。


    除了整日排除异己、打压王谢桓庾等旧日大族之外没干过什么正事。


    这一番折腾下来,整个朝廷内外、士族上下不满之心愈加强烈。


    这也就让雄踞荆州的桓温之子桓玄看到了机会。


    众所周知荆州自汉末来就是军事重镇。


    桓玄背靠长江天险,手中又握有重兵。


    而孙恩之乱也让东晋的军事力量遭到不小的削弱。


    于是桓玄开始蠢蠢欲动的谋划造反一事。”


    赵匡胤摇摇头道:“桓玄比其父桓温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若是换做是桓温来,没准真就能成功了。”


    任小天耸耸肩道:“可说呢。


    司马道子父子虽然是昏聩,但并非是傻子。


    桓玄的动向自然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于是司马元显想着先下手为强,尽携大军攻向荆楚之地。


    桓玄大军则趁司马元显立足未稳之际试图奇袭。


    司马元显紧急派遣刘牢之所部前往抵挡。


    刘裕作为刘牢之的麾下,自然也随军前往。


    二军甫一接触,刘裕就请命带兵主动攻击。


    却被刘牢之给拦了下来。


    原因无他,只是刘牢之这会又起了小心思。


    在其族舅何穆的劝说下,刘牢之打算叛降桓玄。


    尽管部将何无忌、刘裕等人极力劝说,却也不能让刘牢之打消这个想法。


    于是整个北府兵在没有抵抗的情况全部投降了桓玄。


    失去北府兵这最后的精锐,司马元显一路败退逃回了建康城。


    后来在守城战中再度被桓玄击溃,最终被擒获后斩首示众。


    司马道子也在被流放的路上又被桓玄毒酒赐死。


    至此大权尽归桓玄之手。”


    刘邦摇头感慨道:“这仗打的也是够荒诞的。


    我有一点想不明白,这个刘牢之怎么好端端的就投降了?


    之前我也听小天你说过此人,淝水之战时他不是打仗还挺英勇来着?


    不太会像是贪生怕死的人啊?”


    苻坚也竖起耳朵仔细倾听。


    他也想知道这个让自己大军惨败的北府兵将领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


    任小天摇摇头道:“刘牢之的军事水平自然是不弱的。


    可就是他的政治眼光实在是太差了。


    简单点说就是此人目光极度短浅、行事太过短视。


    只顾眼前的利益,根本没有长远的政治规划。


    所图的也只是牢牢掌握手中的北府兵。


    因为他认为无论是谁得势,都少不了要依靠北府兵。


    这也是他居功自傲的资本。


    其实在背叛司马元显之前,他就已经背叛过一次王恭了。


    司马道子刚刚掌权之时,外戚王恭因对其不满出兵讨伐于他。


    刘牢之的北府兵也在王恭麾下效力。


    然而王恭这人是琅琊王氏世家出身,自然看不起底层武夫出身的刘牢之。


    动辄在言语上轻慢刘牢之,刘牢之因此暗恨不已。


    后趁王恭不备,反水攻击于他。


    王恭猝不及防之下兵败,被抓后惨遭杀害。”


    尽管刘牢之反水王恭时刘裕还没加入北府兵。


    但是曾经的主将是如此反复无常的小人,仍旧是让刘裕有些难堪。


    刘邦唏嘘道:“三国时的吕布也不过如此吧。”


    任小天笑着摆手道:“别介,事实上在反复无常这件事上吕布也比不过他。


    我接着说了啊。


    桓玄在掌权之后,自然不能坐视刘牢之独大。


    于是他想了个办法。


    他将刘牢之封为征东将军、会稽太守。


    听起来是给刘牢之升官了,实际上却是将其调离了京城。


    最关键的是桓玄还把他手中的兵权给卸了。


    这就让刘牢之十分的惊惧。


    趁着还没有就任之前,他想要带北府兵北上投靠自己的女婿高雅之来抗衡桓玄。


    于是和手下的将领密谋此事。


    结果他手下的将领包括刘裕在内居然没有一个同意的。


    这些年跟着刘牢之数次反噬旧主也实在让他们厌倦了。


    参军刘袭甚至直接骂到刘牢之脸上。


    说你早年反叛王恭,后又反叛司马元显。


    现在又想反叛桓玄。


    一个武将一生三次反叛,怎么配立于这天地之间?


    随后北府兵的将领纷纷脱离了刘牢之的麾下。


    众叛亲离的刘牢之心灰意冷。


    加上儿子刘敬宣外出未归,让他误以为儿子已经被害。


    万念俱灰的他最后选择了上吊自缢。


    执掌北府兵多年的刘牢之就这么荒唐的死了。


    甚至入殓下葬后还要被桓玄挖出来枭首示众。


    只能说这一切都是他自己选错了路吧。”


    刘邦大声嚷嚷道:“看看,看看。


    我说过不止一次吧。


    武将你就好好的打仗就完了。


    非要参与什么政治之事。


    你有那个头脑也就罢了。


    偏偏这个刘牢之还是个短视之人。


    回去我得说给部下的武将们听。


    这刘牢之的教训他们不能不吸取啊。”


    任小天不禁翻了个白眼。


    能在你老刘手下活到这会的武将哪个不是人精?


    毕竟不是人精的早就被你给弄死了。


    你都多余跟人家费这个口舌。


    刘裕则是面色复杂。


    脑海中思绪万千,终究化作一声长叹。


    对于刘牢之他还是心存感激之情的。


    毕竟是刘牢之一路提拔他于微末。


    只是刘牢之的行事风格实在让刘裕无法苟同。


    且刘裕已经尽到作为部下的责任,曾经多次劝谏于他。


    奈何刘牢之一意孤行,最终才导致自缢而亡的下场。


    这也怨不得刘裕。


    任小天继续说道:“刘牢之虽死,但桓玄却没打算放过北府兵。


    执掌大权之后他开始血腥的清洗北府兵的将领。


    许多刘裕的旧日同僚都在这场清洗中丧命。


    这期间桓玄也不是没有想要动刘裕的心思。


    奈何刘裕的声望太高,桓玄对他还是有些忌惮。


    于是桓玄想要故技重施。


    这才有了刘裕被封为彭城内史一职的事情。”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