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5章 应对之策

作品:《我的餐馆通古代

    “大汗还有什么吩咐?”


    伯颜疑惑转身问道。


    忽必烈幽幽开口道:“朕告诉你多次了。


    以后不要再叫大汗,要叫朕陛下。”


    伯颜躬身道:“臣遵旨,大...陛下。”


    “朕是要问你,北面城墙由何人防守?”


    伯颜答道:“回陛下,北门由董文炳防守。


    他带兵稳妥,轻易不会中敌人奸计。


    还请陛下放心。”


    忽必烈微微摇头道:“朕以为不妥。


    董文炳的确是个良将之才。


    可他如今身染疾病。


    朕也寻良医给他诊治过几次,可惜都收效甚微。


    朕恐他命不久矣。


    北门乃大都防守薄弱之处。


    单靠一个董文炳怕是难以应付。


    这样吧,南面的城门你就不要再管了。


    带上你的人马去北门防守。


    务必要保证北门的安全!”


    伯颜不解道:“陛下,这是为何?


    敌人从未踏足过大都,又怎么会知北门防守薄弱?


    何况若是臣撤往北门,那南门又该由谁来负责?”


    “之前你也曾对朕说起过。


    这支庞大的敌军来历不明。


    说不得他们就能知晓北门防守薄弱之事。


    这一点不得不防。


    至于南门的防守,你就无须担心了。


    朕会亲自带人前往。”


    忽必烈傲然的站立起来。


    这位草原霸主身上的气势让伯颜有些难以招架。


    伯颜大惊道:“可是陛下,这会不会太危险了?


    敌军中的火器可是相当的猛烈。


    臣之前之所以数次战败,都是因为城墙被火器炸塌所致。


    陛下若是亲冒风险,臣怕是...”


    “无妨,朕自有分寸。


    大都不比宋人的城池,没有那么容易就被炸塌。


    何况朕也不会亲自去往城墙。


    只是督战而已。


    具体的战事朕会让玉昔帖木儿和阿塔海负责。”


    伯颜听到这儿微微的放下心来。


    阿塔海他再熟悉不过了。


    襄阳之战时阿术为平章元帅,阿塔海则是其督军。


    其后南下灭宋,阿塔海也曾短暂在伯颜麾下效力。


    战争结束后他被忽必烈调回大都担任中书右丞。


    且据小道消息,忽必烈有意提拔他担任下一任的左丞相。


    至于玉昔帖木儿这人伯颜就不是很熟悉了。


    他只知道玉昔帖木儿的祖父是成吉思汗麾下四杰之一的博尔术。


    但是玉昔帖木儿本人却没有什么像样的履历。


    只是在元廷之中担任一个不痛不痒的御史大夫之职


    或许是看出伯颜的疑惑,忽必烈微微笑了笑。


    “你是不是在想玉昔帖木儿是否可堪大用?”


    伯颜有些羞愧的摸了摸脑袋。


    “放心吧,朕有识人之明。


    如同当年朕一眼就看中了你一般。


    玉昔帖木儿如今虽然是声名不显。


    可他的一身才华不亚于其祖父博尔术。


    只是因为他尚年幼,朕一直没有外放他带兵出征。


    但是他的本事朕却是知道的。


    有了他们二人相助,南门可保无虞。”


    见忽必烈说的如此坚定,伯颜的心彻底放下了。


    “既然陛下有了决断,那臣就照陛下旨意办理。


    现在臣就去带人赶往北门。


    只要臣在,那北门就在。”


    伯颜郑重其事的向忽必烈鞠了一躬。


    忽必烈心中突然打了个突突。


    隐隐有种不好的预感。


    似乎此次一别后他们君臣再也无法相见了一般。


    猛地摇了摇头将这个想法抛诸脑后。


    忽必烈深吸一口气道:“去吧,这次就全靠你们诸位同心戮力了。


    若是大都有失,我蒙古将再次流亡漠北苦寒之地。


    朕这里拜托了。”


    伯颜深深望了忽必烈一眼后转身离去。


    “来人,速将玉昔帖木儿、阿塔海、廉希宪等人给朕唤来。”


    待到伯颜走后,忽必烈叫过一名小太监吩咐了一句。


    这个廉希宪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


    他是高昌的畏兀儿族人,也就是蒙古人口中的色目人。


    此人身材高大,文武双全。


    他自幼熟读儒家典籍,被人称为廉孟子。


    自十九岁开始他就进入忽必烈府邸担任宿卫,在后来忽必烈南征北战时为其出谋划策。


    因此算得上是忽必烈的心腹之人,忽必烈自然也很重用他。


    而后他也曾短暂的担任过元朝的宰相。


    攻陷襄阳后他被任命去往荆州之地安抚民生。


    只是后来身体抱恙,故而返回大都休养。


    据史载他死后被忽必烈追封了文正的谥号。


    众所周知,文正可以算得上是文人最高的谥号了。


    无数人梦寐以求却得不到。


    而廉希宪不仅被追封文正,而且是唯一一个以异族身份得封的文人。


    因为廉希宪对汉人的事情十分熟悉,所以忽必烈才会把他一起叫来问事。


    至于为什么没有直接召见汉人出身的文官,那也是有原因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蒙古人虽然歧视汉人,但是忽必烈对有才华的汉人还是很重视的。


    像是张柔张弘范、史天泽、刘整这样的汉人武将。


    以及刘秉忠、姚枢、张文谦、郭守敬这样的文臣。


    武将不用多说。


    这些人近年来陆续去世,已经没有几个还活着的了。


    而文臣中又以刘秉忠为首,其他人都算得上是他的学生。


    他也是忽必烈最为倚重的智囊。


    相当于诸葛亮之于刘备、王猛之于苻坚。


    可惜刘秉忠已经故去五年。


    其他人要么不受忽必烈重用,要么就是不擅长政治和军事。


    忽必烈无奈之下也只能让廉希宪代劳了。


    因为他实在是搞不清楚城外这支大军到底是什么来路。


    不多时三人便来到了忽必烈的面前。


    “陛下。”


    廉希宪率先躬身施礼道。


    “善甫无需多礼。


    你身体尚未痊愈,朕把你找来也是于心不忍啊。”


    忽必烈看着饱受病痛折磨的廉希宪,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廉希宪也是伴随他一路走到今天的近臣。


    如今却成了这个样子。


    “陛下不必介怀,臣的身体还算康健。


    不知陛下今日召臣来所为何事?”


    廉希宪勉强笑了笑,面色苍白的他张嘴问道。


    忽必烈微微摇了摇头。


    最终叹了口气说道:“大都城外来了一支规模庞大的敌军。


    如今四门皆已被围,情势万分凶险。


    朕不得已之下才请善甫来此。


    想问问你的意见如何。


    还有就是想让善甫弄清这支敌军的来历。”


    喜欢我的餐馆通古代请大家收藏:()我的餐馆通古代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