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第 79 章

作品:《我凭乌鸦嘴在乱世发家日常

    崔舒若也将目光落在了赵仲平的身上, 他的面容沉静,不似过往浮躁。


    皇帝一问他,他就站得如青翠松竹,儒雅温和, 回答时亦是恭恭敬敬, 任谁见了不称一句翩翩公子, 君子如玉呢?


    “阿耶,儿子以为不但不能幽禁, 更不能杀, 还要厚赏封王, 不仅是他要封王,最好还要能为前朝正名, 若有后人一样封王。”


    说要封王的不是没有,但赵仲平是头一个提出要为前朝武帝血脉封王的, 这倒是新鲜。


    崔舒若也跟着细听, 赵仲平前面的话她并不意外, 毕竟是靠礼法做的太子, 若是他自己都不守礼法, 岂非连最起码的立身之本都倾覆了?


    故而他不会为了报复赵巍衡跟仙嵩公主就出昏招, 这也是为何崔舒若能坐得稳妥的缘故。但前朝……


    她很难不有所怀疑。


    但皇帝却觉得很有意思,直接抬手叫赵仲平继续说。


    “世人皆知阿耶您仁厚,经逢乱世,早没了纲常仁义,若是您主动提起此事,必定能与那些作乱之人分离开来。而那些不知您为人的大小势力,也会因您此举而心悦诚服,主动前来投靠。


    封王不难, 予以厚恩更不难。而前朝之人,手无兵权,若想犯上作乱,岂是有区区一个王爵就能功成的?”


    赵仲平此言一出,众人尽皆侧目。


    不是因为不好,而是因为太好了,好到甚至让人怀疑他是否有备而来。


    “好!”皇帝满意赞道。


    崔舒若在下首不着痕迹的度量了皇帝的神色,她亦当机立断,佯装附和认同,“太子说的极是,不如封废帝位安乐王,以示恩宠。既能彰显您的气量,又能昭告您的仁德。”


    有赵仲平开头,崔舒若附和,其余人齐齐对望,多受影响,也都觉得可行。


    皇帝原本心中就偏向厚待前朝中人,一则是因为有亲缘,不愿被人背后嘀咕,二则是因信天命,晋室背信弃义、过河拆桥,他们的下场如何已摆在眼前。当了皇帝后,除了迷恋权利,也忌讳这些。


    谁说不是因果循环呢?


    第二日,皇帝便下旨封了废帝为安乐王,之后又连下两道旨意,分别是封前三代王朝后裔为王的,并昭告寻求武帝血脉,一经现世,即刻封为王。


    这三道圣旨,不亚于惊雷,甚至比原齐王称帝还要引人侧目。毕竟皇帝到处有,能想着遵循礼数二王三恪,在这种蚕食天下的节骨眼封前朝后裔为王的举动,真是凤毛麟角。


    与此而来的,还有对齐国皇帝的赞颂。


    人人都在求贤若渴,只有齐国皇帝凭借仁德名声杀出重围。一时间,前来投靠效劳的人接踵而至,并州好不热闹。


    在热闹的并州,连献上绝佳计策的赵仲平都要往后站,何况是崔舒若,她隐身在喧嚣中,力求绝不显眼。她横竖是做到了曾经对仙嵩公主姐弟俩的承诺,一个安乐王的爵位,并有锦衣玉食的富贵日子。


    不过,若是他们今后想不开要造反谋逆,自寻死路,那她可就没法子了。


    而从皇帝还是齐国公就一路跟随其左右的人,基本都得到了厚赏,少说也有个伯的爵位。半路出家的,到底远近亲疏有别,普遍要底一等,除非是功绩斐然的,但想在一众人才里出头,那可不是件容易事。


    到此时,便能瞧出崔舒若当初的聪明了。不论外来人怎么争抢,就凭她是爷娘的女儿,深受宠爱的衡阳公主,又在齐国公起义时几多相助,就必须有她的一口肉,那是旁人怎么抢都抢不到的。


    因此,她不但有公主爵位,还得了绣坊的管辖之权,并管着大军粮草辎重。


    女子掌权,还是光明正大的掌权,当真是少数了。


    她得的还都是肥差。


    加上崔舒若正值妙龄,来投靠的势力头一件事便是想替儿孙求娶衡阳公主。能与齐国皇帝结为亲家,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放心,还便于在陌生的地方站稳脚跟的?


    不过,齐王大多拒了,除非是极个别真能称得上青年才俊的人,才会私底下把崔舒若喊来问上一问。


    至于结果如何,显而易见。


    崔舒若总能以各种借口拒绝,什么那人使得兵器太重力气太大,怕发生争执,略有不利,又什么这个年纪未曾成婚,总叫人疑心。偶有忽悠不过去的,她就将对方势力不小,来投奔却气焰嚣张,倘若再许以公主,怕是更不好收服。


    总之什么话都叫她说了。


    皇帝拿她没办法,许是觉得女儿再如何也不可能危及皇位,自己儿子众多,女儿又只有崔舒若跟赵平娘两个,故而很是纵容,赏赐不断。


    尽管崔舒若年已十八,却迟迟没有婚嫁,但依旧命人给她修建公主府。等到来日真的成婚,公主府和皇室就是她的底气,什么婆母小妾,想刁难公主,且先摸摸脖颈硬不硬吧,男尊女卑在皇权面前也得让步。


    公主府初初建好,崔舒若便时常游走在皇宫与公主府之中。她本就有自由出入宫禁的权力,偶尔出城查看绣坊的帐,再催促底下州郡筹集军粮,有时赶不及宵禁,她虽不必惧,但也嫌麻烦,便会偶尔直接宿在公主府里。


    绣坊为并州赚来的钱财不可小觑,如今皇帝的势力较从前更甚,也能顺势将绣坊规模再翻一番,不再仅限于并州或是流民女,而是顺及周边州郡,人一多,事情也跟着变多。总要定个章程才是,否则这么多人招进来,一个不小心就乱了。


    为此她在各处奔走忙了足有一月多,好不容易回到并州,火急火燎的便准备入宫看望窦皇后。


    她人瞧着都比过去清减,可要是细细瞧,则会发现她的精神头极好。比起在一方天地里养尊处优,还得是立下目标,在外坚定朝前不断攀升来得好,尽管苦些累些,亦比不上精神的欢愉。


    但不知是否崔舒若自己隔了太久才回宫,明明一切并无差别,可她总是莫名有些陌生。


    她坐在轿撵之上,闭目养神,做的事虽是她乐意的,但也一样会劳累。突然,轿撵似乎停住了,崔舒若抬头,迎面撞上的是两个小轿撵,与崔舒若的规制比起来,两人轿撵前的人手都不及崔舒若的一般,实在寒酸。


    崔舒若招了招手,示意行雪靠近,“这两人,你可识得?”


    不怪崔舒若奇怪,两个女人,一位三四十许,一位正值妙龄,看礼服分明是外命妇。可除了皇后许可,否则外命妇入宫,怕是没几个人能有资格乘坐轿撵。即便她们坐的轿撵是四人抬的小轿,可于礼不合,便是与礼不合。


    行雪还真知道,她略低下目光,轻声道:“那二位分别是从二品柱国的妻女,且是夏贵妃的娘家人,夏柱国又为十二卫大将军之一,手掌军权。”


    一句话就叫崔舒若听了个明白,原来她与她们并不“对付”。


    夏贵妃是皇帝登基后纳的妃子,深受宠爱,而今风头渐盛,人人都说其隐有宠冠后宫之势,也就是窦皇后身边有四子二女傍身,且都得用,这才没被压下去。


    若换做一般的皇后,娘家再不显,怕是连权都被架空了。


    崔舒若匀称的手指轻轻敲打,似乎在思量着什么。而夏柱国的妻女二人此时都下了轿撵来向崔舒若行礼请安,崔舒若的目光落在母女二人的眉眼之上。


    的确都生得不错,尤其是夏家女,赞一声眉目如画、仙姿佚貌也不为过。但再好的容貌若是配上不大妥当的算计神态,就令人好感尽失。


    夏夫人还好些,到底有了年纪,行事圆滑收敛,即便是世故了些,也能将心底的念头都藏起来。可夏家女不成,娇贵的养着长大,阿耶而今得势,姑姑又受宠,心中怕是有一股冲天傲气无处挥霍。尤其当崔舒若与她的待遇被放在一块对比时,眼底难掩不忿与觊觎,还有不可言说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