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第 74 章
作品:《我凭乌鸦嘴在乱世发家日常》 崔舒若很肯定, 自己从来没有见过他。
她抿了抿唇,神情漠然的看着对方。
而崔舒若腰间的龙纹佩在雾蒙蒙的光里轻轻晃动,似乎凝聚了周遭所有的气韵光华, 看着寻常,却不容不忽视。
没人清楚它背后真正的含义。
但跪下的将领, 也不过是龙纹佩晃动时的丁点阴影罢了。
崔舒若很清楚自己的表兄,那位周宁王世子,应当是位厉害人, 而且建安王谋反的事说不准也有他的推动,但却没想到对方这么厉害, 不仅有所勾结, 甚至能不动声色的安插人手。
倘若有一日他振臂一呼, 不知会有多少埋下的钉子冒出来。不论是哪方势力,都被会扎得血肉模糊。
甚至连这枚玉佩, 也只是一时兴起佩戴的。在被眼前将领拦住之前,崔舒若并未抱多大希望。
看来, 真的是她轻视表兄,轻视了前朝余威。
既然有送上门来解决困境的人,崔舒若也不会特地拒了,再绕一圈辛苦出去。
她让对方起来, 而后不动声色的试探, 如何能让这么多人出去。哪知道眼前的将领神色轻松, 直接道可以包在他身上, 因为如今城门就归他管辖。
之后的一切自然十分顺利,他们出了城门,并且完好无损。
渐渐远离城门,崔舒若看着远在城门口, 始终屹立的将领,心中升起微妙的感觉。
她不自觉抚摸腰间佩戴的玉佩,对其背后的含义理解得更深刻一些。还有周宁王世子,为何他会不安分的四处点火。
因为太多人的衷心,他们可以为了一枚代表身份的玉佩下跪,可以为了光复前朝多年不改其志,他们始终记得自己的归属。
崔舒若不过是见识了其中一位将领的衷心,感受了他期盼的目光,尚且觉得心起波澜,那么周宁王世子呢?
崔舒若听着车轮轱辘声,试图探究那位一面之缘的表兄所思所想。
她最后放开了龙纹佩,轻轻一叹息,尽管知道不大可能,还是希望对方能有个好结局。至少……光看这枚龙纹佩,他也是个疼惜崔神佑的表兄。
马车沿途颠簸,崔舒若看向跟着晃悠的古朴玉佩,主动解开,小心珍惜的放回匣子里。
而之后的路上,也没有再用上这枚玉佩的机会。
有崔舒若在,即便是些小波折也都迎刃而解,很快就到了齐王势力边缘。
崔舒若带着人,离齐王手下人马新打下的余洹县不过数里之遥。却已经有人在等着她们了,列着大军,阵仗不凡。崔舒若自觉没有这么大的面子,那便只能是因为身后马车坐着的那位晋朝皇子了。
毕竟……曾经的晋朝短暂的统一过天下。
而齐王是一个既然决定要利用晋室,就一定会做到无可挑剔的人。
崔舒若命令下属继续前行,远远的和马上的赵仲平打了个照面。对方显然等候已久,脸上丝毫不耐烦也没有,反而热切的迎了上来。
当七八岁的小皇子踩着下人的脊背下马车时,赵仲平率领周围的人陡然跪下,声势浩大。不管心中如何想,他面上严肃,嘴里还道:“并王第二子世子赵仲平率众恭迎四皇子!”
看他的行事做派,好像真的对晋室有多么忠心耿耿,全然忘记了过往两边可是互相猜忌。
可这一切,不过是做给人看的。
崔舒若更加清楚,今日赵仲平的举动,绝不是他自己上赶着犯贱,而是得了齐王赵义方的授意。既然要打着晋室的名号收拢其他势力,至少要做到明面上挑不出差错,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齐王是个聪明人,横竖看似恭敬的举动也不必费什么功夫,何乐而不为呢?
而被所有人簇拥的小皇子,到底曾是天家贵胄,除了最开始的错愕,很快就适应了,而且还学着长者们一只手背在身后,高深莫测的让人起来。
换成及冠后的他来做,或许真能有三分威势,但对于如今还是个白胖圆子的七岁小儿而言,画面不免滑稽。
可身为旁观者的崔舒若清楚,那是小皇子苦苦维持的尊严,晋朝皇室的尊严。只要齐王一日用得上他,尊敬他,他就会努力维持住。
可怜么?也许有的,但在百姓流离失所的乱世,他能被养得白胖,何尝不是用着民脂民膏的缘故。他受父祖荫庇,便也担起了背后的罪孽责任。
崔舒若也不会大发圣母之心可怜对方,她能做的,能允诺的,便是将来的安乐王爵位。
至于其他,便只能请小皇子自行承受了。
在小皇子请赵仲平他们起来以后,赵仲平自然没再继续跪,礼数尽到也就是了。他从善如流的起来,并且请小皇子换乘了一个六匹马拉的车驾,这是皇帝才能有的规制。
小皇子站在马车前犹豫了一瞬,很快就顺从的坐了进去。
既然是傀儡,那么违一违礼制又能如何。
他对自己的存在看得很清楚。
公主的带回则在意料之外,崔舒若密信寄来时,齐王一边看一边皱眉,但见到有玉玺时,原先皱的眉头不但松开,甚至更加舒展。
左右一个公主也掀不起风浪,不过是多拨些人伺候着罢了。玉玺才是真正重要,即便多养上一百个公主,相较起来,也万分划算。
之后的一路,更是不用崔舒若操心,都已经到了齐王的地盘,还有赵仲平接手,若还出什么差错,当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顺顺遂遂地到了并州外,齐王更是率领并州上下官员全等在城外,这一回,齐王并没有躲进马车里,即便如今渐渐入夏,蚊虫多了起来,他也面色不变的带着众人等待。
直到六匹马拉的马车渐渐出现在众人面前。
这一回,照旧是所有人跪迎。
看似折损齐王的颜面,但其实也没有什么,曾几何时,齐王不但要跪小皇子的祖父,还要费尽心思自保,免得被猜忌丢了性命。
所以区区一跪和皇权相比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崔舒若看着小皇子被齐王恭迎回了齐王府,看着小皇子微白的面色,看着即将出炉的傀儡皇帝,内心却无波动。
因为她同样知道,属于齐王的时刻即将降临。
他令立新君,是齐王朝的开端。
这两年里所打下的地盘,做出的政绩,都会成为来日孕育齐国的养分。
很快很快,就能结束乱七八糟的天下,令百姓迎来休养生息的时刻。所有的小义小节,同这一切相比,都太过微弱渺小。
她定了定心神,从徜徉的思绪中抽出神,很快跟上了齐王的队伍。
等进了齐王府,齐王对小皇子可谓是比亲儿子还好。做阿耶的还能打儿子,可他却只会恭恭敬敬,一句重话都不曾说过,并且和颜悦色。
但从齐王从来不会带着下属在小皇子面前商议政事上来看,就能清楚他压根没将对方看在眼里。
崔舒若在心中想着,依然能做到耳听六路,所以齐王一喊她,她便神色自然的抬眼看向他,微笑应声。
“衡阳,你算一算何日适宜册封四皇子为帝?”
崔舒若翻开系统面板,看了眼日历和天气,问了齐王想要远些还是近些后,随口说了个黄历上记载且当天放晴的日子。
齐王满意颔首,继续和旁人商议其他细节。
崔舒若不擅长繁文缛节的礼仪规矩,所以后头的事基本同她无关,只需要静静听着便是。
好不容易等到商议完,她回了自己的院子,行雪则上来递了一本册子,是鲁丘直送来的礼单。崔舒若和武将的关系一直不错,偶然送礼互赠并不稀奇,但能叫行雪如此慎重对待,可见礼单不一般。
崔舒若打开册子,目光随意一扫,便知道了缘故。
行雪则担忧的问,“鲁校尉的礼未免太重了些,怕是半副家当都送了来。奴婢实在是拿捏不好,得送怎样的回礼?”
崔舒若按下册子,轻笑道:“他不是新添了个儿子吗,送些幼儿用的衣物银锁。”
行雪点头称是,很快就下去办了。
倒不是崔舒若贪财,收下重礼不过是为了安慰对方的心。就凭齐王对小皇子的礼遇,尽管小皇子会被立为傀儡皇帝,可齐王的态度明晃晃告诉众人,不得冒犯他。
偏偏鲁丘直在路上用蒙汗药药倒小皇子,甚至在崔舒若会合之前态度也不甚恭敬。若是齐王想做实自己对皇权的尊敬,很可能拿鲁丘直开刀。
但最后却没有,因为崔舒若已经罚过鲁丘直了,此事便算翻篇。
只要鲁丘直放聪明些,便能从齐王的态度窥见崔舒若是如何救了自己一命。那么半副身家而已,同性命比较,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崔舒若送的那些东西,看似不值钱,却是交好的人家才会互送的。
鲁丘直送礼是承情,崔舒若送礼是奠定了两家的交情。他满肚子弯弯绕绕,怕是武将里心眼子最多的,又懂得上位者的底线在哪,和这样的人交好,是件一本万利的买卖。
在崔舒若和一些武将家眷交情渐浓时,小皇子也在齐王的扶持下在并州登基。
齐王当众册立小皇子为皇帝,便等同于和汾水郡的皇帝分庭抗礼,他还昭告天下,希望所有人前来投靠效忠,以彰正统。
当然,最后大多是靠齐王自己的势力打下地盘。不过,齐王手上有了小皇帝,便算师出有名,总比之前好听。
随着齐王的势力越来越大,又占着正统的名分,明眼人都清楚他的胜算很大。于是也越来越有人来投靠,为的其实不是所谓正统,只是清楚自己手上的一点兵压根没有争霸天下的可能,倒不如认命,趁齐王还未称帝便来效忠,指不定来日还能有一席之地。
而齐王也开始逐步蚕食整个北地。
一切都蒸蒸日上,如预期的发展,除了崔舒若和魏成淮。
他们俩见的很少,大多数是魏成淮在前线打仗,崔舒若在后面筹措粮草。见面的机会零星,几乎一个手掌都能数清楚。而且为了避讳猜忌,二人明面上不能太过亲近,连光明正大寄信都不成,每回都只能辗转递交到对方手上,和做贼也没甚区别了。
但越是如此,越是叫人珍惜,隐隐间还有点说不明的刺激。
两人的情义并没有因为分别而减少,反而愈加思念。
在外行军打仗,便没有不苦的,即便是做将军的。说到底也是住在营帐里头,四处荒野,至于喝酒享乐,除非跟着位同样喜欢享乐的将军。
但不论是赵巍衡,还是魏成淮,他们都军纪严明,以身作则,沉溺享乐自然是想都不要想。
甚至是在打仗的间隙,好不容易能对着篝火,迎着夜风休息,也不过是一群大老粗坐在一块瞎聊天。
比起一般的大老粗,他们要更俊秀好看些,因为里头有魏成淮。
哦,还有赵巍衡。
并几个心腹将领凑在一块。
夜里风沙袭人,即便是点着火,四处都是把守的士兵也掩饰不了沙场萧瑟。
赵巍衡竟弹着琵琶,奏得又快又急,铮铮如刀剑相鸣,其余将领都静静听着。没奈何,毕竟这鬼地方也没其他玩乐的法子,再说了,赵巍衡弹得确实是好。
众将默然,沙场之上,即便是琵琶清音都变了味道。
而魏成淮望着天上圆月,则从衣裳里取出一个略微磨损的香囊,握在宽厚修长的手里,轻轻摩挲。
头顶,是一轮明月,清辉洒地。
不知谁先开的头,突然就传来声声叹息。
“娘希匹,也不知这仗什么时候打完,上回凯旋归家,我家幺女都认不得我了,吓得直往她阿娘怀里扑。”
“那有啥?好歹你回去阖家和和美美,不像老子,打了一年多的仗,回去只能见到爷娘的坟头,连送葬摔瓦盆都不成。我爷娘真是,上辈子没积够德,白养了我这个不孝子。”
一个个你一言我一语。
好不容易赵巍衡弹完琵琶,终于有心思挪目光给其他人了,就见到魏成淮握着香囊不自觉轻笑的模样,不由得问,“成淮,这香囊究竟是何来历,怎么你如此宝贝?”
一旁的某个武将大笑调侃,“肯定是个小娘子送的。”
那知魏成淮竟真的笑着点头,声如碎玉,目若朗星,俊美得和这些军营里的粗汉们泾渭分明。
“嗯,心上人。”
多少真话是玩笑时说出的,可惜没多少人放在心上,反倒是引来众人的哄堂大笑。
笑够了,也有人秉着过来人的经验劝诫几句,“那你可得小心些,一年多没回去了,指不定你心上人等不着你,嫁人去了!”
“可不就是,听说齐大哥指腹为婚的小女娘就嫁人了,啧啧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