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靠山吃山(上)

作品:《四合院里的老中医

    虽说


    按照后世酸枣仁的价格,现在能有个一两块一斤,这条沟里能提供的收入,就得几百块。


    有些时候,得失是经不得细算的,按照这个山沟的收入。


    沿着山上村进村的路扫一遍,最起码也是大几千的收入,弄不好上万,当然前提是沟沟坎坎里,都是这么密集的酸枣树。


    虽说从酸枣到酸枣仁需要的工序不少,产出比也不高,但别忘了,现在可是大米、白面也不过一毛多不到两毛的年月。


    出力就能换钱,对于山上村的社员而言,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有些村子想出这样的气力,也是先天条件不足的。


    马店集那边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位处城郊,粮食出了问题,村子一下就转不动了。


    用脚推了推沟底累年积存的酸枣核,李胜利蹲下扒拉出一些看上去比较新的,再捡了一块石头,将酸枣仁砸碎。


    一部分酸枣仁已经灰白变质了,但还有三分之一左右依旧带着油光。


    看着面庞柔和的山上村小寡妇,李胜利轻轻一叹,也没说什么拒绝的话。


    在杨玉莲家吃饭,比较轻松,小寡妇有问题就问,李胜利张嘴就答。


    锅里的窝头已经蒸上了,看着借着落日余晖修补衣服的小寡妇,李胜利开口说道:


    “村外的山沟里酸枣树、椒树不少,夏秋之交酸枣要采收一下,看看一年的能有多大的收成。


    “胜利,衣服脱了,我给你补一下?”


    春采开始之后,如果入不敷出,采药致富,也就无从谈起了。


    至于怎么采收,只要东西能换钱,三五年之内,这些酸枣树就会被打理的井井有条。


    将赵老大赶到厢房的大通铺上,安排肖凤体验一下有床垫的西式大床,李胜利就占了正屋里的架子床。


    只不过杨玉莲的事,还是小事,春采时间紧迫,采完生发的根茎之后,还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半夏生的俗语。


    装满两辆中吉普,需要的东西也不老少。


    虎峪那边的林木茂盛,可想要进山,肚子起码要填饱的,山田产出不足,村里离山林的距离稍远,这事儿就是两难了。


    给小寡妇安排好了营生,李胜利也没在她家多待,领着肖凤、赵老大就去了上面的别院。


    山上村上面的别院没人居住的原因也就有了,现在是开春、气温回暖的时候,屋里还跟冰窖差不多。


    这茬,年轻点的妇女就能做,你组织一下,如果今年有民兵训练,就训练上下沟坎吧……”


    至于产出的酸枣仁药性如何,就不是李胜利该关心的了,标准是个至关重要的东西,没有标准,陈货的药性如何就跟山上村的饭辙无关。


    很多事避无可避,肖家嫂子张英那是没办法,需要救命。


    想着困难时期被饿跑的山上村社员,李胜利也是无奈摇头,但凡这沟坎平缓一点,即使卖不出什么大钱,满沟的酸枣核也能让村里人勉强对付几个月。


    山是宝山,可想要跟宝山要生计也是需要下气力的,随手捡点就能饱腹,面对北方的丘陵山地,想的未免有点多了。


    真要是分产了,这样的营生,怕是也没人愿意去做,给了杨玉莲大致的安排。


    除了笔记本跟钢笔,中华烟、大前门李胜利也得了好几箱,茅台、西凤这类好酒也有几十瓶。


    可不知道又触到了杨玉莲的哪根神经,真要让她习惯了这样,以后也是麻烦。


    无非东西是公家的,野战医院对这些物资的管理也松懈,再加上没有什么账目,慷公家之慨,对有些人而言也就是顺水推舟而已。


    脱壳,无非是在石磨上垫一些谷糠麦糠,防止碾碎酸枣仁,剩下的无非就是簸土扬沙的拣选了。


    我明天一早上山要带着上去,遇上有草药的地方,我就直接插上了。


    如今洼里还好一点,社员们还有采山的经验,马店集跟山上的社员,只怕没有画册,草药也认不出几种。


    如果是深冬,上面的别院,完全就是一排排大个的冰箱,保暖的性能几乎没有,只能起个遮挡风雪的作用。


    虽说采收的难度不小,但二十几里山路两旁的酸枣林,也能凑合吃上一口。


    整个下午,李胜利带着肖凤跟赵老大,都在山沟里探索。


    但山里药材虽多,药材公司那边也不是照单全收的,现在收药材也是有计划的。


    提前预备好布袋、竹筐、铁橛子、麻绳,山沟险陡,不要伤了社员。


    春采试水之后,又要采茵陈,茵陈采完,就该挖苦菜、婆婆丁之类了,之后就是半夏之类,春采之后的药材也是一茬接一茬的。


    见小寡妇拿出了一张皱巴巴的马粪纸做记录,李胜利心里一软,让肖凤去上面的别院拿了笔记本跟钢笔。


    这些物件也是从中吉普里发现的,灾区收拾出来的物资,有一部分送到了野战医院,杂七杂八什么东西都有。


    有了经济利益驱动,人们的干劲也是无穷的,一点点荆棘灌木,平趟也简单。


    毕竟这里的别院是为了避暑建造的,保暖性能,更别院的功能相悖,怎么凉爽怎么来,才是别院的要求。


    像在马店集一样,大致一说,有的是人去执行不一样,洼里还好些,山上村这边,不是连个上山的人都找不出来么……


    或许,将草药挪到山田里,山上村的劳动力会够用,但现在这时候,借用马店集空闲的劳动力,付出工分收入三五倍以上的报酬,不仅压在两个村子的肩上,李胜利这边也是有压力的。


    “有方,就地装上两袋子,拿回去试试看。”


    上山看看草药种类之后,李胜利这边还需要赵满奎跟药材公司联系一下。


    一旦采药的事黄了,洼里还好说,山上村这边,就真没什么致富的途径了。


    现在的生产小队、生产大队就是这点比较好,人员可以集中安排。


    酸枣树居多,偶尔混杂椒树这样的经济作物,零星有点草药也不值得下来采收。


    上山,杨秀山的瘸腿就不怎么好使了,山上村,除了杨秀山之外,能拿的出手的人物,几乎就没了。


    树条子要硬一些的,捎带手再找两把小斧头……”


    一早,因为要上山,李胜利只是简单的趟了几圈步法热了身,吃过早饭带上干粮,将昨晚杨玉莲组织村里人削的树条子背上,李胜利带着肖凤跟赵老大就进了山。


    人要下到山沟里本就不易,再上去也是不易,在一丛丛的荆棘之中采收酸枣更不容易。


    在山里住这样的房子,保暖措施稍微差点,能冻死人的。


    这就是当初李胜利一听山上是小寡妇当家,不愿意来的原因。


    虽说一下午只是转了两条山沟,但李胜利也大致的对山上村路两侧的山岭沟壑有了个大致的了解。


    指着山上村这点捉襟见肘的劳动力自成方圆,现在显然也是不成的。


    还有如何炮制草药,也要在有了收购明细之后进行,在洼里跟山上两个村,李胜利可不仅仅是指挥者,还要把一些细节抠仔细了。


    “杨姐,晚上让各家忙活忙活,准备点一米多长的树条子,后头用火烧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