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撒鹰(中)

作品:《四合院里的老中医

    中午,弟弟妹妹都在学校吃,孙五洋那个新人也浪荡在外,只能是一家三口胡乱凑合一口了。


    饭桌上,李胜利也给李老爹搭了桥,将攒酒局的事儿,给老娘韩金说了一下。


    男人多好面子,请客喝酒,是小事儿也不是小事儿。


    几块钱,现在的李胜利不怎么在乎,但涉及到了以后的安稳,有老娘约束一下,自家老爹才不会在外瞎客气。


    皱着眉头,眼神剜着家里的爷俩,韩金勉强应承下了自家儿子让老子做冤大头的营生。


    喝大酒,在韩金眼里,那是该禁绝的浪费行为,但为了家里好,她只能勉强答应了。


    “爸,最近我在外面做了点事,跟李厂长多少有点关系。


    李厂长那边多半要回报在您身上,如果给班组长就不要接,副工段长差不多的样子。


    而且厂里多半要给您评级,五六级工应该差不多。


    我觉着五级工就成,不然让一个初级工当工段长,厂里说不过去的。


    爸,以后见了李怀德还是要称呼李厂长的。


    您这段时间,也要背一下厂里的规章制度,至于技术创新之类,就免了。”


    李家夫妻还在为喝大酒的事儿琢磨,大儿子李胜利一席话说完,夫妻俩都愣在了饭桌上。


    轧钢厂可不是居委会的临时工,让谁上谁就能上,涉及到了评级这样的尖锐问题,多半是要上厂会的。


    因为困难时期评级在轧钢厂基本就停滞了,轧钢厂的许多人,小十年都没有提过等级了。


    技工等级每提一级,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工资待遇,还有定量,虽说差的不过是几斤粮食,但一个轧钢厂上万人马,一个人差一斤也是一万斤粮食。


    现在的粮食定量,李胜利不怎么清楚,但李家老娘韩金清楚。


    虽说上面说的是平均二十七斤,但普通老百姓到手的也就二十四斤左右,这几年每年或增或减,但都在二十四斤这个数上转悠。


    秋收前二十四斤多一点,秋收后能有几个月到二十六七斤,这点粮食养个老头老太还成。


    上月二十四号,韩金这边的定量也就是二十六斤半,李老爹的定量是三十九斤,李胜利因为已经毕业,也是二十六斤半的量。


    只有李建设跟李映红俩学生,保证了三十一斤半的定量没变。


    许多东西,也不能只听宣传,按说李老爹这边的定量应该是四十二斤的,但涉及到平均数,能到手的也就这三十九斤。


    一家五口人一百五十五斤粮食,这是杂粮七成、面粉三成的配比,吃饱,还真是个大问题。


    一下提四级,按重体力劳动者三十五到四十四斤的量,李老爹这边的定量,怎么也得涨个三斤,拿足四十二斤的。


    提级与定量的关系不算太大,但与工资的涨幅关系就大了,五级工六十三块差不多能到手,加上补贴六十六也差不多。


    这一下工资就算是翻倍了,票够钱不够的日子,对韩金而言,就一去不返了。


    “胜利,你干什么了,李厂长才能给你爸一提五级啊?


    这不是钱买的吧?


    厂子里的事儿,可不兴这么来,你爸会被戳脊梁骨的。”


    大儿子的话应该是可信的,可韩金这边难掩忧虑,与别家不同,李家家风实诚。


    溜须拍马、钱买官的营生做了,腰杆子也就塌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伱敢做自然有人敢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