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国君昏聩不明,臣子高傲自

作品:《我刚登基称帝,她就说我是昏君

    “这果真是齐国的边境布防图?”


    宋国皇帝望着手中的地图,还有上面标注的信息,脸上抑制不住的流露出兴奋之色。


    台下,


    管仲神情自若,语气平静道:“陛下若是不信,可以派遣细作前去打探。”


    “不过最好还是抓紧时间,不然的话,齐国若是有了戒备,布防的位置肯定会发生改变。”


    宋帝双眼微眯,紧盯着管仲。


    想要在他的脸上看出点什么来。


    但是瞅了半天,


    最后还是转过头,望向宋望湄:“宋爱卿,你以为如何?”


    一开始,


    对于管仲突然来投奔的事情,


    宋望湄第一反应,肯定是其中有诈。


    堂堂齐国丞相,怎么可能因为这点小事,就投奔他国。


    虽然不是没有这样的可能性,


    但宋望湄就是觉得有问题。


    可是,


    当她看到管仲献上来的布防图之后,


    心中的那抹怀疑,已经消去了八九分。


    主要是,


    齐宋两国边境的布防,跟她查探到的几乎完全一致。


    这样可以直接排除掉管仲送过来的,是假情报的可能。


    这样一来,


    管仲的投奔,也极有可能是真的。


    打消了心中的疑虑,


    宋望湄来到大殿中央,朝着宋帝躬身开口道:“陛下,管先生所提供的布防图,与我军细作打探的信息,完全一致。”


    “所以......末将认为,我军应该立刻联络赵国,赶在齐国没反应过来之前,即刻出兵!打齐国一个措手不及。”


    面对宋望湄的提议,


    宋帝有些犹豫。


    现在粮草辎重还在准备当中,


    大军也在整军备战。


    这种大规模的战争,哪是说打就打的。


    宋望湄看出了对方的犹豫,语气坚定道:“陛下,机不可失!”


    “如今我们掌握齐国的布防图,大军完全可以长驱直入,一举歼灭齐国主力。”


    “届时,赵国在侧翼协助我们,两面夹击之下,此战必胜!”


    “那......好吧。”


    “朕准了!”


    本身宋帝的性格,就比较软弱。


    遇到事情犹豫不决。


    平时的军政大事,都是由宋望湄和秦桧处理。


    现在看到宋望湄坚定的样子,只能选择同意。


    “管先生,此次会战期间,还请先生在开封城中暂住一些时日。”


    “开封虽然不如临淄繁华,但也彰显着大宋风情。”


    “等北伐结束之后,朕在一起论功行赏。”


    ........


    管仲走出大殿后。


    一抹难以觉察的笑容,一闪而过。


    管仲很想笑,


    没想到宋国君臣会如此愚蠢。


    对于宋国皇帝赵构,管仲早有耳闻。


    性格软弱无能,遇事犹豫不决。


    就是一个昏君的标准模板。


    当时管仲帮被召唤出来的时候,和韩林讨论昏君的问题。


    当时韩林连着说出自己的各种问题,


    比如好色、懒政、喜欢享受,都是昏君不会缺少的毛病。


    但是管仲都说没有问题。


    相反,


    为君者,最重要的是要有识人用人之名,其次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要有决断、有勇气、有气魄!


    在关键时刻敢放胆一试。


    就好比历史中的袁绍,四世三公,坐拥冀州、青州、并州、幽州。


    官渡之战挥军十万,几乎将曹操逼上了绝路。


    可就是在曹操火烧乌巢的时候,袁绍退缩了。


    做出了出兵之后唯一一次,也是最致命的一次失误。


    面对后方乌巢失守,还有前面的曹军营寨,袁绍选择了两头下注,而且前往进攻曹军大营的,还是出发之前就已经表现出信心不足的张郃、高览。


    而且像这样的退缩,还不是一次。


    董卓入京的时候,袁绍就已经临阵退缩过一次,这才让董卓有机会掌控洛阳。


    正是因为袁绍缺少了临阵决断的勇气,才将江山拱手送给曹操。


    而这些品质,


    韩林都有。


    相反,


    宋国皇帝赵构,还不如袁绍。


    同样的,


    不光皇帝不行,就连君臣。


    这段时间,


    管仲可是派人将周边邻国的情报,能查到的消息全部查的一清二楚。


    抛开那些小国之外,


    管仲一眼就看出了宋国的弱点。


    国君昏聩不明,臣子高傲自大。


    这里的臣子说的就是宋望湄。


    能力是有几分,但心胸狭隘,心高气傲。


    这样的宋国,无疑成为了管仲的目标。


    相比之下,


    另一边的赵国。


    虽然国君也有一点各种毛病。


    但是,有着李木和廉破的存在,管仲认为他们不会那么轻易的上当。


    说白了,


    还是觉得宋国比较傻。


    好骗。


    至于其中详细的计划,其实管仲也早已和韩林沟通过了。


    得到韩林的点头之后,这才开始实施。


    现在的宋国,很显然已经掉进了管仲的陷阱里。


    拍板之后,


    宋国便将相关消息,八百里加急送往赵国。


    同时,


    国内也在加紧筹备出征的事宜。


    两天后,


    十五万大军,宋望湄为主帅,出兵伐齐。


    又是一天之后,


    赵国也出兵策应。


    二十五万大军兵分两路,分别由李木和廉破统帅。


    一边是由廉破统领的偏师,六万兵马进逼魏国,大军陈列在赵魏边境上。


    防止魏国出兵救助齐国。


    另一路,


    由李木率领十九万大军,直逼齐国。


    随着两国不再隐藏,撕下伪装。


    边境线上,


    各种情报犹如雪花一般送往临淄。


    但是由于管仲人在宋国,


    这些密信一时间不知道要给谁看。


    整个齐国的朝堂,直接没了统筹大局的人。


    韩林也懒得去管这些事。


    面对堆积如山的各种密信视而不见。


    直接扔在角落。


    其他的一众官员仿佛是无头苍蝇一样,乱作一团。


    这种混乱的情况,


    落在叶清秋的眼中,已经快要憋不住心中的笑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