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60 认亲

作品:《替嫁美人

    梁修筠的父亲乃是云城富商,此番他是第一次随爹爹出门历练。


    日前才与王家公子谈完生意,将近年关,他以为父亲会径直赶路回云城陪阿娘。


    岂料,昨夜父亲忽而说,要带他来当年遇到阿娘的地方看看。


    原本他们打算在前头岔路上停下,去山上走走。


    没想到,会有人从山上滚下来,还拦住他们的去路。


    他自小便知,阿娘是从一处山坡上滚下来,被爹爹捡到救下的。


    阿娘滚落时,磕到后脑,抢救及时,保住一命,可好些事都记不得了。


    甚至连全名也不记得,只记得曾有人唤她“晴娘”,这些年,爹爹便一直这么唤阿娘,希望阿娘有一日能记起什么,找到过去的亲人。


    只是,十余年过去,也没能如愿。


    爹爹遍寻名医,请了最好的郎中,郎中说若是阿娘看到过去熟悉的人或事物,受到刺激,或许才能想起来。


    可梁家没有在京城为官的亲眷,能力有限,爹爹每回路过京城附近,都会来这里,却从未碰到什么人寻亲。


    这会子,看到戚凤箫,梁修筠心中有种说不清的熟悉感,或许,是因她眉眼生得像阿娘?


    他不太确定。


    寒风中,梁仁掀起帘帷,躬身朝外望。


    一眼便瞧见神情错愕的戚凤箫。


    即便戚凤箫看起来有些狼狈,可梁仁可她一眼,便骤然忆起当年初遇晴娘的情景。


    梁仁跳下马车,任风吹动氅衣,眼睛盯着戚凤箫,声音略微发颤,又透着些许小心:“姑娘,敢问令慈姓甚名谁?”


    与晴娘成亲前,郎中便私下告诉过他,晴娘生产过,应当有个孩儿。


    这些年,他也曾找过那孩子,只是不知是男是女,无异于大海捞针。


    望着眼前与晴娘有七八分像的眉眼,梁仁几乎抑制不住心中期待,她会不会就是晴娘的女儿?


    他这话问得莫名,戚凤箫隐隐猜测,他可能见过她娘,只是不太确定,她不想随意将阿娘的名讳告诉一个陌生男子。


    于是,她冲梁仁福身道:“不瞒大官人,我娘十多年前便已离世,今日我与嬷嬷来到此地,便是为了祭拜我阿娘。”


    斯人已逝,姓甚名谁便不足为外人道。


    梁仁听懂她的用意,微微颔首,目光不着痕迹掠过路边丢弃的香烛。


    虽对戚凤箫的回答不满意,他却未追问,而是命后头过来的家仆把余嬷嬷扶到马车上去。


    请戚凤箫上车时,他状似无意感叹:“方才犬子唐突,还望见谅,实在是姑娘样貌与我家夫人十分相似,犬子以为你与晴娘有亲。”


    晴娘?戚凤箫微微愣神,停下脚步,朝马车里望。


    正好瞧见余嬷嬷扯开帘帷,望着梁仁,讶然问:“梁大官人说的晴娘,芳名莫不是唤作冷晴柔?”


    眼下不是说话的时候,梁仁命镖师继续赶路,梁修筠跟着,他则带着戚凤箫和余嬷嬷一道去最近镇子里的医馆。


    听郎中说没伤到骨头,戚凤箫总算松了口气。


    梁仁待她们态度和善,他的夫人当年也是从山上滚下来的,他虽说不清楚他夫人芳名,戚凤箫却猜测那极有可能是她娘冷氏。


    否则,哪有这样巧的事?


    她是猜测,余嬷嬷却是笃定:“是小姐,一定是小姐!箫箫,我们随梁大官人去云城吧,你娘一定在云城!”


    都说母女连心,或许是她与阿娘分别太久,对阿娘一丝印象也无,所以戚凤箫心里并无特别的直觉。


    原本就答应余嬷嬷,要南下寻阿娘,眼下梁大官人口中的晴娘极有可能是她娘,戚凤箫没理由不去看看。


    她侧眸望向梁仁,语气少了几分疏离戒备:“不知方不方便?”


    “姑娘不必客气,你若真是晴娘的女儿,往后便也是我梁某的女儿。”梁仁态度亲切和善,说完便吩咐人把喂好的马牵来,她们一道去追梁修筠。


    云城距京城千里之遥,马车紧赶慢赶,到云城地界时,也已过了小年。


    忠勇侯府,宋玉光坐在书案后翻阅卷宗。


    长风叩叩门,快步进来,从袖中抽出一封密信,递至宋玉光面前:“公子,云城密信。”


    宋玉光长指微顿。


    须臾,他合起卷宗,撕开密信上的火漆印。


    她已平安到达云城,宋玉光长指潇洒地弹了一下纸笺,微微弯起唇角,面部冷峻的棱角也变得缓和。


    收到信会晚一两日,想必这会子,箫箫已与她阿娘相认了?


    把母女相认作为聘礼,也不知她欢不欢喜。


    书案侧摆着火盆,宋玉光将看完的密信丢到烧红的火炭上,盯着漫卷的火光,慢条斯理问:“翠浓可送出去了?”


    长风颔首:“送出去了,属下特意敲打过,且那牙婆年轻时在戏班子里混过,最会演戏,保证少夫人看不出端倪。”


    “嗯。”宋玉光轻应。


    片刻后,他打开卷宗,圈出几处紧要处。


    随即合上,交给长风:“设法呈到御前,只别用我们的人。”


    长风立时正色,领命而去。


    梁家虽是商户,在云城却是数得上名号的大户人家。


    不止旁支傍着梁仁过活,连地方官府对梁仁也客气,毕竟他会挣钱,不光交的税银多,每逢灾年,捐款捐物也不含糊。


    梁仁认回失散的女儿,说是办场家宴,云城有头有脸的人却来了大半,将偌大的宅院挤得热热闹闹,都想看他女儿冷凤箫长什么模样。


    “大官人夫妇生得都好,女儿定然也是貌若天仙,听说已满十七岁,正是谈婚论嫁的时候,与我侄儿年岁正相当,我得赶紧跟晴娘说说去。”一位妇人品着果子酒,微醺道。


    “灌了几口黄汤就敢乱点鸳鸯谱,也不看看你侄子什么德行。将近三十的人了,还一心扑在科考上,若能考中也罢,偏偏考了多少回连个举人也没中,你以为梁大官人能答应?”另一位妇人磕着瓜子,笑着淬她。


    都是知根知底的人,什么都敢说。


    另一位妇人道:“我家小子也正是说亲的时候,他眼光高,冷姑娘兴许能入他的眼。只是,也不着急,大官人说的好听,说是认回失散的亲生骨肉,可那姑娘为何姓冷,不姓梁呢?”


    “对啊,我记得他们二人成亲,都是晴娘来云城半年后的事了。”认识这么多年,她们也是才知道晴娘姓冷。


    几人七嘴八舌,把当年的事翻出来嚼吧嚼吧,觉得还是先见见冷凤箫的人再说。


    若是样貌好,梁仁又肯为她备上一份丰厚的嫁妆,管她是不是梁家亲生骨肉?


    倒是梁家一位旁支的妇人,口气有些酸:“我看多半是晴娘早年跟别的男人生的,她生得那祸水模样,来历不明,不清不白的,还能把梁仁哄得五迷三道,娶她做了正头夫人,她哄男人的本事多着呢。”


    晴娘为人和善,从未与人红过脸。


    且认得这妇人的都记得,当年梁仁说亲的时候,她为了让胞妹嫁给梁仁,搅和了人家多少好事。


    听到她这般说,没人应和。


    梁家请了戏班子,正赶上开锣。


    妇人们便攥着帕子,顺势起身去园子里听戏。


    亭台墺馆,衣香鬓影。


    戚凤箫没去,她已与阿娘相认,名字改做冷凤箫也是她自己的主意。


    上天垂怜,阿娘还活着,她便不再去想报仇的事,只想陪在阿娘身边,不再与广安伯府有丝毫牵扯。


    跟阿娘姓,也是她在向过去的自己道别。


    有些人,有些事,或许现下难忘,但她总要往前走。


    半个月过去,不日便是除夕。


    宋玉光带戚凤笙回府,转眼已有这么久了。


    来到梁家,她没与人说


    <b>当前章节不完整,请前往m.aishu55.cc,阅读完整章节!</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