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陛下身后有大能

作品:《云逍

    “每临大事有静气!”


    “每临大事有静气!”


    崇祯在心里,不断念叨着。


    可身体他控制不了啊!


    他的双手,抖个不停。


    平时总是紧绷着的脸,如同绽放的菊花。


    他的内心,更是掀起阵阵波澜。


    从战报中可以看出,一切都是按照云逍的谋划,一丝不苟地执行。


    这才有了这样的大捷!


    云仙长,不,“叔父”,真神人也!


    未卜先知!


    算无遗策!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文武百官们,纷纷看向御座上的皇帝。


    只见此时,这位大明天子的身上,似乎多出了一层光环。


    高高在上,英明神武!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遵化大捷,可见建奴不过如此。”


    “只要我大明上下齐心,一样可以大胜,收服辽东,绝非妄想。”


    崇祯轻描淡写地说道。


    以前,他收到过无数次大败的消息。


    这次,总算可以人前显圣,不,扬眉吐气一回了。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王承恩、王德化、曹化淳等一帮太监,率先跪下向崇祯道贺。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遵化大捷,全赖陛下运筹帷幄,陛下圣明,烛照千里!”


    “如此前所未有的大捷,陛下当祭告天地、太庙,以慰列祖列宗在天之灵,振奋天下人心!”


    礼部尚书温体仁站出来,大声奏道。


    大臣们这才反应过来,纷纷向崇祯恭贺。


    恭维、阿谀之词,在大殿中泛滥。


    而韩爌、李标等之前跳的最欢实的大臣,这下子,全都麻爪了。


    要知道,他们刚才,都向皇帝提出辞呈了,这该如何是好啊?


    之前,他们都把皇帝逼到南墙上了,现在,皇帝又怎么会轻易放过他们?


    果不其然。


    “之前有人说,朕是昏庸无能的宋钦宗。”


    “现在,却又口口声声说朕英明神武,这是何故?”


    崇祯冷漠的目光,从众臣身上掠过。


    文武百官纷纷低头,不敢与他对视。


    崇祯冷眼看着下方噤若寒蝉的大臣们。


    心中涌起一阵阵从未有过的快意。


    登基三年!


    直到今天,才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皇帝。


    如果不是偶遇云仙长,不,“叔父”。


    恐怕,建奴此时,已经攻破遵化,肆虐京畿,甚至进犯京师。


    又哪里来的遵化大捷?


    如果不是“叔父”的点拨。


    他至今还要被大臣们愚弄、摆布。


    又哪里能体会到,这种乾纲独断的滋味?


    “都下去好生自省吧!”


    “蓟镇那边,自有钦差孙承宗决断,内阁、兵部不得擅自干涉。”


    “将大捷消息晓谕全城百姓,等击退建奴,再祭告太庙、犒赏有功人员。”


    崇祯站起身,扬长而去。


    大臣们一阵默然。


    很多人在心里,一阵悲叹。


    大捷,固然是一件大喜事。


    可是与他们,有什么关系?


    遵化大捷,不仅重创了建奴,对他们而言,也是一次重击。


    要是以后,凡事都是皇帝乾纲独断。


    屠龙术就没了用武之地。


    他们的权势、富贵,又拿什么来保障?


    当然了,大臣中也不乏有真正忠君体国的。


    遵化大捷,足见陛下英武神武。


    虽然比不上太祖、成祖,可比起万历、天启,却要胜出太多。


    大明,中兴有望!


    ……!


    遵化。


    钦差孙承宗、巡抚王元雅、监军方正化等人,正在城墙上巡视。


    虽然建奴大败后已经退兵,但建奴的兵力依然还摆在那里,不得不小心提防。


    看到城下堆积如山的建奴兵卒尸体,以及哀嚎、痛骂的建奴。


    这样的场景,几人恍如在做梦。


    昨日才结束的大战,也是恍如一梦。


    “此番若不是钦差大人决断,方公公抓出城内奸细,又亲自领兵出击,击破建奴,此时遵化城中,怕是已经尸横遍野了!”


    巡抚王元雅感慨万千。


    其实,他说的,并没有错。


    历史上,建奴仅用一个时辰,就攻破了遵化城。


    王元雅目睹建奴蜂拥入城,绝望之下,自杀殉国。


    遵化城也遭到建奴屠城,除了那些奸细之外,没有留下一个活口。


    “此战能够大胜,全奈陛下英明决策。”


    “我等所作所为,都是按照陛下事先谋划好,算不上什么功劳。”


    孙承宗捋着胡须,满脸敬服之色。


    这次陛下竟然一反常态,直接下中旨,重新起用他,并且委以重任,可谓是雷厉风行。


    揪出城内奸细,然后又定下奇计,与满桂前后夹击建奴。


    这些全都是皇帝亲自制定,他们不过是具体的执行者而已。


    皇帝的这些决策,何止是英明?


    简直是能用神机妙算来形容。


    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也莫过于如此。


    孙承宗这曾经经略辽东的老臣,也都不得不佩服的五体投地。


    "方公公,老夫有几事不解,还请解惑。"孙承宗看到一旁的方正化,似乎有什么话想说,却又强忍着没说,便好奇地问道。


    方正化可不敢在孙承宗这样的重臣面前托大,忙道:“孙阁老请讲。”


    “陛下又如何算定,建奴会在初三清晨到达遵化?”


    “又如何对遵化城内了如指掌,直接抓出建奴内应?”


    “陛下并非久经战事的大将,又如何事先制定出将计就计、诱敌入城之计?”


    “更让老夫难以置信的是,陛下远在京师,又是如何预知,建虏会在三屯营与遵化之间设伏,并事先提醒赵率教,从而避免一场大败?”


    不仅是孙承宗,包括王元雅以及遵化将士们,都困惑不解。


    孙承宗所说的种种,已经超出了谋略的范畴,堪称是玄异了。


    方正化斟酌了一番,才谨慎地说道:“陛下圣明,非我等可以揣测,另外……有大能之士,为陛下谋划。”


    “那位大能是谁?”


    “此人才智,堪称是经天纬地!”


    “我大明朝堂上,何时有这般人物?”


    “陛下又怎么会对这人言听计从?”


    面对孙承宗等人的追问,方正化只是笑笑,缄口不答。


    方正化所说的“大能之士”,在孙承宗等人的心中,越发显得神秘莫测。


    孙承宗流露出向往之色,“等入京后,老夫定要见一见此人,到时候,还望方公公引荐。”


    方正化答道:“只要陛下恩准,咱家自然定会为阁老牵针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