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四百三十二章 三季稻

作品:《至尊天子

    “南洋侯...”


    “他不是在南洋吗?”


    “什么时候,他居然悄然回京了!”


    满朝文武见到苏放归来,顿时大吃一惊。


    苏起和苏放父子两人,一公一侯,再加上苏晴儿这个皇后。


    现如今,苏家是当之无愧的大夏第一世家!


    相比之下。


    这些江南豪族,在苏家面前,简直是蝼蚁一般。


    王致远一众士绅,在苏放面前,也是自残形愧。


    只是。


    大臣们实在想不明白。


    皇上要赈济灾民,需要的是粮食。


    而粮食在江南士绅手中。


    就算苏放从南洋赶回来,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解决不了大夏缺粮的难题啊!


    秦昊看出衮衮诸公的想法,微微一笑,道:“众爱卿,你们无需胡乱猜测!是朕修书一封,命苏放即刻回京的。”


    苏放笑道:“不错,臣接到皇上的信,就立刻安排回京的事宜,可是紧赶慢赶,还是花了月余时间。”


    月余?


    众臣的脸上都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


    也就是说。


    早在一个月前,皇上就写信,命苏放回京?


    算起来。


    那时候,皇上刚刚征伐出云,凯旋归来。


    不对啊!


    王致远告御状,是近几天的事。


    时间有点对不上。


    当然,时间不是重点。


    重要的是,皇上为什么要苏放从南洋回来。


    难道。


    只是为了让苏放站队,以壮声势?


    这也不至于,让苏放万里迢迢,从南洋到京师跑一趟吧?


    诸葛云皱眉道:“皇上,南洋侯回来,确实是好事!问题...咱们现在探讨的,是粮食的难题...”


    苏放笑道:“诸葛大人,我这次从南洋回来,奉皇上之命,带回来了一些粮食。也许可以解决朝廷的燃眉之急。”


    听到这话,包括诸葛云在内,一众大臣都是忍不住摇头。


    南洋这种穷乡僻壤,能产多少粮食?


    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


    江南士绅们的脸上,浮现出轻蔑笑容。


    若是皇上从南楚调粮,倒也有几分说头。


    结果,皇上居然万里迢迢从南洋调粮食过来,浪费的人力物力,可以说是天文数字!


    况且,南洋能产什么粮食?


    估计整个南洋,也就跟江南一个县的粮食产量相当。


    诸葛云无奈道:“南洋侯,你确实是一番好意。你这次带回来了多少粮食,若是太少,也就算了,还不如你自己留着。”


    苏放微笑:“不多!也就不到二百万石。”


    ???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文武百官,全都震惊到无可附加的地步。


    自己没有听错吧?


    二百万石?


    要知道。


    大夏十三州道,产量最多的,当属江南。


    每一年收上来的漕粮,大概是一百万石。


    其次是南楚,八十万石。


    至于其他的州道,则是五六十万石左右。


    还有一些偏远的州道,能够自给自足,不让百姓忍饥挨饿,就已经是谢天谢地。


    多年来,江南道都是独占鳌头,稳居产粮榜的首位。


    大夏毕竟还是农耕社会。


    粮食,才是硬道理!


    这也是为什么,江南士绅有恃无恐,不断兼并土地,将大夏律令都不放在眼里。


    可是,苏放居然从南洋,运回来了二百万石粮食?


    足足是江南道的两倍?


    这怎么可能!


    毕竟,在大臣们的认知之中。


    南洋就是一片不毛之地。


    充其量跟百越差不多。


    当地的百姓,也是刚从树上下来的猴子,又馋又懒,不事劳作。


    这样的地方。


    居然能产二百万石以上的粮食?


    实在是荒谬到了极点。


    面对大臣们质疑的眼神,苏放并不意外。


    皇上开海,才几年?


    大夏百姓,连南洋在哪都说不清楚。


    朝堂上的大臣们,自然不可能如此愚昧,对南洋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但是。


    这些了解,也仅仅局限于书籍上。


    然而,他们有没有想过,这些记录南洋风物的书籍,大部分都有数百年历史,甚至是前朝遗留下来的,早就老掉牙了。


    几百年前,南洋确实是一片荒芜。


    那里的气候,虽然适合种植稻米,可是耕作粗放,也没有灌溉设施,当地的百姓也是愚昧无知,不知道如何耕作,只能任其作物生长,只能看天收。


    如此一来,粮食产量自然是极其低下。


    当地的百姓,尚且填不饱肚子,饿死人是常有的事。


    可几百年过去了。


    在洋人到了南洋,开辟殖民地,建立种植园。


    毫无疑问这是侵略。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洋人也确实带来了先进的科技,教会了当地人一些基本的种植技术。


    特别是,自从大夏平定南洋以来,王孝儒率领着儒生南渡,来到南洋,将大夏先进的农学技术,传授给当地人。


    凭借着肥沃的土地,以及优良的气候条件,南洋的粮食产量自然是节节攀升。


    除此之外。


    南洋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那就是鸟粪石!


    鸟粪石这种天然的肥料,对于农耕文明来说,是毫无疑问的神器!


    大夏为了开采鸟粪石,要派出船队,在南洋的小岛上开采之后,再万里迢迢运回到国内,成本极高!


    然而,对于南洋的百姓来说,鸟粪石简直是俯首皆是,便宜的要死。


    种种条件的加持之下,南洋的粮食产量,自然是高的吓人。


    “侯爷...”


    诸葛云的声音颤抖:“你不是在开玩笑?你真的从南洋,运回来了两百万石粮食?”


    苏放正色道:“皇上面前,岂能儿戏?我既然说是二百万石,那就只多不少!诸葛大人若是不信,可以亲自去津城码头看看!”


    诸葛云忙摇头:“信!侯爷的话,我自然相信!可是...朝廷一年能收上来的粮食,也就一千万石。”


    “南洋居然有两百万石粮食,远远超出江南。”


    “实在是...难以想象。”


    苏放笑了:“南洋气候炎热,雨水充足。那里的稻谷,超过半数,可以一年三熟。”


    “只不过味道不太好,没有大夏所产的稻米,那么香甜可口。”


    此话一出,满朝文武全都呆若木鸡。


    一年三熟?


    这不是三季稻吗?


    南洋这种地方的稻米,一年居然能收割三次?


    这也太夸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