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二百三十章 宦官之道

作品:《至尊天子

    却在此时。


    静公公忽然跪在地上,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哭的极其伤心。


    众人见状,都是面面相觑。


    静公公绝非喜极而泣。


    而是真的伤心难过,悲痛欲绝。


    这就怪了。


    皇上册封他为静国公,开府仪同三司,皇恩何其浩荡。


    静公公不跪地谢恩,也就罢了。


    他居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不顾仪态,大哭起来。


    成何体统?


    皇上的颜面何在?


    果然,秦昊的脸色阴沉了下来,俯视着静公公,道:“哭什么哭?朕册封你为国公,又不是让你去死,你就这么不情愿吗?”


    静公公哽咽道:“万...万岁爷...您是不是嫌奴才年纪大了,不要奴才了?”


    “什么国公之位,什么开府仪同三司,奴才都不在乎。”


    “奴才只想伴随万岁爷左右,伺候万岁爷...”


    闻言。


    众人都是面露恍然之色。


    皇上如此重赏,这分明是明升暗降,让静公公退休。


    静国公的名头,确实响亮。


    开府仪同三司,确实排场。


    可是,国公手中的权力,却极其有限,不可能跟手掌大权的大内总管相提并论。


    当然。


    也不排除静公公确实对秦昊有着极深的感情,他宁愿不当这国公,也要追随秦昊左右。


    秦昊笑了:“谁说朕不要你了!国公是爵位,又不是具体的官职。开府仪同三司,也只是让你多一个办公地点罢了。”


    “你还是大内总管,还要陪在朕左右,踏遍万水千山,征伐万邦,统一天下!”


    “有你在旁,朕哪怕身在龙潭虎穴,也睡得踏实。”


    静公公无比激动:“万岁爷...您说的是真的...您没有不要奴才,只是单纯的赏赐...”


    “是奴才想多了,误会了万岁爷!”


    “奴才多谢万岁爷!”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秦昊挥挥手,道:“这件事,就这么定了!诸葛云,将朕册封一事,昭告天下!”


    诸葛云拱手:“臣遵旨。”


    秦昊转身上了马车,火速赶回京师。


    小别胜新婚。


    他一想到苏晴儿、鱼幼薇等一众红颜,还在皇宫中翘首期盼,怀中抱着儿子女儿,等待着自己归来,心中就一阵火热。


    老婆孩子热炕头。


    夜归之时,家中有一盏灯,为自己点亮。


    对于男人来说,此生足矣。


    诸葛云的办事效率极高。


    第二天一早。


    皇榜就贴遍了京师的大街小巷。


    除了皇榜之外,大夏日报上也刊登了皇上册封的具体细节。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


    在整个大夏,都掀起了一场轩然风波。


    书院。


    一众年轻儒生看到报纸上,静公公被册封为国公的消息,全都是愤愤不平。


    “凭什么!”


    “静无痕一个太监,凭什么册封国公!”


    “皇上不是圣人吗?他难道不读史书吗?难道他不明白,宦官专权,误国误民吗?”


    “这世道,实在是太黑暗了!”


    “皇上能蒙骗得了百姓,说如今是什么太平盛世,却蒙骗不了咱们读书人!”


    “世间皆醉我独醒,世间皆浊我独清!”


    儒生们感慨,不少人开始抨击朝政,妄议圣上。


    嗤啦!


    忽然有一名儒生站起来,将手中的圣贤书撕碎,丢在地上,狠狠踩了几脚。


    周遭陡然间安静下来。


    其他人不可思议的看着这儒生:“周怀古,你这是干什么?那可是圣贤书,你这是大逆不道啊!”


    周怀古猛然仰起头,双目血红,道:“读这圣贤书,有什么用?”


    “读的再好,咱们能比得过那些大儒吗?”


    “王太傅一生兢兢业业,苦心做学问,有半圣之名,依然被那昏君流放南洋!”


    “何况是我们!”


    王孝儒率领三千门生下南洋,是为了教化当地百姓,传播儒学文化,立德立功立言,终成圣人。


    包括那些随行的大儒,虽然刚开始不情愿,后来也是被秦昊说服,都是自愿前往南洋。


    可是,到了儒生们口中,却被扭曲成了流放。


    原因很简单。


    宋鸾的门生遍布天下,书院中的夫子,不少都是师从宋鸾。


    宋鸾死后,这些门生本就心有怨念。


    加上这一次,朝廷拖欠俸禄,就连朝中大臣都拿不到银子,何况是这些书院的夫子?


    他们心中的怨言更盛,自然在学堂上,胡言乱语,歪曲事实,诋毁圣上。


    儒生们毕竟年幼无知,又年轻气盛,极其容易被人煽动。


    再加上,他们这个年龄,对老师这种权威,有一种盲目的崇拜,认为老师说的一定是对的。


    因此,他们也就相信了夫子的片面之词,认为世道黑暗,太平盛世不过是虚无缥缈的假象。


    周怀古的一番话,立刻引起了儒生们的共鸣。


    他们一个个攥紧拳头,额头上青筋浮现,神情无比不甘。


    “周兄,你说的不错!”


    “这圣贤书,读了有什么用!”


    “咱们书读的再多,科举之时,也被太学院、武英院的学员碾压!”


    “如今的时代,是万古以来,儒道最黑暗的时刻!”


    “读书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


    唰!


    周怀古越想越怒,忽然从腰间抽出一把锐利的匕首。


    众人皆惊:“周兄...你这是干什么?”


    “冷静一点!”


    “你莫不是要造反吗?”


    “可是,小小一把匕首,又怎么可能挡得住朝廷的千军万马呢?”


    周怀古神色癫狂:“谁说我要造反?皇上不是重用宦官吗?既然读书这条路走不通!”


    “那咱们就阉了自己,入宫当太监去!”


    “我还就不信了!以我的才学,比不过那些目不识丁的太监!”


    “到时候,我必能飞黄腾达!跟静公公,还有那个叫长生的太监一样,加官进爵,权势滔天!”


    儒生们一听,不少人都赞同。


    儒道走不通,就走宦官之道。


    皇上不是喜欢重用宦官吗?


    那就阉了自己,入宫当太监去。


    当然,也有不少儒生,神色迟疑。


    能进书院的,大部分都是达官显贵,世家豪门的子弟。


    他们从小养尊处优,怎么可能阉了自己,入宫当太监,给别人洗衣叠被,端屎端尿,干下人的活?


    何况,就算他们愿意当太监,家中长辈也不可能答应。


    若是断子绝孙,有什么面目,在九泉之下,面对列祖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