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玉楼要进教科书了?

作品:《1979我的文艺时代

    这个故事好吗?


    自然是极好的,悬疑重重,层层推理之下才得到真相。


    而这个真相,真的就是所谓的真相吗?


    就孙老师简短听过一遍故事后,发现的真相就有两个。


    一个是故事中普通民众通过电影看到的真相,一个则是主角团推理出的真相。


    有没有可能,还有真相被掩盖着呢。


    很有可能!


    比如故事中齐乐山的身份,夜莺的称呼,到别墅灭口的黑衣人等等。


    孙老师在脑海中不断推理,试图发现真相,直到他听到了姜玉楼的呼喊声。


    “玉楼,这个故事很棒。如果能写成话剧,可以说是开了国内话剧界的先河!”孙老师回过神来,对姜玉楼这一独特的悬疑故事激赏不已。


    姜玉楼心虚道:“孙老师,您觉得我的这个故事真的可以吗?”


    这个年代和后世不同,能公开上映的话剧并不多,除少数经典之作外,大多都是样板戏。姜玉楼的这个悬疑故事要是改编成了话剧,观众能接受吗?


    孙老师笑着道:“怎么不行?不要怀疑观众的接受能力嘛。”


    “话剧的四要素:舞台性、直观性、综合性和对话性,你的这个悬疑故事刚好都满足。这么一看,不是一个非常适合改编的故事吗?既然如此,你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孙老师,还请您多多指点。”孙老师都这么说了,姜玉楼也就不再犹豫了。


    孙老师笑呵呵地拍着他的肩膀道:“这就对了嘛,玉楼啊,我看好你哦。”


    姜玉楼说的这个故事,就是后世的那部小成本悬疑电影《扬名立万》。


    这部电影上映后取得近十亿的票房,某瓣评分7分以上。作为一部小成本电影,可以说是口碑和票房双丰收。


    悬疑推理故事,国内不是没有,只是少得可怜,能够搬上大银幕的就更少了。由于时代所限,《扬名立万》拍成电影不一定受欢迎,民众一时间可能接受不了。


    但是改编成话剧,限制就少得多了。而且《扬名立万》属于密室类型的推理故事,出场人物较少,也有改编话剧的条件。


    再加上故事里也没有任何不符合时代特征的,加上背景是民国,赞扬了为民除奸的家国情怀,又讽刺了果党的腐败,审查应该问题不大。


    这么一分析,故事能得到孙老师的肯定也不是没有道理。


    《扬名立万》原本就是电影剧本,改编成话剧剧本难度并不大,难点在于姜玉楼从来没写过话剧剧本。


    不过他是没写过,可他有孙老师啊。


    孙老师已经答应指点他写作话剧的剧本了。


    只是孙老师时间有限,不可能天天辅导他写作,只能他写上一部分,孙老师帮着改一改。


    不过这就足够了。


    “孙老师,那我们走了。”


    心里有了底后,姜玉楼也提出了告辞。


    离开孙老师的家后,姜玉楼的脸上也挂满了笑容。


    袁老师笑着道:“怎么样,这回算是解决了你的难题了吧?”


    “还要多谢袁老师您啊!”姜玉楼感激道。


    这次要不是袁老师人脉广,他想找个教他话剧剧本写作的人都找不到。


    袁老师提醒道:“既然孙老师答应指导你,你可要好好写,不要辜负了孙老师的一片苦心。”


    他害怕姜玉楼年少得志,听不进劝导,那他和孙老师的苦心可就白费了。


    再者,写话剧剧本可没有写小说赚的多,有些话可得提前说明白了。不能写着写着,半路撂挑子了。


    “您放心,我明白,不会丢了您的脸面的。”姜玉楼点头道。


    现在接触话剧也有一个好处,为他以后写电影剧本打下基础。


    毕竟后世实体书的出版产业不景气,反而娱乐产业发达,想要赚钱,还得是影视行业啊。


    现在打好基础,以后一个剧本赚几千万不是梦。


    “人都到哪儿去了?”


    吃饭回到宿舍后,姜玉楼发现宿舍里没人。


    他瞅了眼时间,八点多了。


    这点平时大家都吃完饭,窝在宿舍看书学习了。


    “奇怪了。”


    姜玉楼摇摇头,想不通。


    不过没人也好,


    他一个人在宿舍安静的写作,也没人打扰,更容易构思剧情。


    差不多晚上十点左右,宿舍门外的走廊里响起脚步声和交谈声,是卫国平和徐向东。


    他俩的声音可太有特色了,姜玉楼一听就知道是他们。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几人推门而入,正是于敏他们。


    卫国平正和于敏他们有说有笑的,进门后就看到姜玉楼坐在桌前极为认真的写作,张了张嘴,想问什么,最终没敢问出口。


    都是这张嘴害的,有时候卫国平都恨不得给自己一巴掌。


    “玉楼这是干什么呢,写作呢?”


    “玉楼可真够认真的,怪不得能成功。”


    “嗨,老于,你还拍上了?”


    “什么话?我说的都是肺腑之言。”


    于敏和徐向东你一言我一语的,宿舍立马热闹了起来。


    姜玉楼头都不抬的说了句,“写剧本呢。”


    “果然,玉楼真是局器,说道做到啊!”卫国平心中暗道。


    不过话剧的剧本可不好写。


    他是写过小说的,虽然没有发表成,但是也写出过东西。可是话剧不同,他是一点头绪都没有。


    尤其是在看了几位大家的话剧剧本后,更是绝了写话剧的心思。


    太难了,写出来也是丢人,不如不写。


    徐向东惊讶道:“玉楼还会写话剧?”


    于敏不太懂这些,“话剧很难吗?”


    “咱们国家话剧舞台经常能看到的几部话剧老舍先生的《茶馆》,曹禹先生的《雷雨》,郭先生的《屈原》,这些可都是名家作品。”卫国平闷声道。


    于敏不由咋舌。


    就算话剧他没看过,这些作品和作家可都是进了教科书的,他哪里能不明白其中的重要性。


    “所以,玉楼要进教科书了?”


    众人一愣,谁都没想到于敏能问出这种问题。


    “哈哈哈哈。”


    宿舍里的一众人大笑了起来。


    老于有时候真是憨直的可爱。


    “所以,玉楼怎么想到写话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