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是写情诗和小说的那姜玉楼啊!

作品:《1979我的文艺时代

    随着全国高考阅卷的完成,各个高校今年的分数线也出炉了。


    清北今年的文科录取分数线分别是387分和330分,燕京大学没变多少,但是水木大学的分数线明显提升了不少。


    高老师的办公室。


    “今年的分数线提升普遍都有提升。”高老师看了眼唐月雯道:“唐同学的成绩没问题,高了录取分数线不少,至于玉楼……”


    高老师转头看向姜玉楼,一阵为难,但还是道:“玉楼的成绩水木肯定是没戏了,但是燕京大学也是入围了,只是能不能被录取,还难说。”


    唐月雯一脸担忧的看着姜玉楼,心想要是他清北都没有录取,自己就放弃这次高考算了。


    姜玉楼洒然一笑,道:“我还可以上燕京师范。”他问道:“高老师,我的估分上燕京师范大学没问题吧?”


    高老师道:“没问题,只是上燕师大还不如上省城的西交大。”


    他不知道姜玉楼和唐月雯的约定,自然是替他感到不值。


    “哈哈,高老师你也知道的,我以后肯定是走作家这条路,上哪所大学其实都行。”姜玉楼挠挠头,憨厚一笑道。


    “可是……”


    唐月雯心里略微放松了些,可还是感到愧疚,要不是因为她,姜玉楼上西交大更有前途。


    姜玉楼看女孩还没有释怀,便故作轻松道:“京城好啊,咱们国家的首都加政治中心,经济环境好不说,国内顶尖的杂志大多都在京城,不管是发表作品,还是和作家交流都会方便很多。”


    高老师一想,也挺有道理的,就不再多说什么了。


    ……


    国内的各个大学在高考成绩出炉后,也在进行本科第一批次的录取工作也开始了。


    姜玉楼的成绩也出来了,他高考成绩是323分,水木大学毫无疑问地落榜了,但是燕大却是入围了。


    虽然入围了,却不代表超过分数线的人都能上燕大。


    学校每年录取的人数有限,给各省的指标也不尽相同。


    今年报考燕大的人不少,绝大部分报考的考生分数均都超过了录取分数线。


    老师们按照分数,开始从高到低地录取学生。


    直到最后一个名额难住了负责录取工作的老师和校领导。


    符合这个名额的考生有十个人,他们都是考了323分。按照英语成绩排序的话,也有三个考生符合要求。


    好巧不巧的是,他们报燕大的也都是第二志愿。


    这三名考生分别是来自陕地的姜玉楼,河北的李德义和蜀地的杨黎明。


    于是乎,老师们被难住了。


    高考录取对于一个考生来说,影响非常大,可能是一辈子的事情,大家不能慎之又慎。


    这么多年了,没听说过哪个大学能遇到这么巧的事情,众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


    一位老师突然道:“李老师,您拿个主意?”


    李老师是燕大负责学生录取工作的老师,有着丰富的经验。


    当这个事情报给李老师的时候,他也挺惊讶的。


    他听到汇报后,急匆匆地赶来了。


    一进屋就有老师问他处理意见,也是,这么大的事,也不是几个普通的老师能拿得定主意的。


    他思考一阵后,问道:“既然分数一样,他们专业报的是什么,不会也一样吧?”


    如果专业不一样,还是有操作空间的。比如某个专业人满了,某个专业人没满,三人中有人报了人满的专业自然可以剔除出去。


    请李老师拿主意的男老师挠头道:“您说巧不巧,三个人报的都是中文系的文学专业。”


    李老师:“……”


    这还要怎么选?


    选其中任意一个,似乎都是对另外两位学子的不公平啊!


    其他人见李老师不说话,也是一阵苦笑。能想到的,他们也都想到了。这也是他们这么多人,为了一个名额犯愁的原因。


    “怎么就这么巧,大家有没有好的办法?”李老师见大家都不说话,又道:“事关学子的未来还有学校的名誉,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嘶!


    这就更不敢乱说话了。


    这时,突然有个男老师站了起来。


    李老师精神一阵,连忙问道:“赵老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赵姓男老师犹豫了一番,方才说道:“李老师,三名考生中的一个我认识。”


    李老师一听,脸沉了下来,就连赵老师的其他同事也皱起了眉头。


    “赵老师,考生录取事关重大,如何能徇私?你的这个想法很危险,以后最好不要再有了!”李老师的言辞渐渐严厉了起来。


    赵老师知道自己没说清楚,引起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误会,连忙解释道:“大家误会了,我只是知道那个考生是谁,但是我没见过,也没机会见。而且不只是我,张老师和王老师也知道的。”


    “什么,我知道?小赵搞错了吧。”


    “对啊,我又不认识这几个考生。”


    被赵老师点名的几位老师连连否认,看赵老师的眼神也不对了。


    这下,李老师看赵老师的眼神越来越不善了。


    赵老师连忙道:“李老师,三个考生中的那个姜玉楼,他是个作家。”


    “作家,你怎么知道的?”李老师冷着一张脸,道。


    赵老师小声提醒道:“你们想想,姜玉楼,陕地阳平县的,能不能想到谁?”


    “姜玉楼?”


    “阳平县?”


    “作家?”


    几人全都凝神沉思,仔细回忆着。


    就在这时,王老师一拍脑门,激动地说道:“姜玉楼,我想起来了,是《山木》和《十诫诗》的作者!”


    张老师也回忆起来了,附和道:“对对对,他发表在咱们京城《当代》杂志社的《李十三推磨》是最近问世的,我也看了!”


    “原来姜玉楼是他啊!”李老师也是恍然大悟道。


    赵老师点头道:“没错,就是这个姜玉楼。”


    紧接着,几个人都回过味了。


    李老师眼中光芒一闪,对赵老师道:“赵老师,你是想说……”


    赵老师沉声道:“李老师,各位,姜玉楼名气不小,而且成绩看起来也不错。他既然入围了,我们学校不录取他似乎说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