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疯道人

作品:《锦衣录:谋臣天下张睿伯生徐鹏

    他的身体在慢慢的像植物一样枯萎和凋零,就连作为生物最基本的求生本能都没有激发了。


    他的生命此时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灵魂只等待身体燃尽的那一刹,那就可以脱壳而出了。


    “你们以后有何打算。”伯生的目光从疯道人身上移走,转向聚在周围的其他流民。


    这个被称为疯道人的男人,为何指引灾民来到京城,又为何在抵达了目的地之后求死他不得而知,也充满了好奇。


    但这都是这个男人自己的选择,他目前既没有立场也没有权利去干涉。


    流民们面面相觑,面对伯生的问题他们似乎很难回答。


    “疯道人说,京城是天子脚下。到了京城我们就不会饿死了,城里繁华进了城我们可以寻些差事做,每个人都有机会重新生活,我们想进城。”一个胆子稍大的小年轻应道,旁人听他说道纷纷附和表示赞同。


    伯生摇摇头说:“或许前段时间还有机会,但大团练将至五城兵马司已经下令戒严了,即日起非京畿户籍者不得入城,你们进不去。”


    “啊?这可如何是好啊。”


    “就连皇上也不管我们了?”


    “我就不信,光天化日之下他们会看着我们活活在城门口饿死?”


    听得伯生如此说,聚在一起流民立马骚乱了起来。


    北上逃荒,去京城是支撑他们一路走来的精神目标。每个人的心中都觉得,只要进了京城就如同进了天堂,没有饥饿没有寒冷。


    所以追逐着这样一个信仰,他们才能坚持不懈的为了活下去,完成白天休息夜晚行路的长征。


    虽然事实并不如他们想象的一样,顺天就那么美好解决一切问题,但北上京城逃荒这个概念确是没错的,这是明朝开国以来一百多年底层人民总结出来的经验。


    明朝并非只有顺天这一个富饶的城市,南方的应天、杭州、扬州。黄河流域的西安、开封,山东的济南都是管辖几十万人口的重镇。


    这样的城市按理说倾其所能,各消化个几千一万流民都是没问题的,毕竟当地的驻军都远远超过这个数。


    但这出力又讨不着好,甚至有可能讨骂的事又有哪个知府愿意干呢?


    要安置流民,就要发梁、发地、甚至还要给他们建房子铺路。这钱谁出?


    这可不是一笔小钱,一般来说得地方出一部分,上报中央出一部分,再找城中百姓收些临时添加的税种才能凑齐。


    可是这样一来,朝廷就知道了。


    你这聚了这么多流民,这是不是说明你州府老爷管理上存在问题啊?


    治理能力有待锻炼嘛。其次突然增加了税负城里的居民显然是不会高兴的。


    有权有势的人就更不欢迎,突然一下放这么多人进来乱糟糟,这不增加我府邸的安保成本嘛!


    所以这样三头不讨好的事情,唯利是图的官吏一般是做不出来的。


    这就是为什么当时军队的人常常逮住流民杀良冒功,有时候邀功其实是小事,主要是想杀到你们不敢来。


    这样只要没人来,我这地界就一没有闹灾荒、二不用花钱和心思。


    这些人爱去哪去哪别来就好了,毕竟山高皇帝远,只要知道的人少没人往上报,皇上哪知道我这里的事。


    就这样久而久而之,真正有可能,能有意愿、有能力去消化、安置、解决大批流民问题的,就只有皇帝大人的顺天了。


    当人们来到了京畿地区,情况就大有不同了。不同于地方州府长官一言堂的政治局面,京畿之内以古代的通讯速度,行政效率极高,各方势力盘根错节。


    军队、锦衣卫、东厂和各种文官清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耳目以及干掉其它人的政治诉求。


    在这种互相制约和平衡之下,谁要是“惹了皇上不高兴”就成了政治死亡的判决。


    各地小批的流民,因为地方的不作为群集到这里成为了一大批时。


    皇上也好朝廷也好,就算是不考虑什么民生国本,仅仅为了脸面,也是必须管!一定要管的!


    解决流民问题,这个问题本身绝对是明朝朝廷,政治最正确的表态之一。


    所以不管过程如何,在大多数时间里,能够活着到达京城脚下的人十有八九,还是有一个交代。


    然而在这背后,却充斥着权力的争斗和环环相扣阴谋。


    想法谁都可以提,但有的时候被推举出来解决问题的人,可能在一些人眼里就是问题。所以表面上挺你的人,也许背地在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