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潘家园

作品:《小武唐大脑袋老贼

    摊主是个干瘦老头,伸手拿起那把刀说“小伙子,知道这是谁佩戴的吗?”


    大脑袋的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一样。


    老头嘴一撇,一字一顿“山本五十六!知道不?”


    “不知道!”大脑袋有些茫然。


    “这就是他用的战刀!世间只此一把!”老头开始长吁短叹起来,“哎!这个刽子手,他的那双手,沾了多少我们国人的鲜血呀!”


    唐大脑袋问“老爷子,这是当年你抢他的?”


    一句话,把老头说懵了。


    我们几个人都憋着笑,他又说“我看还不错,您老开个价……”


    刘立凯看了我一眼,我伸手就去扯他,“走吧,杀过人的刀就是凶器了,买回去放哪儿?”


    老头急了,“哎?小伙子,我什么时候说这把刀杀过人了?我说的是山本五十六的双手,双手你明白吗?”


    唐大脑袋问“不是双手握刀吗?”


    老头赶苍蝇一样,“你你你、你快走吧你!”


    几个人乐的前仰后合,继续往前走,唐大脑袋还有些恋恋不舍。


    刘立凯笑道“那把刀,仿的是32式军刀,是日本陆军的常规配给。”


    “而山本五十六是海军大将,他不可能配备陆军的军刀。另外,日本海军将官军刀有个特点,是饰物上镀白金……”


    “这位唐老弟,你信不信,你刚才要是真买了,待会再回去搂一眼,又会有一把一模一样的刀放在那里……”


    听他说完,唐大脑袋也不惦记了。


    我赞道“刘老师大才,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他连连摆手笑道“我也就是喜欢,闲来无事时爱看些资料,不过眼神儿差太多了!”


    这人十分谦逊,让人很舒服。


    五个人继续溜达,老疙瘩在后面怼了我一下。


    顺着他的眼神看过去,就见隔壁那趟,有个小子正在玩镊子。


    苦主是个中年人,此时手里正拿着一个瓷器,冲着阳光还在仔细看。


    我叹了口气,裤兜里装钱,简直是毫不设防,可不就是给人家预备的嘛!


    我弯腰捡了块小石子,起身的瞬间就弹了出去。


    当啷!


    那把镊子掉在了地上,连同刚刚夹出来的钱也散落在了地上。


    看样子起码得有七八百块。


    周围几个摊主和行人都看了过去,那小子反应是真快,镊子都不要了,低头转身,就挤进了人流里。


    中年人有些茫然,摊主说“同志,是不是你的钱?”


    他这才弯下腰捡钱。


    一旁几个摊主交头接耳,这些人明显看到那小子伸出镊子了,可谁都不会放声。


    老疙瘩抿嘴一笑。


    我拍了拍手上的灰,抄着兜继续往前走。


    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遇到我们感兴趣的东西,刘立凯就不厌其烦地讲给我们听。


    什么瓷器如何看底款儿。


    字画要看纸张笔墨以及题款。


    古钱币看铜质、听声音、闻气味儿、观锈色等等。


    我问他,刘老师是大学生吧?


    他说是京城师范大学毕业的,我连连竖起大拇指,说还得是大学生。


    刘立凯正色道“武先生此言差矣,文凭代表不了什么,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只要肯学习,多看书就行!”


    这话正合我意,听的我眼睛都眯了起来。


    这人,值得交!


    他又说“古玩行好些大师没有文凭,可他们却有一双慧眼……”


    老疙瘩去买了五瓶冰镇的兴安山泉,五个人站在背荫处休息。


    “刘老师,我看刚才那个明代的青花什么纹瓶就挺好,要不我买下来?”


    “那个叫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瓶,”刘立凯嘴角带着笑意,“武先生知道真品在哪儿吗?”


    “哪儿?”


    “故宫啊!”


    “您的意思,不可能有第二件?”


    “也不能这么说,只是出现在潘家园地摊上的几率,几乎是零……”


    “万一它是真的呢?”


    他呵呵一笑“每个刚入行的人,都会这么认为,不然怎么会打眼儿……”


    他讲起了一些古玩行的故事,唐大脑袋他们都听的津津有味儿。


    我也不傻,当然知道那个瓶子肯定不是真的,可自己总得买回去一个才行,看来看去,就那个看着顺眼。


    我确实是个外行,哪怕刘立凯讲了那么多,可毕竟各行如隔山,想要这么短的时间就跨行业,还成为高手,几乎就是天方夜谭。


    凉快一些了,一瓶水也都喝没了。


    我说走吧,讲讲价,先买回去一个玩玩儿!


    大伙往那个摊位走,黄胖子劝我“老弟,不是哥哥说你,哪能第一次来就出手呢?那玩意儿一眼假,还要价6800块,忒宰人了……”


    这两个人都是好心,我不好说什么。


    不过仔细一想,他说的有道理,一眼假可不行,必须似是而非才好。


    于是我决定再看看,黄胖子明显松了口气。


    他这是怕我上当后落埋怨。


    往另一趟大棚拐的时候,刘立凯说要不别逛地摊了,咱们去那些经营杂项的店铺看看,好东西能多一些。


    我答应了一声,扭头发现不远处树下蹲着一个人,身前地上铺了块脏兮兮的布单子,上面摆放着一个卷轴。


    我以为是卖画的。


    这东西更不懂,可见摊主有点儿与众不同,就走了过去。


    这人面目黝黑,脸上都是皱纹,看不出实际年纪,两只大手像枯树皮一样,指甲里都是黑黑的。


    看衣着打扮,是个农民。


    不好直勾勾盯着人家看,我蹲下来问“我看看行吗?”


    他点了点头,没说话。


    我拿起了那个卷轴,纸质发黄,还有些硬,像是现在的牛皮纸一样。


    太旧了,旧的我都不敢打开,唯恐扯碎了它。


    卷轴宽不到40厘米。


    缓缓打开,书写的是小楷字,十分规整。


    不是诗词,也不是什么水墨画,上面都是些人名,还有什么左丞相、右丞相等等官职。


    再往后看,写着什么“考课”,又是一堆人名。


    没看明白。


    他们也都过来了,刘立凯凑过来看,口中发出“咦”的一声。


    我问他“这是啥?”


    他看了好半天才说“这是古代文书。”


    “真的?”


    他摇了摇头,“再看看!”


    唐大脑袋他们也凑了过来,瞅了两眼就没了兴趣。


    又看了一会儿。


    刘立凯眉头紧皱,小声说“是官阶升迁、被委任差遣和治绩考核等内容,看官职,应该是宋代的文书……”


    “收藏界有句话,叫纸寿千年,宋纸千金!”


    “无论质量多高的纸张,随着时间的推移,受温度、湿度等存放环境影响,几百年下来能保存完整就不错了。”


    “尤其是宋代古籍,能留到今天的,就算烂了都价值千金!”


    我开心起来,“那值不值得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