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开国三年,就已经准备划水摸鱼的老朱...

作品:《开局请编洪武大典,老朱乐崩了

    朱元璋微微点头,徐达与常遇春说的不错,大明对外的战争,绝不能出一点问题。


    对内,灭亡夏割据政权。


    对外,这一战,必须打疼北元,让他们几年之内,根本没有能力,侵犯大明边境。


    所以,当以战争为先,不然,便是与国不利。


    但同时,朱元璋的眼中,又是升起一抹犹豫。


    灭了浙东与江南,固然爽快,但这遗留的问题,也很致命。


    就比如,现在的朝廷,不仅是无人可用,就连官员的空缺,都无法补齐。


    所以,究竟怎么办,朱元璋一时之间,也是拿不定主意。


    “常伯伯,徐伯伯,此言差矣。”


    “能征善战者,自然是必须留在军中,这一点,毋庸置疑。”


    “况且,朝廷也不需要这些将领,毕竟,有勇无谋,如何执政地方?”


    “所以,太子殿下与侄儿的意思,便是让常伯伯与徐伯伯自行选举,其他不论,唯道德品性,心思沉稳者,优先。”


    “打个比方,您的亲卫兵,做事干练,学习能力很强,再加上人也不错,那自然也可以举荐。”


    “而且,现在的朝廷,就需要这样的人才。”


    萧寒一步踏出,随即,便是看向徐达与常遇春,拱手笑道:“那应天府驻军之中,挑选出上千名官员,应该不难吧?”


    “不难。”


    徐达摇了摇头。


    “如果是这个样子,那请上位放心。”


    “两日之内,臣便将名单交于上位。”


    常遇春的脸上,亦是露出一抹笑容,随即,看向朱元璋拱手道。


    应天府几万驻军之中,想挑选出上千名官员,那不是玩似的。


    而且,只是针对于道德品性,心思沉稳,做事干练,那军中有大把大把的人才。


    “但是有个弊端。”


    “上位,这些人大多没有上过学堂,就算是认得字,估计也不多。”


    “而知府一职,怎么也是五品官员,那这相当于一步登天,所以,且不说朝臣那里能不能过得去,光是这天下的读书人.”


    徐达又是抬起眼眸,看向依旧老神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拱手道。


    徐达的意思,很简单,就算是朝臣愿意,那天下的读书人能愿意?


    他们读了大半辈子的圣贤书,为的不就是考取功名。


    但一转眼,朝廷的科举,迟迟没有动静,反倒是从军中选取官员,那读书人绝对要闹!


    “嗯?”


    朱元璋微微沉思,便是低头看向萧寒。


    那意思,自然不言而喻。


    臭小子,赶紧的吧?


    这不是为难老朱么?


    老朱怎么知道?


    既然事情是你萧寒搞出来的,那自然就由你萧寒解决。


    合情合理!


    “抓!”


    “谁敢闹事,就是浙东与江南的同党!”


    “风口浪尖上,聪明人知道怎么选择,至于不聪明的人,全抓。”


    “但不杀,就是抓,抓去开垦荒地,毕竟,这么好的劳动力,不用白不白用。”


    萧寒想都不想,便是看向徐达开口笑道:“况且,读书,若是为了当官而读,那便不用读了,该干嘛干嘛去,朝廷不用。”


    “嗯。”


    “谁敢要挟朝廷,那就是找死。”


    “孤不可能放过他!”


    朱标的眼中,也是泛起一抹冷意。


    读书人?


    想闹?


    呵呵。


    真当大明的刀,不利否?


    谁敢冒头,那就杀谁的头。


    谁敢伸手,那就直接剁手。


    绝不容情!


    “况且,徐伯伯,若干读书人可代表不了天下的读书人。”


    “而且,未来,读书人的身份,会一降再降。”


    萧寒又是抬起眼眸,看向徐达道:“再者说来,比起百姓动乱,区区读书人,弹指间便可镇压,而就算是想制造舆论,煽动百姓,你也得占据大义。”


    “什么是大义,说白了,就是对于百姓的利益。”


    “可当官,跟百姓有什么关系?”


    “只要百姓自己能吃饱饭,只要没有苛捐杂税,谁当官,又能咋滴?”


    朱标也是翻了翻白眼,紧随其后道:“爱谁谁当官。”


    “不对,臭小子,伱这话里有话啊!”


    仍然在划水摸鱼的朱元璋,当即就有点不乐意了,随即,便是低下眼眸,看向朱标不满的说道:“你这意思,不就是谁当皇帝,跟百姓有什么关系?”


    “有道理。”


    朱标的眼睛珠子转了转,便是看向朱元璋,拱手道:“反正,对于百姓,接触不到的层面,那就是爱谁谁,您说的没毛病。”


    “老铁,没毛病!”


    萧寒看向朱标,差点忍不住给朱标竖起大拇指。


    爱谁谁当皇帝。


    这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


    元朝在的时候,该饿肚子,还是得饿。


    大明立国以后,该饿肚子,还是得饿。


    所以上面的皇帝是谁?


    老百姓压根就不关心。


    只是知道,这个皇帝的出身,好像和他们差不多,那对于百姓,应该会爱护一点,除此之外,其他的事,跟他们有个毛关系。


    但还是得说一句,论硬,还得是朱标。


    想不给老朱面子,真就一点都不给啊?


    特别是徐达和常遇春,已经看呆了!


    果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看看以前的太子殿下,跟着宋濂学习的时候,温文尔雅,和善可亲。


    但是你看看现在的太子朱标,虽然表面上依旧温文尔雅,和善可亲,但是骨子里的那股杀伐果断,跟他老爹一模一样。


    “好小子,你等回了坤宁宫。”


    朱元璋气的头上,青筋暴起,但对于自家大儿子,那可是一点办法都没有,随即,便是恶狠狠的瞪了一眼朱标,便是不再多嘴。


    反正,划水摸鱼,才是本职工作,至于当皇帝,你看看下面那个朱标,再看看老朱,谁更像皇帝一点?


    “臣无异议。”


    徐达和常遇春点了点头,便是齐齐看向朱元璋躬身道。


    况且,话都已经说到了这个份上,那徐达和常遇春,自然也不用再多说什么,而且,他们也是大明的臣子,要是真有人敢造反,敢动一下嘴皮子,身为武将的他们,直接动手就行,哪有那么多事。


    “那这件事,就交给两位伯父了。”


    朱元璋躺在龙椅上,嘴皮子都懒得动一下,朱标的嘴角顿时抽动了几下,随即,便是无奈的看向徐达和常遇春,微微拱手道。


    “请太子殿下放心。”


    徐达和常遇春又是对视了一眼,便是齐齐道。


    “陛下。”


    “工部尚书单安仁,吏部尚书张明善,户部尚书吕昶,中书省左丞胡惟庸,中书省右丞汪广洋,请求陛见。”


    便是此时,六部的三位尚书,中书省的左右丞,也已经到了太和殿门口,而老朱身边的大太监王景弘,也是匆匆忙忙的进来禀告道。


    “让他们进来吧。”


    朱元璋刚想开口,朱标便是点了点头道。


    “咱”


    朱元璋又是不满的看了一眼朱标,更是随口嘟囔道:“让你当皇帝不当,现在人家请求陛见,你都得替咱回复一句,咱待在这里,是不是有点多余.”


    “父皇!”


    朱元璋的嘟囔,还没结束,那边的朱标头已经大了,便是无奈的看向朱元璋,虽然没有动嘴,但脸上的神情,好像就是在告诉朱元璋,你要是再继续下去,我等会就去坤宁宫找娘,让娘教训你。


    顿时,老朱闭上了嘴巴,手更是朝前扫了两下。


    玛德!


    总觉得被这俩小子抓到了把柄。


    动不动就去找马皇后,那这日子还能不能过?


    那可是打也打不得,骂也骂不得的老宝贝。


    甚至,老宝贝不高兴,还能抽朱元璋两下。


    还是算了吧。


    您老人家是皇帝,您说了算,咱闭嘴。


    就这样,老朱又开始了自己的划水日常。


    “王景弘,去给咱找本书。”


    但老是坐在这里,又不能太过于多嘴,那还是看书吧,免得一句话没说对,小朱又去马皇后那里告状,那今天晚上这个床,估计又是上不去了。


    “遵旨。”


    王景弘已经习惯了这两父子,随即,便是去了偏殿,为朱元璋取了本书。


    “参见陛下,参见太子殿下。”


    “见过魏国公,鄂国公,肃宁侯。”


    这几个老戏骨,一走进来,便是率先看向朱元璋和朱标,随即,又是转头看向徐达和常遇春,还有萧寒,作揖道。


    “免礼了。”


    朱标看了一眼专心看书的朱元璋,那气的脑子都有点胀,随即,便是看向三位尚书,以及中书省左右丞,轻声道。


    “见过几位大人。”


    徐达和常遇春懒得多嘴,萧寒却是笑眯眯的看向这几位实权派,轻声道。


    这几位也是点了点头,相互见过礼以后,张明善便是率先一步踏出,看向朱元璋,还有太子朱标,作揖道:“不知陛下与太子殿下召老臣前来,所谓何事?”


    “你们是不是差了一句圣躬安?”


    憋了很久的朱元璋,抬起眼眸,看向问话的张明善,轻声问了一句道。


    这冷不丁的一句话,全场瞬间尬然。


    “陛下,圣躬安。”


    三大尚书与中书省左右丞,连忙恭声道。


    那还回答个屁,直接问安。


    要不然,今天吃不了,恐怕就得兜着走。


    “朕安。”


    朱元璋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即,看向张明善,摆了摆手道:“所有事,咱都交给了太子殿下,所以,有什么事,你们都找太子商议,不用问咱。”


    “遵旨。”


    群臣齐齐道。


    “接下来,好像没咱的事,那天德,伯仁,你俩跟咱去坤宁宫,咱们老兄弟,好好聊聊天。”


    朱元璋打了个哈欠,便是懒洋洋地看向徐达和常遇春问道:“如何?”


    “求之不得。”


    徐达和常遇春齐声道。


    这个场合,有点正经,不适合他们兄弟,还是赶紧就坡下驴,顺便去老朱那里蹭个饭。


    “走了。”


    朱元璋点了点头,便是直接走下龙椅,看都没看朱标和萧寒一眼,就和徐达两兄弟出了太和殿。


    “臣等恭送陛下。”


    人虽然走了,但礼仪不能忘,又是萧寒牵头,看向朱元璋的背影,微微躬身。


    “都随意一点,坐吧。”


    朱元璋跑了以后,朱标便直接走上龙椅,一屁股坐了下去,随即,看向胡惟庸等大臣,摆了摆手。


    “谢殿下。”


    又是一整套的繁文缛节,随即,胡惟庸等大臣便是各自坐在了两旁,而这座位归属,其中也是暗藏玄机,可不能乱坐。


    就比如,萧寒的座位靠近朱标,毕竟,那是一等一的近臣,还有爵位在身。


    至于胡惟庸和汪广洋,按照自己左右丞的身份,分别坐在了各自的对面。


    接下来便是三位尚书,也都是朝中的二品大员,也是分别落座于两旁,但也是靠下,不敢再往前半分。


    谁让最前面的座椅,凡是坐过的大臣,最次也得是侯爵,不然,你还真没资格坐下去。


    “胡左丞,这一次朝堂清洗,大多都是浙东与江南人氏,而且,这其中的江南人氏涉及中书省要职较多,会不会影响到朝廷的日常运作?”


    朱标看了一眼坐在椅子上看书的萧寒,便是转头看向了胡惟庸,轻声问道。


    “回禀太子殿下。”


    “肯定会有一些问题,但也幸亏中书省的官员,平日处理事故较多,也算是比较波杂,所以,倒也还能处理的过来,但也就这几日的功夫,估计再过个几日,中书省就彻底忙不过来了。”


    胡惟庸微微沉思了一下,便是看向朱标叹气道:“毕竟,中书省的事务,乃朝廷最为繁重,这官员的缺失,今日一早,就能看得出来,各级官员都在忙忙碌碌,就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这胡惟庸可没有一点作假,中书省今日早上的情况,当真是一团乱麻,但也幸亏李善长处理内务的能力,绝对是一把手,几经波折,短时间之内,中书省才不会崩溃。


    可这也撑不了多久的时间,毕竟,官员也得吃饭休息,要不然,再过上一段时间,中书省的官员,估计全部都得告病在家了。


    “那就御史台所有的御史,全部调去中书省,协助你们处理中书省的日常政务。”


    朱标微微思索了一下,便是看向胡惟庸开口道:“毕竟,哪里都能缓一下,唯独中书省不能缓,这事关朝廷政务,不能马虎。”


    朱标做事,向来果断,直接大手一挥,将御史台所有的御史,全部调往了中书省,以图稳定局势。


    而这一幕,更是让萧寒暗自点了点头,不愧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太子朱标,就是有魄力,先将御史台所有的御史,调去中书省。


    毕竟,御史台的职责,就是针对于百官,但是现在朝廷,连官员都不够,还留这个御史台,干鸡毛?


    “启禀太子殿下。”


    “所有的御史调取中书省?”


    “那御史台怎么办?”


    但有人满意,就有人瞪大眼睛,就好比现在的户部尚书吕昶,顿时起身,看向朱标拱手道。


    浙东党派的扛把子刘伯温,执掌御史台,那那群浙东先生,基本也都在御史台,所以,经历过昨日的朝堂大清洗,御史台的御史,还能剩下几位?


    那这不就相当于直接裁撤了御史台?


    “御史台暂且搁置。”


    “等撑过这段时间再说。”


    朱标想都没想,便是开口道。


    “殿下,现在的朝廷官员紧缺,的确是不争的事实,但御史台确实不能动。”


    吕昶直接摇了摇头,看向朱标急忙道:“因为各大行省的官员,都需要御史台的监察,所以,一旦将御史台搁置,必然会使朝廷失去对于各行省官员的监察,届时,这些官员心中便等同于没了枷锁,一旦遏制不住自己,遭罪的唯有百姓。”


    果然,上手的朱标顿时一愣,随即,便是紧皱眉头,首先想到的自然是锦衣卫,可锦衣卫还在设想之中,短时间之内,根本无法实现,所以,根本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太子殿下,吕尚书说的对,御史台不能搁置,只能借调。”


    萧寒见状,便是只能站出来,看向朱标与吕昶,出声道:“所以,外放的御史,不必召回,毕竟,对于各大行省官员之间的监察,还是得继续,而留在京师的御史,先行借调中书省,协助中书省处理日常政务,而且,朝廷对于官员缺失,已经想到了办法,所以,最多半月之余,便可以解决问题。”


    虽然,留在京师的御史,并不多,但却能勉强应对中书省的政务。


    “胡左丞,您觉得呢?”


    吕昶又是转头看向胡惟庸,轻声询问道。


    “臣,无异议。”


    胡惟庸的眼中,闪过一抹精光,随即,便是看向朱标,微微躬身道。


    御史台的官员借调中书省,这可是个好主意,胡惟庸怎么可能不愿意。


    别忘了,未来的中书省,就是胡惟庸做主,而御史台与中书省之间,本就是相互制衡,那胡惟庸根本就没有办法插手御史台。


    但现在不同了,御史台大猫小猫两三只,至于昨日新晋的御史中丞陈宁,在胡惟庸的眼中,根本算不得一盘菜。


    所以,要是拉拢陈宁不成,胡惟庸不介意弄死陈宁,随即,胡惟庸又是想起了一个人,记得以前有个想叩在他门下的官员,好像就在御史台吧?


    好像叫什么涂节吧?


    求推荐票,求月票,跪谢兄弟们!仍然在努力爆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