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无法自拔的杨宪

作品:《大明:朱元璋,逆子还不赶紧登基

    第三百六十七章:无法自拔的杨宪


    战败的消息扩散开来,百姓们对浮屠营也开始陷入了深深的怀疑。


    昔日那个立下不世之功的浮屠营,难道真的消亡了吗?


    而随着盛庸刀斩侍郎的事件传开,再经由那些所谓的清流传播,而后又以讹传讹下来,变成了浮屠营将士骄纵自满,打了败仗还斩杀上官。


    态度,极为恶劣!


    但不管如何,浮屠营被刑部收监,六百多人回到京城,没有鲜花没有掌声,连家人都没见到,就被直接关在了刑部大牢。


    杨宪也匆匆回到相国府。


    “老爷,有老家的学子前来拜见。”


    管家上前说道。


    杨宪点了点头,随后道:“带去正堂。”


    正堂之中,杨宪见到了那个来自浙地的年轻学子。


    其实说是年轻,但年龄和杨宪也不过相差十岁。但两人身份地位相差太多,可谓是天南地北!


    一个是当朝监国,目前的权势顶点!二人之下万人之上,一言可定生死。


    一个只是心中抱负无处施展的书生,一介白身,毫无权势。


    来者名叫花纶,在仁和是个挺有名的才子。


    其最出名的便是那张俊朗的脸蛋,颇有一种诗词之中‘春光娇面秋月眉’的模样,也就是常人所说的男面女相。


    花纶在杨宪面前行礼参拜之后,便将自己所作的经义交给杨宪一观。bookAbc.Cc


    “这是你作的?”杨宪看着手里的经义,问道。


    花纶点头,恭敬的回答:“是,相国,这是学生所作!”


    杨宪本来已经看到了一半,但是在花纶回答之后,又翻过手将册子的署名看了一遍。


    这位杭州学子所写的策论,核心思想是‘陈漠南弃留利害疏’。


    文中以北宋时期的宋辽局势举例,而后延伸到联金灭辽的国策上,指出历史上最有名的‘徙戎论’。


    徙戎论是出自西晋时期官员江统的一部政治著作,其主要主张是应该将内迁关中的游牧族群迁出关外,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久而久之必生祸害。


    这篇策论,有让人拍手叫好之处。


    尤其是利用宋辽局势引出徙戎论,更是无声的将北宋的结局用来敲击世人的心门。让人们反思当前这种汉人、色目人、草原人不分的局势下,是否会存在敌人渗透的情况?


    杨宪看的连连点头,但对于其中的文章内在并不在乎。


    身为大明的相国,他自然能够看得出花纶这纯粹是读书读傻了。


    江统在提出徙戎论时,西晋国内的腐朽与八王之乱已经彻底摧毁了国家,说是国家,不如说是一个名头挂在那,谁也不愿意弑君。


    但拿徙戎论出来比较当今天下,难道是担心陛下手里的刀不够利索?


    大明这两年增添了二十万军士,猛将更是层出不穷!


    天下已定,雄主在位。


    换成现在的国力去北宋时期,皇帝能把辽帝跟金帝的裤衩子给扒了。


    但是……。


    杨宪看了一眼花纶。


    而后,看着花纶念道:“宝剑锋从磨砺出啊!”


    宝剑!


    对,花纶就是一把宝剑。


    杨宪微微一笑,随后很是优雅的将册子放在一旁,点头道:“你的策论作的不错,你的老师是谁?”


    “回相国,学生恩师只是杭州城一教书先生……。”


    “诶!知道知道名号总是好的。”杨宪淡淡一笑。


    “尊师为我大明培育出如此国之栋梁,让本相十分敬佩啊。”


    花纶一下子有些激动起来。


    杨相国这话,难道是说自己的策论写的好?


    岂不是说,自己飞黄腾达的日子到了?


    也难怪花纶如此高兴。


    洪武六年起,大明便不再举行科举,改成了荐举制,凡四品官员以上皆可荐举贤才。


    而荐举人其实也就是保举人,荐举人的级别越高,被荐举的学子在官场上地位也就不一样。花纶十分自信,他看不上寻常三四品官的举荐,而是想着由相国杨宪举荐自己。


    只要杨宪这条路走得通,花纶便可平步青云!


    杨宪将花纶的策论收下,让他三天之后的傍晚再来拜会。


    花纶自然是千恩万谢之后告辞离去。


    杨宪回到正堂坐下坐下,这才收敛了自己脸上的笑容。


    “老爷。”


    一个高瘦的书生走了出来。


    杨宪嗯了一声,道:“时运到了,困了便有人送枕头啊。”


    那书生微微一笑。


    “李善长何时回京?”


    “约莫是三日后。”


    “准备动手吧!”


    杨宪早就已经让人在李善长归京的道路上做好了准备,让一百多个忠诚于他的刀斧手伪装成老百姓埋伏于途经的城门之中,等到李善长的马车到了之后便装作是百姓暴乱将其诛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