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我没有唐僖宗这样的子孙!

作品:《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古青青:【从这首咏菊诗里面可以看得出来, 黄巢胆子很大,志向很高。


    古代是官本位,男子想要出人头地, 得去当官。他们家虽然有钱, 但社会地位低, 急需改换门庭。


    大唐有高考, 也就是科举。明面上,每个良家子都能通过科举来改变命运。


    黄巢这个书生意气风发地去考了。


    第一次科举, 落榜。


    黄巢心想,没事,他还年轻,大不了下次再来。


    第二次科举, 又落榜。


    他心想,问题不大。俗话说,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五十岁考中进士都算厉害了,很多白发苍苍的人都在参加科举呢, 他也不能放弃啊。


    可是第三次科举, 又双叒落榜。


    黄巢开始对科举制度产生了一丝怀疑。这条看上去非常公平的道路好像也没那么公平。


    第四次科举,他再次落榜。


    他渐渐意识到, 在不糊名字的科举考试中, 拼的不是才学,而是爹。


    他这个山东的盐贩子,在山东还算混得开。但是长安世家遍地走, 权贵不如狗,商人之子是底层中的底层。


    他只算个小镇做题家。


    曾经意气风发的神童,逐渐变成了一个愤青。


    错的不是他, 而是这个世界!


    迟早有一天,他要让这个世界直面小镇做题家的怒火!


    科举考试可以漏掉无数个才子,但漏掉黄巢却让整个大唐伤筋动骨。


    如果主考官知道这位落榜考生是大唐的掘墓人,应该会赶紧让他通过吧。】


    ————


    唐朝科举明面上花团锦簇,背地却是烈火烹油。无数天真的考生受到了社会的毒打。


    不说黄巢,李白、李商隐、王维……这些名人都吃过大亏。


    大唐的文人爱国心切,本来想骂这位掘墓人,但现在却有些沉默。


    黄巢之所以成为反贼,背后也有科举制度的一臂之力。


    唉,他们都是同病相怜之人。


    ——


    武则天冷声说道:“爱卿,不糊名字的科举有名无实,你们还要反对这糊名制度吗?”


    武则天也知晓科举的弊端,率先提出糊上名字,但大臣们反对的声音太强大了,这事儿只能不了了之。


    大臣:“此事牵扯众多,陛下须三思而后行。”


    “三思?就是因为你们要朕三思,未来才会出现那所谓的掘墓人!大唐灭亡,你们难道没有罪吗?”


    大臣们见女皇如此发火,讷讷不言。


    武则天骂了一通这些老奸巨猾的大臣,雷厉风行地说:“糊名制度必须要推行,抗旨不尊者,举家流放。”


    ———


    【黄巢落榜之后,只能回家继承万贯家产。


    值得一提的是,他家是盐贩子,产业并不干净。


    因为唐朝中后期,国家将盐进行专营,不允许民间私自制造和贩卖。


    唐朝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如果放在私人手里,一定会滋生大乱子,比如隋朝发生了多次盐贩起义。


    而且,盐专营对国家来说也是一种税收,可以悄悄地收税,赚大钱。


    百姓感觉不到收税的疼痛感和被剥削感,不容易激起民变,简直完美。


    有句话说:“天下之赋,盐利占半。”国家的一半赋税几乎都来自盐。


    如果国家管得好,那么盐价低,百姓高兴。如果国家无道,盐的价格就爆表了。


    比如唐太宗时期,大概相当于五块钱一包,唐德宗时期,已经翻了二三十倍,大概是两百多块钱一包。


    国库只要缺钱了,就提高盐价,狠狠地割一波韭菜。


    百姓苦不堪言,希望能买到低价盐。


    在那个时候,卖盐和卖毒差不多暴利。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人会践踏一切法律。


    很多人开始偷偷卖私盐,黄巢家就是其中之一。


    黄巢不想干这个活,他更想当官。但是没办法,没有其他的出路了。


    然而朝中的人对这些盐贩子非常不满。


    当时的皇帝是唐僖宗,他只有十几岁,放在现代也就是小学生的年纪。真正掌控帝国大权的是他身后的宦官集团以及文人集团。


    唐僖宗集团很不高兴,这都是他们的钱!如果大家都去买私盐,他们还怎么割韭菜?


    于是,上层下了多道命令,到处搜捕这些盐贩子。很多盐贩子都被抓了,处以死刑。


    黄巢不想坐以待毙,于是抱团取暖,号召大家组成帮派,抵御朝廷的抓捕。


    他于是从一个小盐.枭成了小□□的头头。】


    ——————


    李世民的武将皱着眉说道:“原来这黄巢出于河南道,那里临海,多盐井,民风彪悍。真是可恨!”


    “陛下,臣想去清剿河南道的匪徒。绝不让那些匪徒做大,然后重伤大唐的根基。”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歧视,在大唐,地域歧视很普遍。


    黄巢出生于山东,山东在唐朝属于河南道。在很多大臣的眼里,河南道不服管教,民风彪悍。


    连唐太宗自己都讨论过关中人和山东人的区别,言谈中流露出关中人的优越感。


    然而一码归一码,现在不是地域歧视的时候。


    唐太宗李世民冷着脸说:“如果不是这盐价涨得这么高,哪里会滋生这么多匪徒呢!唐僖宗到底有多少个胆子,才会把盐价翻这么多倍。殊不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他听到盐价翻了二三十倍,直接破防。那些不肖子孙怎么敢的啊?!


    他揉揉眉心,暗下决心,听说那明朝的皇帝写了本祖训,让子孙世世代代遵守。虽然有僵化的弊端,但也值得学习。


    他要将对盐价的规定写进祖训里,一字不可改易。


    武将讷讷,有些讨好似的说:“陛下说得在理,但陛下,你别气坏了身体。天幕不是说了吗,那唐僖宗很年幼,不是他想涨盐价的。唐僖宗是您的子孙,肯定差不了,未来定能掌握大权。”


    唐太宗李世民面色稍稍和缓,不置可否。


    他的孩子文韬武略都不错,这唐僖宗应该也差不到哪里去吧?


    ————


    谁知紧接着,天幕说道:【


    对于百姓来说,高额的赋税也许能忍,咬咬牙也能买点盐。但祸不单行,接下来天灾来了。


    给大家说一个故事。


    当时,湖北发生蝗灾,蝗虫肆虐。


    蝗虫先扫荡了湖北,又扫荡了河南,所到之处,颗粒无收。


    紧接着,蝗虫来到了陕西长安,正准备按照惯例饱餐一顿。结果,他们突然发现长安是如此的美,百姓安居乐业,大臣聪明睿智。


    这一切都是因为唐僖宗像尧舜一样圣明!


    蝗虫顿时觉得太羞愧了,这个国家的君主和天神一样伟大,它们却破坏他的庄稼,还骚扰他的民众。它们真不是好虫!


    蝗虫们痛哭流涕,自惭形秽,最终飞入荆棘丛中,狠狠地用荆棘刺死自己。


    它们要用自杀来洗刷自己的罪孽。


    当时的长安市长就是跟皇上这么说的。


    文武百官接连称赞:“是陛下的仁德感化了那些该死的蝗虫啊。”


    唐僖宗表示信了,龙颜大悦,庙堂响起笑声。


    古代如果有天灾,朝廷一般会进行赈灾。虽然官员层层抽油水,但最后也能减缓一些灾情。现在满朝都觉得蝗虫自杀了,自然不会拨款赈灾。


    所以多地饿殍遍地,百姓易子相食。


    百姓连饭都吃不起了,唐僖宗集团还在收高额的税赋。他们这次割韭菜直接割到了根。


    无数农民破产,成为流民,只能背井离乡,投奔黄巢这样的□□。


    黄巢什么事都没干,实力却噌噌上涨,原因无他,对手太会作死了。】


    ————


    唐太宗脸气得发青,眼前头晕目眩:“……”


    居然能信蝗虫自杀……这唐僖宗不是十几岁,而是三岁小童吧。


    不对,有的三岁小童也很聪明,那黄巢三四岁已经能对诗了。


    这唐僖宗好像颅内有疾!


    唐僖宗跟唐玄宗一样,荣登唐太宗心目中不肖子孙榜首。


    他没有这样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