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鲍、鲍鱼?

作品:《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中山靖王是汉景帝刘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儿子,被封到了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地方,在今天的河北。

    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人,却非常会造孩子。汉书记载,他总共有一百二十多个孩子。堪称刘邦最会生孩子的后代,为汉朝宗室壮大立下汗马功劳。

    到了东汉末年,中山靖王后代数量接近万人。

    东汉末年的刘皇叔刘备两眼一黑,就想装一下,结果大水冲了龙王庙,顿时尴尬起来。

    好在他心理素质好,立刻收拾好心情,做出一副高兴的模样:“原来竟是本家!我是中山靖王之子陆城亭侯一脉,不知您是?”

    看门人乐呵呵地说:“哦,那我们祖上不是一支的。”

    毕竟中山靖王有一百二十多个孩子呢。

    刘备三言两语化解尴尬,握住对方的手,仿佛握住亲人那样亲切。

    看门人见他衣着不凡,谈吐也好,心中好感度飞速生长,不再堵门,立刻将他带进去。

    刘备等人走进去,只见县令正跟一些同僚坐在院落中饮酒品茗,抬头看着天幕,一副悠悠闲闲的模样。

    刘备彬彬有礼地上前自我介绍:“在下是中山靖王之后刘备刘玄德,此番来找县令,是想为大人效力。”

    县令大人拖腔带调地哦了一声,放下酒杯,回头漫不经心地扫了下刘备,朝刘备伸出手,扯起嘴角微笑道:“哦,你准备怎么效力呢?”

    刘备低着头拱手作揖,一副恭敬的模样,没看见县令大人伸手:“自然是肝脑涂地,为县令大人排忧解难!”

    县令大人的手伸在半空中,半天没有人理,忍不住皱起眉头,收回手:“谁要你为我排忧解难?我是说,你的孝敬钱呢!”

    他话音落下,刘备三人面色僵住,有些难以置信:“这……”

    县令大人见他们这番作态,憋不住笑,讥讽道:“这么?你们不给钱还想当官,做什么美梦呢。”

    “你这说的什么话!”张飞不能容忍他嘲讽大哥,当即伸出沙包般的拳头。

    好在关羽反应得快,把张飞拉住了。

    刘备面色发白,愣是没想到出师未捷身先死:“这……可是朝廷发的文书只是让各州府自行招募乡勇,没说要卖官啊。”

    县令冷哼道:“朝廷有朝廷的规矩,我也有我的规矩。”

    张飞气得不行:“怪不得不白天招募官员,非要到晚上来接见我们三人。原来是这番心思,事出反常必有妖。”

    “你可知道,我大哥乃是中山靖王之后,是孝景帝玄孙!你如此不敬,不怕被砍头吗?”

    县令越发觉得好笑,指着旁边的看门人说道:“哦,我当谁这么狂呢,原来是本家啊。”

    “你这话糊弄糊弄别人还行,糊弄我不成。这是我堂侄。”

    “咱们一家子都是中山靖王后代!”

    看门人尴尬地冲着刘备笑了笑,他倒是挺喜欢刘备的,没想到对方跟家里长辈搞得不太愉快,让他里外不是人。

    刘备等人:“……”

    县令醉意上头,两颊浮现红云,好像觉得这个刀子还不够狠,又指着天空,豪气冲天:“你们肯定看过这天幕吧,这可是后世的点评!”

    “自家人都清楚,中山靖王自孝武帝以后一代不如一代,哪有什么留名青史的人物?在那家谱里,我就是这一代官最高的。”

    “所以这自称中山靖王的刘皇叔要么出现在未来,要么就是现在。”

    说着说着,他兴奋不已,冲着旁边的同僚说道:“你看我能不能当这光宗耀祖的刘皇叔呢?”

    同僚笑着拱手:“如今啊,可没有比县令大人更厉害的中山靖王之后了。即使不是,也必定出在县令大人的后代。”

    县令大人满意地捋着胡须:“哈哈哈哈,那就借你吉言了。”

    张飞被气的虎目怒瞪,刚想发作,就被刘备两人拦下。

    县令大人摆摆手,高抬贵手似的说:“看在都是同个祖宗的份上,就勉强饶了你们吧,快滚。”

    三人直接被旁边的仆人轰出了府。

    回去的路上,兄弟三人兴致不高。

    张飞气得骂道:“卖官鬻爵的狗官!也配做刘皇叔!刘皇叔分明是大哥!”

    关羽也被气得不轻,原本就红的脸如今红的发紫。

    刘备见状叹了口气,握住两人的双手,轻声细语说道:“你们别为我生气了,此处不留人,自然有留我们的地方。”

    “那县令想当天幕说的刘皇叔,只不过是笑话罢了,他如果留名史书,留下的定是恶名啊。”

    “我有兄弟二人,何愁不能变成那刘皇叔呢?”

    “别着急了,一起看天幕吧,说不定还有更多大汉的蛛丝马迹!”

    ...................

    在兄弟三人密谋大事的时候,天空中的天幕还在继续播放。

    【李贺的《高轩过》这件事被记载在正史上,不过有学者考证,觉得这件事情存疑。李贺这首诗,应该是长大之后,为了报答两位前辈知遇之恩而写的。】

    【唐朝张固的《幽闲鼓吹》记载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李贺小的时候没有被韩愈等人找上门,而是在长大之后,带着文章去拜访韩愈。】

    【可惜韩愈当时不在家,所以李贺就把他的文章留在韩愈家里。】

    【韩愈每天要忙的事情特别多,上朝,教学生,和同僚聚会……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很累了。】

    【这时,仆人把李贺的文章送了过来。】

    【最上面的诗文就是《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首诗后来也上了教科书,大家应该都背过。这首诗在描写战争场景,气势非常宏大!其中“黑云压城城欲摧”这一句被人单摘出来反复使用,成了非常有名的句子。】

    【最后一句,更是表达了诗人的凌云壮志。为了报答国君的厚爱,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李贺如今才十八岁,那一股少年意气和忠君爱国的气质都快从诗文里淌出来了!】

    【据说,韩愈看到之后特别高兴,都不困了,直接要见李贺。】

    【总而言之,关于韩愈和李贺的相遇其实有不同的版本。】

    【相同的是,李贺都以才华征服了韩愈这位文坛大佬。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之后韩愈参加宴会,经常逢人就安利李贺。】

    【韩愈对于孟郊贾岛这样苦吟派的诗人非常推崇,李贺和他们也有些相似,这可能是韩愈非常推荐李贺的原因之一。】

    【李贺才华好,又有文坛大佬的提携,简直名动洛阳、名满天下。很多人都知道,李贺是个大才子!】

    【所有人都在期待他宝剑出鞘、震惊朝野!】

    【李贺在无数人的期待中,准备科考。虽然中途有些波折,不过后来还是顺利来到了长安考进士科。】

    【结果当时,李贺碰到了一个巨大又恐怖的挫折。】

    【对一名考生能有什么挫折呢?对我们来说,可能也就是考试迟到了,考试看错题了,所以考的分数低。这些都是因为自己失误导致的,怪不了别人。】

    【可是李贺遇到的是什么呢?】

    【他被通知,因为他爸爸叫李晋肃,“晋”和进士科的“进”冲突了。】

    【李贺身为人子,理应避讳,所以不能参加进士科考试!】

    【这个理由太离谱了,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参加高考,因为父亲名字里有个高字,所以应该避父讳,不能参加高考。一辈子也别想走高考这条路了!】

    【这对很想当官的李贺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李贺哪里知道自己会被这么一个荒唐的理由禁止考试?他从没有听说过还有这样的讲究。】

    【他只能慌慌张张去找自己的老师韩愈求助。】

    【连皇帝都敢骂的韩愈也非常震惊,受不了这种事情,天哪,这还有天理吗!】

    【韩愈愤怒地写下了《讳辩》,文章非常长,其中有一句话的意思是——】

    【凭什么父亲名字里有晋,就不能参加进士科?如果父亲名字里有人,孩子还不能做人了吗!】

    【作为逻辑学大佬,韩愈的议论文写得非常好,这篇文章后来还被收录到《古文观止》里面。】

    【可惜的是无论韩愈怎么愤怒,怎么奔走给李贺找关系,这件事儿也没有办成,没有办法恢复李贺的考试资格。】

    【按理来说,韩愈当时官职不低,又是文坛大佬,李贺还是皇室后裔呢,不可能办不成啊。可惜就是没办成。】

    【关于这事,后世有不少猜测,觉得李贺此时天下闻名,受当时的文人嫉妒,所以被举报了。还有的人说他的诗文得罪了宫里的宦官。各种说法,莫衷一是。】

    【对于李贺来说,他深受打击,愤离试院,选择回到老家,郁郁寡欢。 】

    【一个清北苗子居然参加不了高考,完成不了毕生理想,这对很多人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还是如此可笑的理由,换谁估计都受不了。】

    【李贺这下是真的抑郁了。】

    【韩愈自己也考了四次进士考试,四次吏部考试,总共八次考试,才当上官,估计没人比他更懂李贺的痛。】

    【韩愈不忍心看自己看重的人才如此落寞,于是各种托关系,给李贺谋了个小官——奉礼郎。】

    【这下,李贺终于回到长安。】

    【奉礼郎是从九品的小官,是礼部的跑腿小官。朝廷有什么活动,就要他们来跑腿,是个钱少事多的活。】

    【而且,唐朝的规章制度规定了,如果你不是进士学历,那就基本没什么上升空间。一辈子就只能做一个操劳的芝麻小官了。】

    【他想“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可没人给他机会。】

    【就在这段时间里,对李贺抱有无限期待的妻子病逝了。】

    【李贺工作不如意,妻子又过世,前途又灰暗无比,本来身体就不算很好,这下精神状况变得更差。】

    【他开始成宿成宿失眠,开始做一些神奇的梦,那些梦中充斥着飘渺玄幻的意象。】

    【“牢落长安”长达三年,他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认识愈发深刻,创作许多鞭笞黑暗的诗文!】

    【当时的皇帝唐宪宗李纯“好神仙,求方士”,甚至让方士当刺史。连皇帝都如此迷信,上行下效,社会风气无比乱。】

    【唐宪宗在沉迷求仙这方面,跟汉武帝有的一拼。】

    【李贺于是写了一首暗讽此事的诗文《苦昼短》。】

    ..................

    秦始皇一开始,心情波澜不惊。

    李贺这样不得志的人多的是,就是不能科考的理由太荒唐了。

    他对李贺不太感兴趣,他对韩愈观感倒是不错。

    虽然韩愈只有只言片语,但他却敏感地发现这位韩愈是位治世之能臣。

    文采好、有师德……倘若是他秦朝人就好了。

    秦始皇再一次发出感叹,虽然秦朝也人才辈出,不过人才啊——

    还是别人碗里的香!

    紧接着,当听到什么的时候,他微蹙眉头,觉得有点不对。

    “唐宪宗李纯迷信……”

    他怎么感觉天幕说话之间好像对唐宪宗这种迷信的行为并不赞同?

    甚至用了充斥贬义的“迷信”二字。

    没来由的,他心中咯噔。

    之前在播放王勃视频的时候,古青青剪了一个王勃成仙的结尾,态度非常戏谑,对待神仙并无什么敬意。

    他当时就很疑惑,后世难道不信神仙?可是没有神仙,又怎么解释这天幕呢?

    只不过对方没有解释清楚,他也没有办法跟天幕沟通,只能将疑问按下不表。

    如今天幕再一次说起了求仙问道的事情,他有点心乱如麻。

    他看向桌案旁圆润的仙丹,心里突突地跳,有点下不了嘴。

    他收回目光,一边重新看向天幕,一边安慰自己。

    仙丹集合天地之精华,服用之后能让人精力充沛,不可能作假。

    肯定是他想多了,神仙是一定存在的!

    下一秒,天空中出现水墨组成的诗文。

    那熟悉的女子抑扬顿挫、深情并茂地念着诗文《苦昼短》。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扶苏背了一天法家书籍,头晕脑胀,等到天幕播放,才被父皇允许,和他一起看天幕。

    他就像是成天上学的小孩被父母允许看一会电视一样,心中欢呼雀跃。

    这算是他难得的放松时间了。

    扶苏见猎心喜,笑着说道:“神君何在……父皇,这是一首说神仙的诗!虽然和之前的诗文有点不太一样,但是挺有趣的!”

    扶苏之前接触的是王勃的诗文,那些诗文清新豪迈、气质昂扬。

    虽然样式有点古怪,和目前流行的诗歌不一样,但是里面传出来的情感非常有感染力。

    李贺的文风跟王勃不一样,充斥着诡异的色彩,像是在画浓墨重彩的油画。

    处在中二少年期的扶苏非常喜欢这份独特,甚至比喜欢王勃的诗还要喜欢。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简直是他最近的心理写照。

    呜呜呜,那些法家书籍太难背了,真的在煎他的人寿啊。

    他心情高兴、满怀好奇地往下念:“……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他念着念着,突然发现不对,瞳孔地震:“嬴、政……鲍、鲍鱼。”

    嬴政,这不是他父皇的名讳吗?

    为什么父皇的棺木会耗费鲍鱼?

    不,不会是他想的那样吧……

    父皇死后,棺木被人侮辱了!?

    扶苏性格温润如玉,脾气很好,此刻却气得不行。眼睛快要冒出火来,咬牙切齿。

    大胆!谁做的!

    等到查出来是谁,他要让丞相李斯砍了狂徒的头!

    还没等他发作,这时,耳边传来侍从的尖叫声:“陛下,陛下!”

    扶苏瞬间扭过头去,只见父皇捂着心口,浑身像失去力气一样,缓缓朝后倒去。

    扶苏见状,惊恐万分,忙伸出手去扶:“父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