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东坡肉?哥哥苦啊!

作品:《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诸葛亮不仅草船借箭, 还火烧赤壁,三气周瑜,未来还有空城计和七星灯续命。这些都是虚构的内容。诸葛亮在中的形象被神化到了一种空前的程度。】


    很多谋士看向诸葛亮的眼神都不对了,罗贯中到底有多喜欢他啊?都把他描写成神乎其神的道士了。


    诸葛亮有些无奈:“在下真的不是术士, 招不来东风, 点不了什么灯。”


    什么草船借箭火烧赤壁, 给诸葛亮本人都弄沉默了。


    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拜师学了法术……


    然而,刘备为丞相感到高兴:“这所谓的《三国演义》毕竟是话本,有点虚构情节怎么了?我看写得好,要是罗贯中生在大汉,可以给他个官当当。”


    一个谋士见诸葛亮如此出风头, 有些不满,含沙射影地说:“主公, 罗贯中为何要如此歌颂诸葛亮?难道诸葛亮未来会造-反?”


    刘备闻言非常生气,他向来相信诸葛亮:“胡说八道,谁都有可能造-反, 但他绝对不会。”


    诸葛亮望着那个谋士,冷着脸说:“主公是在下的燕昭王和齐桓公,在下绝对没有造-反的意思。”


    谋士冷笑道:“这可说不定呢?”


    诸葛村夫一定会造-反!


    紧接着,便听天幕说:【其实诸葛亮不是从罗贯中写书才开始出名的。唐宋两朝的诗人也多有讴歌他的忠诚。


    诸葛亮的社会地位为什么会这么高呢?


    因为诸葛亮擅长治国理政,不负托孤重任,让刘备的儿子稳坐皇位几十年。他给政坛再度带来了一段政治童话, 让人感觉到原来周公这样的人并没有绝迹。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让无数人相信了爱情,啊不对,信任。】


    天幕此话一出,无数怀疑诸葛亮忠诚的人非常震惊, 心中羞愧。


    未来主公死了,诸葛亮居然都不造-反?这也太忠诚了!


    刘备本来就很相信诸葛亮,听到天幕说的话,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


    他便看着刚刚质疑诸葛亮的人,面色肃然,下了逐客令:“看来在下的小庙,容不了您这座大佛了!”


    谋士掩面羞愧而去。


    诸葛亮心胸豁达,没有在意这点小插曲,谦虚地说:“我承受不起罗贯中的喜爱啊!”


    在那谋士走后,关羽看热闹不嫌事大:“孔明,你也不要局促,罗贯中也是喜欢你,才会这么写的。”


    谁知紧接着,天幕又说:【其实罗贯中也给关羽虚构了很多情节,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斩颜良诛文丑。


    其实真正斩华雄的是孙坚。斩颜良是真的,文丑的死因不可考。】


    关羽:“……”


    他原本就有点红的脸,此刻更加红了,再也没办法夸罗贯中了,特别不好意思。


    “这罗贯中真是瞎写,既然我没有做,怎么能瞎编呢?如果后来有人看了正经的史书,得知这些事迹是假的,想必会认为我是那沽名钓誉的人。”


    关羽瞬间就理解诸葛亮了。罗贯中把他们夸得太优秀,这也是一种烦恼啊!


    张飞却觉得他们太矫情,哈哈笑道:“我觉得写得不错啊,不知道罗贯中怎么夸我?”


    结果紧接着,便听到天幕说:【在《三国演义》中,张飞身高八尺,豹头环眼,后来还有戏曲送了他一张黑脸,是个长相粗犷的汉子,标准的武将模样。


    其实在史书中,没有描述他的长相。】


    张飞:“……”


    张飞气得直跺脚:“这罗贯中混-蛋!怎么对你们就是夸赞,就给我一张丑脸!”


    ....


    蜀汉阵营还算好的,毕竟罗贯中对蜀汉以夸为主。


    其他阵营的人气得直跳脚。


    孙权咬牙切齿,指着老天,仿佛想把声音传达给罗贯中:“罗贯中,再给你说一遍,那是我爹温酒斩华雄,不是关羽!”


    他爹的棺材板都要按不住了!


    “又污蔑周瑜,又乱说我爹,不要叫《三国演义》了,叫《刘备演义》吧。”


    他气得不行,却又无可奈何,毕竟天幕说了,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人,听着就感觉遥远。


    他把辛弃疾和苏轼的诗词拿出来安慰自己,还是他俩好,知道夸东吴!


    .........


    西晋文人陈寿望着天幕,生气不已,把手里的竹简摔在地上:“即使是话本,也不能胡说八道啊,戏说不是胡说,要遵循真实历史的!”


    “诸葛亮不是妖道,周瑜也不是小气鬼!”


    他打小就聪明,熟读史书,文章写得非常华丽。


    年轻的时候在蜀汉当官,后来蜀汉被晋朝所灭,他又去西晋当官。


    可以说,他是三国时代的亲历者。他见过无数英雄豪杰,脑子里存了无数故事。


    时间流逝,英雄死去,故事会被人遗忘。


    倘若有一本和《史记》《汉书》类似的史书,那么这些英雄就不会被人遗忘了。


    自从冒出这个想法后,为英雄著书立传的念头就在心头盘旋不去。


    如今看完那胡闹般的《三国演义》,这个念头在心头生根发芽,长出参天大树。


    他下定决心,他要写本《三国志》,以正视听!


    .........


    如果罗贯中知道《三国志》的作者居然会如此评价自己,一定会大声喊冤。


    “我都说了,我这本书叫做《三国志通俗演义》,不要把话本当历史看啊!”


    他努力把枯燥乏味的史书写成精彩纷呈的文学作品,他付出了多少,别人知道吗?


    光是把三国志这种纪传体史书改编成编年体,就超级废头发了好不好?


    罗贯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到了无数三国英雄好汉的怨念。


    他自己正高兴着呢,几乎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天幕说他的《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这是何等的殊荣?!


    而且很多弹幕表示是诸葛亮火烧赤壁,而非周瑜,罗贯中的作品影响力可见一斑。


    朋友们皆来道贺:“恭喜罗兄,青史留名。”


    “苟富贵,勿相忘啊,哈哈。”


    罗贯中家境还算可以,父亲是丝绸商人,元末的时候到杭州来做生意。可罗贯中本人对商业不感兴趣,浪迹天涯,流连于市井民间,结识了很多戏曲作家。


    他的朋友都是三教九流,没那么多知识分子的清高,和罗贯中玩得特别开。


    罗贯中心中很高兴,嘴上矜持:“我写的算什么,我师傅写得才算好呢。”


    朋友好奇地问:“你师傅是谁?”


    “施耐庵。”


    罗贯中迫不及待地收拾东西,准备给师傅报喜:“不说了,我要去找师傅了,我正在跟他一起编书呢。”


    古代是官本位,因为选拔制度,很多文人诗人是官吏,所以地位高。家基本没什么官运可言,属于下九流。


    明清时期,家地位有所提高,但是不多。


    罗贯中这下是扬眉吐气了。他父亲是商人,属于社会鄙视链的尾端,可父亲也看不惯他写,觉得这不是正途,要他去考科举。


    谁说写死路一条?


    写也能写出四-大名著!


    ...........


    清代文人曹雪芹听到罗贯中写的书是四-大名著之一,闭上眼睛,心里说不羡慕是假的。


    他家里曾经非常富贵,祖父曾经是天子近臣,深受康熙宠幸。也算是享受了一段风-流的生活,可是雍正年间被抄家,全家人不得不回到北京老宅。


    至此,家道中落,穷到什么地步呢?


    曹雪芹拿起了一块硬得像石头一样的馍馍,端起白粥,用粥配着吃,才能艰难下咽。


    如今有食物下肚,饿得火烧火燎的胃才缓缓安静。


    这样的饭食还算少的,要不是今天运气好,卖了一副字出去,他还不敢吃这么饱。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


    曹雪芹囫囵吞完白粥,继续写自己的《石头记》。


    邻居路过看到了,觉得好笑:“罗贯中的书那是写得好才能成为名著,就你这模仿《金-瓶梅》的书,还能出头?别做梦了!洗洗干净,赶快去考个功名才是。”


    他语气尖酸刻薄,可也是在为曹雪芹考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曹雪芹知道他是好意,摇摇头:“没想着写话本出头,就是写着玩玩。”


    普通人不想考清华北大?难道是不想考吗?


    清朝《钦定礼部则例》规定了,考童生要查祖宗三代。曹雪芹是罪臣之后,过不了政审。


    不知内情的邻居拍拍屁-股走了,留下曹雪芹枯坐写书。


    曹雪芹在纸上写了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写完之后,曹雪芹深深叹息,日子太寒酸了,他面黄肌瘦,得了病都得靠硬挺,身体远不如从前,不知道能不能熬过这个冬天。


    他倒是不在乎他的能不能出名,他只担心自己写不完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的故事。


    .......


    【其实苏轼也不确定这个地方是不是赤壁,所以在词中写“人道是”。


    那个地方确实不是赤壁的古战场,但是苏轼这么一写,这个地方就是了。


    现在湖北有两个赤壁,一个是文赤壁,一个是武赤壁,苏轼让黄州有了一个文赤壁。


    其实别说苏轼的朝代了,就连现代都有很多争议,总共有20多个可疑的地点。这些城市谁都不服谁,都想把赤壁的古遗址定在自己省。


    这也没什么稀奇的,有些城市为了争名人故乡的名头,还闹到了部.委那里去。连西门庆的故乡都有5个城市在争呢。


    所以没必要在乎赤壁之战到底在哪。


    其次,诗人写词往往非常考究,生怕写错了什么东西被读者喷。


    苏轼写“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突出周瑜的风华正茂。


    其实周瑜打赤壁之战的时候,都跟小乔结婚十多年了,怎么是刚结婚呢?


    可是一错二错,却是那么的精彩,导致后来无数人效仿。


    什么韵律?什么典故?这些东西重要吗?写得开心才最重要!


    可以说,苏轼拓宽了词这一文体的范围,是真正的豪放派。】


    ......


    天幕此话一出,很多名人忧心忡忡,后世人这么闲吗?连故乡都要争?


    他们暗下决心,要在书中把自己的故乡写得更清楚一点。


    别到时候鬼门大开,他们回到人间,都不知道自己的故乡被后人挪到了另一个地方。


    ...


    张怀民有些惊讶:“你现在怎么这么豪放不羁,你年轻的时候是这样的吗?”


    苏轼笑意盈盈,没有什么羞愧的意思:“你可能对我有什么误解,我年轻的时候就敢乱编典故啊。”


    张怀民哭笑不得:“……”


    苏轼甩甩袖子,洒脱不羁:“我就烦程氏兄弟那些死板的人,庄子说天地一指,万物一马。不要那么在意外在的形式,写得有内涵就够了。”


    “你瞧瞧,未来的人都愿意为我改地名,说明还是很赞同我的。”


    .....


    《念奴娇.赤壁怀古》,被天幕广而告之。


    那些没有看过苏轼文章的人,都为这一首词而感到惊-艳。


    没有什么晦涩的典故,没有什么生僻的语句,普通人都能看得懂。读来感觉酣畅淋漓,心情激荡,浑身都汗直冒。


    文人们说道:“怪不得这排榜单的人喜欢他,确实精彩绝艳。”


    “赤壁之战相关的诗很多,可我觉得没一首能比得上苏轼。这应该就是他的代表作了吧?”


    “那当然了,我想不出还有比这首词更好的东西了。”


    谁知,紧接着天幕就说道:【苏轼还有代表作吗?当然还有。】


    【那一年,苏轼在黄州灵感爆发,高产到让粉丝感动到落泪。


    他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题西林壁》《寒食帖》……


    个个流传千古。


    他总共写了两首《赤壁赋》,一首被称为《前赤壁赋》,一首被称为《后赤壁赋》。两首都是绝佳之作,课本上要求全文背诵并默写的是《前赤壁赋》。


    这篇文章折磨了无数学子,让他们流出了辛酸泪。


    对了,还要加一篇《核舟记》。不是苏轼写的,但和他息息相关,同样要求全文背诵并默写。


    想必他们无数个午夜梦回,都在痛骂苏轼,为什么要游赤壁?!】


    与此同时,天幕出现新的画面。


    天幕中,苏轼的演员和朋友泛舟于江水之上,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天幕把《赤壁赋》的原文一行一行地放了出来。


    ......


    刚刚那些文人觉得苏轼已经到顶了,《水调歌头》和《念奴娇》就是他的代表作了,结果苏轼告诉他们。


    他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plus版本!


    李白眼睛都要冒爱心了,他也修道,他也爱看老庄的文章。


    他感觉自己就坐在苏轼身边,乘坐那一叶扁舟,一同游玩,共同感叹天地之大和人之渺小。


    他感慨之后,又细细品味,仿佛含英咀华,满口香味。


    他击节称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写得好啊!”


    “在下仿佛看到了屈原,宋玉在世。”


    “读他的赋,我也有了遗世而独立的想法。”


    朋友高适还沉浸在这篇文章之中,闻言以为他有轻生的意思,连忙说道:“太白兄,你可不要想不开!”


    李白把小伙伴给吓坏了,笑着说道:“不用担心我。在下还没有建功立业,如何能够登仙呢?就是随口一说罢了。”


    高适连忙松了口气。


    李白满饮一杯,痛快地说:“苏轼不要叫词圣好了,这个称呼太庄重了,和他的风格不搭配。”


    “他如同天仙化人,不受世俗牵绊,天马行空,空旷高远。”


    “我觉得他干脆叫词仙,或者诗仙也行啊!”


    ........


    这首赤壁赋很长,没有一句是废话,每一句都很美,比《赤壁怀古》长多了,读起来的爽感也加倍!


    很多文人都不舍得把眼睛移开,都忘了要抄录的想法,好不容易回过神,才赶忙拿起笔开始抄写。


    北宋文人司马光看到这篇文章之后,惊-艳不已,实在是手痒,所以拿起笔想要模仿一下苏轼的文风。


    他费了好半天,终于写了一篇文章,沉默地看了一会,随后全都丢了。


    有一说一,他写得不差,但是和苏轼这种浑然天成的文风还是差得远了。


    司马光默默心想,苏轼现在被贬到黄州,犯罪的官员没有钱拿,而且不能离开黄州,听说苏大才子一家现在都务农了。


    如今王安石接近半隐退状态,他们这些守旧党派即将看到曙光。


    李商隐情商不太够,喜欢在两党之间反复横跳,所以得罪了牛党。苏轼这个守旧派不太一样,他很聪明,什么都懂,可是不愿意结党营私,所以在两党之间都落不了好。


    当苏轼出事的时候,没有多少守旧派愿意出手帮他。


    不如把苏轼召回来吧!


    到时候他好好调.教一下苏轼,苏轼应该就能和宋仁宗期望的那样,成为合格的宰相之才。


    ...........


    赤壁赋让无数人为之着迷,争着来模仿,可总是学不来其中的韵味。


    别人都很羡慕苏轼的文采,苏轼的弟弟苏辙却没那么高兴。


    妻子似有所悟,默默说起了杜甫的话:“文章憎命达,是乌台诗案让他成长。如果没有乌台诗案,或许他就不会写出这么出名的文章了。”


    然而苏辙却心疼地说:“自从他被贬到黄州之后,我的诗文水平就再也比不上他了,可是我宁愿他不要青史留名。”


    妻子有些诧异:“为什么不愿意?这不是光宗耀祖的好事吗?”


    苏辙叹息:“这些都是兄长用命换来的文采。光宗耀祖有性命重要吗?”


    苏轼被关了接近半年,整个人被严刑拷打,无数次接近死亡的边缘,在苦难上绽放出了思想的花朵。


    他宁愿让哥哥苏轼只当一个普通的才子,也不想让他经历乌台诗案。


    别人看到了苏轼的鲜花似锦,亲历者苏辙却看到了背后的烈火烹油。差一点,他就要和苏轼天人永隔了。


    苏辙又说:“而且感谢乌台诗案做什么?是兄长百折不挠,才能熬过去。兄长只会感谢他自己。”


    妻子闻言哑然失笑,赞同地说:“确实如此。”


    苏辙望着天幕,他的哥哥现在在黄州,前不久,兄长还特意把自己写的赤壁相关诗文誊抄了一遍,写信送给了自己。


    这说明,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未知的了。


    苏轼的未来,自己的未来……所有人的命运都是未知的。


    苏辙打起一万分精神,眼神一刻也舍不得离开天幕:“兄长写信说自己在黄州过得很好。可他向来报喜不报忧,我其实是不太相信的。”


    他认定了苏轼在黄州过得不好。


    可紧接着,天幕开始播放新的画面。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分水岭,在这之前,他是抱着致君尧舜梦想的政治家,在这之后,他选择躺平。


    不躺平也没有办法,毕竟是个罪官,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再没有什么政治前途了。


    王维的躺平是买个大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苏轼不一样,他对生活依旧积极乐观。他是个夜猫子,晚上睡不着,经常喊好友起来嗨。


    这天,他来到承天寺,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张怀民:“怀民!开门啊!是我!”


    “你睡了吗?你肯定没睡,你这个年纪你怎么睡得着觉的?”


    至今我们仍未知道,在那一晚,张怀民到底有没有睡觉。】


    《记承天寺夜游》本来是篇正常的文章,结果被网友玩出来花,很多人觉得这么晚了张怀民肯定睡了,但是只能装作没睡,陪苏轼游玩。


    这个梗出来之后,原本数量不多的弹幕突然跟炸了一样。


    弹幕:(哈哈哈哈,怀民,别睡,起来嗨!)


    (有没有一种可能,张怀民经常被苏轼吵醒,只不过只有这一次被记下来了。)


    (张怀民:听我说,谢谢你,有你是我的福气。)


    (据说苏轼的弟弟是个高官,所以情况是这样的。张怀民:我睡了。苏轼:看看我弟弟,然后再跟我说一遍。)


    ........


    苏轼连自己被称为词圣,都没有大惊失色,现在却如遭雷劈。


    “什么?张怀民,所以我昨天晚上来的时候你没有睡?我记得你衣衫不整,正准备睡觉啊。”


    张怀民望着天真的苏轼,眨了眨眼睛,一本正经地撒谎:“没错,我确实正准备睡觉,绝对不是我因为听到你的敲门声刚刚起床。”


    苏轼:“……”


    苏轼倒吸了一口凉气,脑海里灵光乍现。衣衫不整可以是脱-衣服正准备睡,也可以是起床穿衣服。


    所以他很可能吵醒了张怀民!?


    他心里感动,也有些疑惑,张怀民为什么不怪自己?


    有弹幕说他弟弟是高官,可弟弟被自己连累,也被贬了。


    这时听天幕说道:【有人说,苏轼的弟弟是高官,所以张怀民不得不舍命陪君子。


    其实苏辙在乌台诗案中,主动提出交出自己的官位,为哥哥赎罪,最后被贬为芝麻小官,也就比哥哥好一点。这说明,他们大概率真的是好基友。】


    苏轼心中泪汪汪,一切尽在不言中:“怀民——我就知道你好。”


    多么纯洁干净的友谊!


    张怀民见事情说开了,索性揉揉眉心:“那下次能别吵我睡觉了吗?”


    苏轼委屈巴巴:“……好吧。从此以后,我就学习王徽之,走一半就回家。”


    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行事豪放不羁,大半夜去找朋友玩,船行了整整一-夜,马上就要到朋友家了。结果他让船夫调头回去,船夫表示不解。


    王徽之说:“我本来就是一时兴起想来玩的,现在没有兴致了,那就不用去找他了,为什么要一定要见他呢?”


    成语“乘兴而来”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张怀民见他怪可怜的,心生不忍,微微叹息:“这样吧。你要是想夜游,提前跟我说,我就不睡了,这样就不会惊醒了。”


    苏轼脸上瞬间绽放笑容:“好。”


    ...


    不管张怀民睡还是没睡,苏轼乘兴而来,他就起床了。文人最喜欢这种和谐的友谊。


    一时间,苏轼和张怀民之间的友谊为众人津津乐道。


    苏辙心里稍稍安下心:“看来兄长在黄州交到了好朋友。人生在世,知己难求,想必他就不会那么寂寞了。”


    但是他还是忧心忡忡:“可是光有知己还是不够的,民以食为天。兄长又没有什么俸禄,还要养一-大家子,饭都吃不起,肯定吃不好睡不好,所以才会半夜睡不着找人起来玩。”


    哥哥午夜梦回,肯定会回忆狱中的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可紧接着,天幕又说:【苏轼不仅在黄州这个新地图上找到了很多好朋友,还开发了副业——美食博主!


    苏轼心想:朝廷不让他当官是吧?那他就去当美食家了。


    提到苏轼苏东坡,就不得不提东坡肉!】


    ....


    天幕正在分享美食,但是没有什么古代人流口水,反而瞪大眼睛、惊骇不已,仿佛听到了什么爆炸消息。


    这这这这这,苏东坡在黄州做人.肉吗?


    他们听过天幕的介绍,也知道苏东坡在写诗上豪放不羁,可没想到他能豪放到这种程度啊!


    古代很少用人名来命名食物,即使有,也很少来命名肉。这一下,无数人都想岔了,真以为是苏东坡的肉。


    这方面的肉也没什么稀奇的,每当发生灾难,人相食。


    苏辙倒吸一口凉气,心急如焚:“我就知道兄长报喜不报忧,没想到他居然沦落到这种地步,穷的都像介子推一样割自己的肉。”


    妻子心惊胆颤,但觉得不对:“夫君,别急,我觉得应该是别的意思,且再看看。”


    苏辙却非常担忧哥哥,立马收拾行李。


    不行,他要立刻去找兄长,看看他身上的肉是不是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