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吃完饭后,陆杨也没急着回房。


    而是在院子里踱步消食。


    铁蛋几个小孩正是天性爱玩的时候,吃完饭就跑出去了。


    陆杨刚走了两圈,便见刘晓招手让他进堂屋。


    陆杨看了一眼桌上叠放整齐的衣服,心里隐约也能猜出是什么事。


    他走过去,按照刘晓的意思张开双手。


    刘晓从桌上找了件长袍出来,抖了抖便在陆杨身上比划着。


    “袖子刚好,长一些,等开学去学堂也能穿。”


    长袍是夹衣,里面夹的是半节手指高的棉花。


    陆杨看着这棉花厚度,便知道他娘肯定花了不少银子。


    虽然陆杨不知这棉花一斤多少钱,但就他所知,这棉花可是个稀罕物。


    他所盖的被子,还是蒲苇绒夹了些鸡毛弄的。


    勉勉强强能够御寒。


    陆家之前养的鸡也不多,存点鸡毛也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弄到一点。


    这么多年存的鸡毛,都给他弄了被子。


    家里人盖的,大多都是干草夹着其他碎布的被子。


    这棉花普通人还真买不起。


    陆杨一边想着,一边摸着这层夹棉,一声不吭。


    刘晓看着陆杨这副样子,凭着对自家儿子的了解,她大概也能感觉到陆杨可能是有些生气了。


    刘晓站在一旁,手足无措,也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


    刚好这时,铁蛋这几个孩子大笑着一前一后地跑了回来。


    刘晓连忙走到门前,让几个小孩过来。


    铁蛋几个稍大一些的孩子不明所以地走到刘晓面前。


    “奶奶,怎么了?”


    刘晓瞥了一眼陆杨,见陆杨正看向这边,连忙把铁蛋拉了过来。


    “奶奶给你们弄了件新衣服,过来试试看合不合适。”


    陆杨要去学堂,见外人的机会多。


    刘晓便把陆杨的衣服只稍微做大了些。


    不然弄太大了也影响美观。


    对于铁蛋这几个孩子,刘晓就没有什么顾忌了。


    农家人向来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这一比划,陆杨就愣了。


    铁蛋不过到他胸口那,这衣服再大一些他都能穿。


    刘晓给几个孩子弄的都是上衣下裤,要穿的话,还得往上撩裤脚。


    陆杨瞥了一眼正给几个孩子比划的刘晓,又看了一眼在那咧嘴高兴地蹦蹦跳跳的几个小孩。


    到嘴的话又被陆杨咽了回去。


    行吧,他们高兴就好。


    刘晓比划着比划着,刚才那股担忧也散了。


    她呵呵地对着陆杨笑道:“娘花了点银子买了十斤棉,家里人都有呢,你啊,不用担心。”


    陆杨点头,刚想问刘晓这棉花一共用了多少钱,便见铁蛋扯着赵梨花匆匆从外面走了进来。


    赵梨花看着桌上的衣服,脸上带了丝微红,眼里还有着一丝不好意思。


    “娘。”


    刘晓招手,让赵梨花过来。


    刚把衣服递给赵梨花,李静和周寻芳也急匆匆地过来了。


    李静看了一眼赵梨花手上拿着的衣服,眼睛一亮,连忙走到刘晓面前,笑道:“娘,听铁蛋说你给招娣他们都做了衣服?”


    刘晓看着李静那副样子,岂能不明白李静的心思。


    她拿过一旁的淡红色夹袄递给李静,又拿过那件蓝色的夹袄递给周寻芳。


    “你们都看看合不合适。”


    除了陆杨和几个孩子外,剩余几人的衣服刘晓都是做得刚刚好。


    三人一比划,正好合适。


    赵梨花摸了摸手上那件深蓝色夹袄,里面夹着一层棉,她抬头看着刘晓,笑道:“娘的手艺真好。”


    一旁的李静和周寻芳也注意到了衣服里面的夹棉,心里一阵震惊,又有些不敢相信。


    听到赵梨花的话,两人也看向刘晓,笑道:“娘这段时间辛苦了。”


    “多谢娘的好意。”


    刘晓摆手,“这有啥好谢的,这是老大他们的衣服,你们过来把衣服拿回房里去。”


    “哎!”


    堂屋里欢声笑语的。


    陆杨也没有再看,笑了笑便拿着自己的衣服回了房间。


    把衣服收好后,陆杨走到书桌前坐了下来。


    打算把那篇四书文写完。


    因着有草稿,心里有数,写起来倒也顺畅。


    一炷香后,陆杨把纸张放到一旁,等墨迹干透后再收起来。


    他抬头看了看窗外的天色。


    这会太阳被白云挡住了,院子里显得有些暗淡。


    陆杨看了看桌上的课业,想了想,还是决定先睡一觉再说。


    等起来时,太阳已经从云间出来。


    陆杨去外面用冷水洗了一把脸,等完全清醒,便回了房。


    把桌上的东西都摆放好后,陆杨坐了下来,垂眸看向最后一题。


    策论题其实就是有关国家政事的简答题,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


    比如政治,经济,民生,法律等。


    而秦夫子布置的这道题,便是一道民生题。


    题目是【今民生何如】。


    翻译过来就是现在百姓的生活怎么样。


    策论解题需要论点。


    论点论据齐全,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对策。


    解题方法大家都知道。


    难就难在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


    比如富家子弟和贫民子弟,他们对于这个问题就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不过策论就是要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倒也没有什么错与对之分。


    得分高低,文章好不好,就看考官是怎么看的了。


    想到这,陆杨低头看着这道题,眼里有着一抹思索。


    在他眼里,百姓的生活肯定是困苦的。


    而困苦的根源,就是没有钱。


    百姓们为什么没钱,就是因为上层的剥削和压迫。


    赋税徭役问题,贪官污吏问题,大兴土木问题。


    要列举的话,那可是太多了。


    百姓们如今吃不饱,穿不暖,这两项最重要的都解决不了,那不是困苦是什么。


    陆杨想得多,但他心知在考场上,解题当然不能重在批判,而是在于解决。


    民生问题涉及太多,陆杨打算从百姓们最在意的问题入手。


    吃不饱,那就从粮食产量入手。


    靖朝粮食产量不算高,但朝廷也做出了很多措施。


    比如说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甚至还把耕种的重心放到了南方。


    但这都是治标不治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