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名单

作品:《我祖父是朱元璋岁月神偷

    这其中,固然有些弊端。


    譬如,卫所官兵一入军籍,则世代当兵。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样的政策也是后期大明承平,导致军卫败坏的导火索之一。但是后人看前人,不能站在上帝视角上看。这个制度不完美,但最适合现在这个初生的大明政权。


    而且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强大想要称霸,都必须有着大量的职业军人,这些人什么都不干,只会一个技能,那就是打仗。


    一百八十万精锐战兵,拉出来可以打吐蕃,可以进西域,可以远征塞外。这是何等的强大的国力,这是何等的强兵劲旅。


    可是激动之后,朱允熥又恨得咬牙切齿,祖宗留下一手好牌,竟然让子孙后代给打烂了。


    明朝末年,当兵的别说每月的粮饷,饭都吃不饱。这一切固然有国力衰退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掌管天下卫所和兵马大权的五军都督府被文官集团颠覆。


    卫所成为了官田,进了文官们的口袋。朝廷给边关将士的粮饷,从中枢开始就层层剥削,到了地方能剩下三万两就是烧高香,还美其名曰漂没,损耗了。


    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朱允熥心里一边咬牙切齿,一边往下看。


    设五军都督府,节制内外诸军,京城内外设置大小二场,分教四十八卫卒。


    每年又分调中都,山东,河南,各都司兵马入京操练。为功勋宿将统领,轮番于边关作战。


    京营兵马,重甲铁骑与神机营,为皇帝亲军。


    神机营肄火器,其中火铳三千六百把,火炮一百八十二门,子母炮盏口炮二百三十二门。


    五军都督府治下,工匠名额二十三万二千八十九名,分银,铁,铸铁(钢),钉铰,锡,穿甲等二十二行。其中,内设火药,神箭二局,为中军都督亲管。


    工匠所属内府兵仗局,军器居,及快加厂。各地军卫有工匠二万六千户,工匠每月工作十天,由官家之给月粮!


    军服所产,内廷织染局,神帛房,后湖(南京玄武湖)制造局。四川,陕西行省,浙江绍兴织造。


    越往后看越是详细,卫所和纯野战部队配合下,大量的生产设计单位,和大量的工匠人员,都是为了保证部队的战斗力。


    内库有铁,三千七百四十三万斤。


    天下设制铁所,江西进贤,新喻,分宜。湖广兴国,黄梅。山东莱芜,广东阳山..........各十三处。


    每年输铁,一千八百四十余万斤!


    内库有铅,三十二万三千斤。


    忽然,朱允熥在这些小楷之外,看到了朱元璋的红笔批注。


    开矿劳民伤财,凿山艰难,每年仅山东一地,役民两千六百六十多户,此为残民也!


    开矿利官不利民,若军需不缺,再开采,则为扰民,断不可取!


    看到此处,朱允熥不由得笑了。


    老爷子还真性情中人,还真是始终站在百姓那边看待问题。


    这时代的开矿,其实危险系数极高,就是拿人命填。


    京营库中有棉布,五十四万余匹,棉花十一万斤!


    中都卫所,棉布二十七万八千匹,棉花五万六千斤!


    辽东卫所士卒,十万二千一百八十二人,有棉布四十三万匹,棉花三十六万七千斤。


    嗯?看到这里,朱允熥眼神一缩。


    四叔的家底,可是不少,光是棉布就是四十多万匹?


    棉布比真金白银还值钱,老爷子起家的地区就是中国最善于织造棉布的地区。而棉花棉布正是目前大明经济的命脉所在,也是对周边藩国最大的技术优势。


    棉布,也是一直是江南代替银钱用来交税的必需品。


    衣食住行,衣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洪武二十三年,蓝玉出征塞外,十九万大军大胜回朝的时候,赏赐棉布三十余万匹,引得近二十万大军山呼万岁,深宫之中,都能听到外面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布,就是钱。


    一匹布,足够一个职业军人,一年家庭的吃用。


    暂时放下这些,朱允熥继续往下看。


    军费来源开支明细!


    两江两淮盐税,折每年一千二百余万两,分发九边京营,及五军都督府工匠,矿山等处。


    总计天下税粮,共二千九百四十三万余石。浙江二百七十五万二千余石,苏州二百八十万九千余石。


    苏州这么多?


    朱允熥有些惊诧,苏州一地的税粮,竟然超过了最富裕的浙江整个行省。


    不过想想,随即释然。


    老爷子不大喜欢江浙之人,尤其是苏州人。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些人当年支持的可是张士诚,尤其是苏州百姓,在张士诚死之后还给他建祠堂,民间私下称张王。


    所以洪武开国至今,老爷子年年多有免除天下两税的德政,但是对于苏州以及原来张士诚根据地的赋税,却从没有减过,而是一直加。


    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个地方太有钱。


    他们的钱还是来源于棉花棉布,江浙之地,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等地为天下棉布产地的中心。毫不夸张的说,这里产出的棉布总和,超过了这个时代,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而且这些地区还不是传统的男耕女织,是由商人牵头,设置棉布厂,雇佣织布工人,甚至许多妇女也抛头露面出来工作。


    小厂数十人,大厂上千人,每日清晨而起工至半夜。半夜之后,第二班工人继续上阵,人停织布机不停,彻夜织做。


    这些地方的赋税统一用棉布代替,由此可见他们的富到了什么地步。


    老爷子天生对于太有钱的人,没啥好感,这是事实。


    不但对这些地区加税,而且限定这些地区的有钱人,不得出来科考做官。


    乍一听,似乎是暴政。但是结合明朝灭亡的原因,朱允熥也能多少体会出一点老爷子的良苦用心。


    江浙之地的财阀,在家中没有子弟做官的情况下,都可以通过巨大的财力在朝中买到为他们代言的支持者,若是他们的子弟做官了,那岂不是在国策上,更要倾斜于这些富裕的地区?


    加税之外其实也有德政,老爷子定下不收取商税的政策,使得这些人越来越有钱。


    等老爷子死后,不许这些有钱人做官的命令成了一纸空文。


    要知道穷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不可能在一个起跑点上,所受的教育根本不可能一样。


    洪武之后,江浙地区的财阀为了子弟能做官,拼命的建学校,遍请天下大儒名师,开设学校给子弟讲学。


    甚至一个地区,所有的富商把钱结合在一起,专门挑选出家乡中善于读书的子弟出来,免费读书,为的就是让他们有功名。


    有了功名的读书人可以做官,做官的人可以免税有特权。而那些读书更好,考取了进士及第,能进入中枢的江浙子弟,更成了地方上官商勾结的保护伞。


    这些人,在后世有个大名鼎鼎的名字,东林党。


    东林党是导致明朝财政枯竭,党政不断陷入困境的罪魁祸首。


    南宋年间,天下茶叶的关税每年高达两百万两,而在明朝,却只有每年近乎二十万两,不足十分之一。而且其他关税,也都收不上来。


    可是要知道,大明时期是全世界的白银都疯狂朝中国流入的时候。虽然明朝不重视海上贸易,而且老爷子对于不种地的人,有天生的鄙视,但是交易额却远超各个朝代。


    全世界的白银都到了中国,用来换取中国的棉布,丝绸,瓷器,茶叶等,可是中央却收不上税来,根源在哪里?


    就是东林党。


    他们把持朝政,利用自己的地域出身优势连成一片,每当皇帝要收税的时候,就会用祖制抵抗。皇帝可以杀掉他们其中一个,但是每杀一个,会有百个补上。


    巨大的经济能力转化为教育,江浙大财阀代言人东林党,源源不断的成为大明官僚集团的主力。


    当官之后,他们利用特权回报家族,损失了国家的税收,让地方的财阀从中渔利。商税这个支撑国家经济体系的支柱,成了一纸空文。


    财阀有钱但是百姓依然生活困苦,江浙地区的百姓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的田地被兼并,只能做工。可是做工得到的酬劳,还不足以让一家人衣食无忧。


    中枢没有钱,必然要加税。


    官商勾结的税收不上来,只能强加在天下穷人身上。就算大名鼎鼎的张居正,所行的税法,也没敢触及江浙财阀和东林党的利益,负担都转嫁到了百姓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