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文会

作品:《张角

    一道道红绳串联起来,挂在楼内四周。


    偌大的酒楼分为三部分。


    三大部分各自摆好了桌椅。


    最低等的席位是给那些门客、太学学生、鸿都门学学生坐的。


    身为久在朝堂的老狐狸,袁家看得出刘宏对于鸿都门学的重视,提前交好他们,绝对没有坏处。


    中等座位由那些不足两千石的官员们坐。


    而二楼,只有这一场花灯会地位最高的那些人才能在这里就坐。


    袁家的花灯会,名义上是私人文会,实际是有一定的政治隐喻。


    用的名义还是为大汉祈福。


    正月十五后便是一年农耕里最重要的节气--雨水。


    春雨贵如油。


    这年头要是开得好了,当保佑国朝整年风调雨顺。


    一个个写着灯谜的花灯从二楼传出,由小厮用杆子挑着放在红绳上。


    猫狗像什么(打一成语)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打一成语)


    好读书(打《论语》一句)


    ......


    楼下人们看着这些灯谜,顿时热烈讨论起来。


    灯谜都是由二楼的大人物写的,要是猜出来了,可以上楼跟他们饮一杯酒。


    别看只是小小的一杯酒,这对他们就是顶天的好处!


    代表自己进入他们的视线里,留下了印象。


    在这个察举制的时期,给高官们多一份印象,就代表机会多了一层。


    袁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不是没有原因的。


    时不时有才思敏捷的人把灯谜猜出,由小厮领着走上楼。


    答出来的人满面春风,没答出来的人绞尽脑汁。


    一共七十二个灯谜,少一个,机会也跟着少一分。


    袁逢拿着酒水看向上楼的才子们,笑得极其开心。


    他就是要网罗天下英才!


    给袁家打造一个固若金汤的基业!


    效仿霍家,若是有必要,连皇帝都敢换!


    “袁兄经此一会,家族实力又上一层楼啊。”杨赐笑眯眯的,假装无意的说道:“这些人都是洛阳内的才子,现在就与袁家搭上了关系。”


    脸色顿时一变,袁逢缓缓转过身,又带上笑容。


    “哪里,我等这都是为了大汉朝堂甄选英才。”


    杨赐对上袁逢的双眼,身为杨家人,论起势力,他丝毫不惧,“最好是这样,袁兄,我等世家存活于世,万不可太过张扬。”


    “现在整个天下谁不知道袁家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


    主间内气氛顿时不对劲了起来。


    桥玄见两人的争执,连忙划起稀泥来。


    “哈哈哈,大家来喝酒,喝酒。”


    两人举起酒杯,一口闷了下去,房间里才恢复了正常。


    袁逢心里警醒起来。


    自从去年十月自己成为司空后,袁家声名达到顶峰,心态的确有些飘了,就连办这些事都太过明目张胆了些。


    楼下一个读书人喝酒喝得多了,高声对着二楼喊道:


    “袁大人,我见四周都是有名的才子,不如互相作诗比较一番如何?”


    正苦于缓解气氛的袁逢当即点头答应下来。


    “既然如此,老夫便出个彩头,此次文会的彩头就以杨大人腰间宝玉如何?”


    “不知杨兄是否愿意割爱?”


    眼神看向杨赐,就看他愿不愿意把这件事揭过去。


    杨赐沉默了下,点点头,既然他给了台阶,那自己也不好意思不接。


    也算是把花灯会的恩惠分给众人。


    “彩!”底下的读书人都点头,眼神灼热起来。


    这哪里是什么宝玉,明明是官场的通行券!


    “为防作弊,就请诸位为楼下读书人各自写上要求。”袁逢笑着对桌上的人们说道。


    谈笑间,便把文会的规则定了下来。


    桌子上每一个人把要求写上纸条,为小主题。


    或花灯,或思乡,或思友......


    拍了拍手,小厮送来一个木箱。


    大主题是元宵和春天。


    等一下谁要是想要参加文比,就去箱子里摸出一张纸条。


    不拘格式,诗词歌赋皆可,限一炷香的时间内写好。


    这是防止有人提前准备,考的是现场作诗。


    楼下许多人摇摇头,放弃文会,虽然奖品很诱人,写出一首诗也不难,但要是写得不好,那就丢人了,万一以后被人以此讥讽,还不如不参加。


    当小厮把木箱放好时,在场的人没有第一时间上去。


    都是读书人,还是要谦虚一下的。


    刚才喝多了酒的书生见众人都不上阵,刚才又是自己提出要办诗会的。


    径直走到木箱前,对四周众人拱拱手。


    “鸿都门学学子,李书,抛砖引玉,献丑。”


    众人拍了拍手,以作鼓励,李书在鸿都门学小有声名,还是第一个站出来,光是这份勇气,就值得赞扬。


    李书将手伸到木箱中,拿出纸团,展开一看,写的是酒楼。


    正是这间酒楼的老板所定的主题。


    过了半炷香后,李书提笔书写。


    有人站在身旁,负责传诵才子们所写的诗歌。


    “夜临灯楼,以观英才。


    好酒连连,佳肴齐上。


    红绸串联,花灯起鼓。


    春风拂面,洛水冰解。


    身即好友,上有良臣。


    日月交替,汉辉永在。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听完后,鸿都门学学子们当即大声喊道:“彩!”


    这可是他们的学生,必须支持。


    谁让那些太学的学生天天看不起他们。


    况且仅仅是一炷香时间内,想出了这样的四言诗,足以称道。书包阁


    蔡邕兴起之际还点评了几句,引得一众学子羡慕。


    既然有人当了出头鸟,剩下的人也就不再谦虚了。


    谁都想被蔡邕这位有名的大儒点评。


    此后不断有人上去作诗,尤其是太学生与鸿都门学的学生,你来我往,好不热闹,不断作出诗词。


    时间一点点过去,还真有不少好诗问世。


    张角从溜达了下来,二楼的人都是老狐狸,年过半百,经过朝堂的磨练,早就活得跟妖怪似的。


    跟他们交谈,要有八百个心眼,实在是太累。


    还不如在楼下随便找张桌子,吃些点心,喝点小酒。


    眼睛在人群中一扫,很快找到了陈德的身影,他现在正胡吃海喝,一人占了一桌,丝毫不在意吃相。


    蔡文姬则是被带去了楼中女眷的雅间。


    毕竟楼下都是男子,未出阁的女子实在是不适合跟他们混在一起。


    “这是府中饭菜不合胃口?饿成这样?”张角走到陈德旁边,调笑道。


    “先生,咱这不是在试探这酒楼的菜品如何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陈德看到张角,想要开口,忘了嘴里还有食物,立马被咽住了,半响后,才缓过来,憨厚一笑。


    摇了摇头,张角不在意的笑了笑。


    旁边桌子的数名太学学生厌恶的看了陈德一眼,鄙夷的说道:“哼,有辱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