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第 130 章 下乡

作品:《年代文炮灰原配幸福起来

    第130章


    新一年到了八月, 严磊卸任了博城县军代表的职务。赵团长上任。


    这都是潘师长麾下的自己人。


    严磊趁这功夫,想回老家看看,他已经好几年没回去过了。去年父亲病重, 也未能尽孝, 还是乔薇替他回去的。


    图书馆也没什么事,日常开这些会也很无聊, 严磊一跟乔薇商量, 乔薇就同意了。


    夫妻俩买了卧铺票, 坐了一夜火车,回去了严庄。


    这一回, 又是村支书亲自来接。


    这一回严家爹娘都殷勤迎出门。


    乔薇也说到做到,以前的一笔勾销。


    礼物也都拿出来分, 烟酒糖果点心衣服鞋子羊毛围巾,都是乡下买不到的东西。


    热热闹闹的。


    乔薇也依旧上桌吃饭。


    妯娌们见着她, 脸上僵笑。显然是被公婆或者各自的丈夫提前教训过了。


    这回终于住下了。


    严磊娘跟乔薇一起住过招待所,可知道乔薇有多爱干净, 把房间给他们收拾得干干净净的。


    晚上躺在炕上, 严磊感慨:“娘变了不少。”


    脸上笑都多了。


    那当然,人身上一个长久以来令她自卑的隐疾没有了,令人嫌恶的臭味没有了,可不得开朗起来嘛。


    严磊抱着乔薇不撒手:“多亏你。”


    乔薇却问他:“你回来是有什么打算?”


    严磊佩服:“你猜到了?”


    乔薇说:“不管你干嘛, 别把我卷进去。”


    严磊失落:“唉。”


    乔薇踢了他两脚:“领导当惯了, 把自己当家长也就得了。是不是忘了我是次子媳妇!二儿媳妇!”


    竟然对她抱有那种不切实际的期望。


    可能也是因为家里其他的女性实在难以入他的眼, 严磊内心里就很希望乔薇能跟他一起掌家。


    男人真是爱做梦。


    按农村的规矩, 长媳才要掌事,根本轮不到次子媳妇。休想把她拖进这些鸡毛蒜皮里去。


    久别重逢的热闹过后,严磊果然开始整顿家里了。出嫁的大姐二姐也回来参加娘家的家庭会议。


    乔薇特意带着严湘到地头去溜达, 避开了。


    等回来,果然,爹娘和姐姐们脸上带着笑,妯娌们都绷着脸。


    但也没人吵,当然可能在她出去溜达的时候已经吵过被严磊镇压了。严磊之所以亲自回来这一趟,大概就是为了这个事。


    严磊回了屋,不用乔薇问就主动汇报情况。


    他把之前直接分配下去的财权收回来了,然后转移给了自己爹娘。


    “我把话跟他们说明白了,我这钱是孝敬爹娘的。之前直接分配是我不对,以后就全给爹娘,我不管了,这钱由爹娘收着。不分家,钱就是爹娘的钱。如果分家,都分家了我更该不着给他们,该每家都出钱供养爹娘才对。”


    兄弟们和嫂子弟妹们肯定有不满,但严磊强势,也不怕他们。


    “以后家里这边,给爹娘一个月20块。”


    “大姐姐和二姐姐,我一年给她们每个人30块,单独给,不从这边走。”


    开家庭会议的时候肯定有过争吵和不愉快,但分配方案改革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就连乔薇这个只暂住几天的人,都能感觉得出来妯娌们对公婆尤其是婆婆的态度上的变化。殷勤多了。


    严磊给家里钱图什么,不就是图兄弟和他们的媳妇们能对爹娘好点,图大家日子都能好过点吗。


    事实上只要爹娘手里有钱,日子就不会难过。


    但爹娘把钱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自己的日子就会更好。


    这一趟回乡之旅比之一年前乔薇单独回来的那一趟,气氛要平和得多了。


    尤其是严磊娘,连眼睛里都表达出了对乔薇这个二儿媳妇的发自内心的喜爱。


    别人也只是猜测,可她心里百分百肯定这次严磊忽然回来搞这个事,一定是乔薇跟他说了什么。


    毕竟当初就是乔薇跟她说“钱要攥在自己手里”。


    两个姑姐对她也亲热,上次都没见着,这次可算见着了,对她也嘘寒问暖。


    家里晒的果子干地瓜干带了许多给严湘。能拿出这些,可见生活是过得还可以的。


    与之对比鲜明的是三个妯娌。


    三个人的脸都很难看,可既不敢对严磊发——这是大金主,也不敢对乔薇发——一年前就已经领教过她的厉害了。


    一年前,她们跟亲戚、村人抱怨乔薇回到家脚不沾地,住都不住就走了。


    别人说:“你公爹疼得快走不动道了,你二弟妹/嫂一回来,马不停蹄直奔省城给你公公治病。咋,你还嫌去得太快了?”


    那就抱怨看完病居然不回来了。


    别人说:“人家是要上班的。你知道上班不?少上一天就扣一天的工资。再不回去,工资扣完了,谁给你们寄钱花?”


    改口抱怨回家乡居然啥都没带。烟酒糖果礼物一样没见着。


    别人说:“咋没有?咱大队新买的碾子,那不是人家给捐的钱!”


    总之要是说严磊那个城里媳妇不好,从村干部到村人都跟你叭叭几句,非给你论证人家已经够好的了。


    公爹、婆婆、严柱三个,更是没口子地夸。


    “哎呀呀,你们是没见着,那省城大医院的院长亲自来接俺们,住的是单间,主任给柱子他爹开的刀。”


    “那医生、护士对俺们都可尊敬啦,都知道俺们有个厉害的儿媳妇。”


    “都怕她哩!”


    “你别说,她那帽子一戴,腰带一扎,俺都怕。”


    他们三个人回来,先把老三老四叫到屋里给呛呛了一顿。


    三兄弟各自回房,又各自把自己媳妇给教训了一顿,严厉告诫她们以后再不许有这种空门恶心人的行为。乔薇人家这个城里媳妇,一辈子回不来几次,再这样,以后人家就不来了。


    或许会让严磊停了给家里的钱也说不定。


    说一千道一万,利益才是真正的软肋。最后一句拿捏住了所有人。


    这样,才有了乔薇这趟回乡的祥和美满。


    严磊假期有限,在家里待的时间并不长。而且,时隔多年再回来,会发现家乡真的是一个用来回去不如用来怀念的地方。


    隔得远的时候,回忆里都很美。


    真回来了,亲人们各自有各自的盘算,那些小心思都写在脸上,看得明白,心就没那么热乎了。


    到坐上骡车告别亲人的时候,严磊其实是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放松感的。


    等上了火车,他小心地问:“这趟回来,没有不高兴吧?”


    他每天盯着呢,看谁敢给乔薇脸子看。


    乔薇从包里掏出一个洗干净的苹果,一边削皮一边告诉他:“你放心,这是你的家,你什么想回来,我都陪你回来。”


    严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乔薇说:“人有个能回去的地方,挺好的。”


    严磊点头。


    可虽然这么说,真等下了火车回到博城县下河口区的老军属安置区,打开铁锁,推开院门,看到自家那浅黄色的泥墙,凉床,靠垫……严磊才真正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


    这里才是他真正的家。


    虽不是出生的地方,却是安心的地方,是可以不设防的地方,是能彻底放松的地方。


    严磊的肩膀都松了下来。


    这一年,还算平安地度过。


    只是如今中学校几乎都没法正常上课。大批的学生和无法安排工作岗位的待业青年到处游逛,滋生出了许多的社会问题。


    其实这一年的上半年,乔薇瞧着赵团长家的英子成天不上学到处乱跑,就劝过杨大姐,要么送英子去技工学校,要么想办法直接安排工作。


    但英子才十四岁,杨大姐和赵团长始终觉得她“还小”,总觉得不着急。


    乔薇也没法逼人家。


    刚子倒是没事,刚子已经从技工学校毕业,进入工厂成为一名焊工了。


    杨大姐让他把工资全部上交,他主意大得很,不肯。最后每个月只上交一半的工资,自己留一半。


    他是大哥,很有大哥的风范,还似模似样地不时地给弟弟妹妹们一点零花钱。


    弟弟妹妹如今更听他的话了。


    长子就是这样。长子如果自己能立起来,就是家里的第二个爹。


    不过严家的第二个爹不是严柱,是严磊。


    乔薇不确定大事件的具体年份,但她看着如今青少年学生的情况,隐隐感觉那件大事也快了。


    果然,这一年的年底,伟人做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


    乔薇所熟悉的那场覆盖全国的、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终于揭开了序幕。


    新年过完,县里成立了知青办,街道挨家挨户地统计。这一年在校的初中生和高中生,还有刚毕业但待业在家的社会青年,都在统计范围之内,统称为城市知识青年,就是后世俗称的知青。


    统计到赵团长家,刚子已经工作了,倒不在这个范围内。


    林夕夕赵团长答应了给她办户口,但不是现在。赵团长答应她,给她找好对象,就把户口扒过来。


    但一直以来给她介绍的都没成。户口的事就一直搁置了。


    何况她还没什么文化,不算是知识青年,根本不在统计范围内。


    但英子是跑不了了。


    她是在校生,也不是独生子女,家里也没有人生重病需要留下陪护,也没有就业、顶替岗位等等情况。总之,她是没有什么可以躲避的符合政策的正当理由的。


    而且这时候赵团长正担任博城县的军代表,好多眼睛盯着呢,也不能顶风行事。


    没办法,英子就成了知青,被安排下乡。


    但好在,他们这里是小县城,具体到居住地,更是生活在小镇上。


    县城之外、镇子之外,就是“乡”了。


    不像大城市的知识青年,跨越千里去了全然陌生的农村。陌生习俗,陌生食物,陌生口音。


    英子他们这些小镇知青下乡的地方,离下河口只有三十公里。


    一个礼拜之后的周日,乔薇炖了肉,端了一碗去给杨大姐送去,一进门就看见英子蹲在厨房门口拿着个鸡腿啃得眼睛冒绿光,黄鼠狼似的。


    乔薇:“……”


    “姨,你来啦!”英子腮帮子鼓鼓地跟乔薇打招呼。


    乔薇说:“你怎么回来了?”


    乡里有知青办和大队同时管着,理论上知青是不能离开指定地区的。


    英子一乐:“我爸给大队上打点好了,我星期天可以离队,只要晚上赶回去别过夜就行。”


    这比起大城市知青可真的幸运太多了。


    乔薇跟杨大姐说:“虽然近,也还是想办法给孩子弄回来。”


    早点回来早点安排。


    等大拨知青回城潮,那时候工作岗位又该紧张了。


    杨大姐早后悔没听乔薇的早早给英子安排工作,心疼得不行:“说是在那边睡大通铺,吃的也不行。”


    下了乡,没有亲妈也没有表姐照顾,知青们洗衣做饭都要自己动手。


    从林夕夕来了赵家,这几年英子过得其实都是有保姆的生活,哪受过这种罪。


    “老赵已经在跑动了。”


    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


    何况亲爸是有点本事的人。


    英子二月份下乡的,离家只有三十里。


    六月,被亲爹给捞回来了。


    十月,严磊和潘师长分别收到了来自北京的信。


    他们两个人脸色都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