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陋室铭

作品:《霸三国开局一个碗

    四月中,新屋落成!


    这一段时间,由于法正和诸多儒生的刻意宣传,还有他横渠四句和纸质版四为诗集的加持。


    ‘四为公子’的名声,不仅在长安广为流传,甚至都在雒阳小有名气。


    大儒蔡邕曾任郿县令,听闻‘四为公子’之名,起初不过一笑置之。


    有一次他下值归家,见大女儿蔡文姬看一本书入迷,他走到身边都未曾察觉。


    嘴里还喃喃着什么,‘…生南国…发几枝。’


    蔡邕不由好奇起来,见她看的是一本诗集。


    便要来一观,原来是近来名声鹊起的‘四为’公子诗集。


    女儿看的正是一首名为《相思》的诗。看来自己女儿长大了,想嫁人喽!


    他却是钟爱另外一首《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看后只觉一阵清静、闲适之意扑面而来,竟一扫他整日案牍的疲累。


    于是忙问蔡文姬,是哪位隐士高人所做?


    蔡文姬红着脸答道:‘是四为公子’。


    蔡邕阅览完整本诗集后,评价曰:


    “刘安国诗,调理性情,静赏自然,其技冠于当代;


    听闻尚不及弱冠,若如此匿于江湖,朝廷之失也。”


    蔡邕之后,还有几个大文豪也表明了对刘兴的欣赏。


    四为公子名声鹊起,其诗集也从闺房走向了朝堂,连皇帝刘宏都有所耳闻。


    他很喜欢那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毕竟平时他高坐在宝座上,也是这么看这朝臣们的。


    皇帝本就喜爱文学,这本四为公子诗集平时被放在寝宫,以方便皇帝随时阅读,他还曾在朝会上引用过刘兴的诗句!


    一时间,刘兴,刘安国,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年轻人,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年头虽然名声吹的响之人不少,但真正把作品拿出来,任大家品评的不多。


    刘兴的诗,不仅大儒认可,而且皇帝也喜欢,这前途还用说吗?


    乔迁之喜,许多人不请自来,全都是为提前结识这位正当红的‘四为公子’。


    刘兴安排了专人给大家进行介绍,家居不就是住个舒适吗?


    体验过后,就连长安城的士族都是赞不绝口,可以说是不虚此行啊!


    那水车、水塔、淋浴、壁炉,还有那抽水马桶,都是巧妙之极。


    看别人有了,自己肯定也想要,好好的乔迁之喜变成了展销会。


    刘兴已经组建好了建筑队,现场订单都排到下半年,当然是赚的盆满钵满。


    这里大多都是长安城的人物,这是仅次于帝都雒阳的一座大城,钱财自然有的是。


    很多人钱多的库房放不下,只能埋在地里,然后发霉长锈。


    刘兴帮他们流通一下,是做善事。自己吃肉,干活的百姓也能喝点汤。


    以后他还有很多作坊要建,可不能得罪了这些大主顾。


    刚接待完一个客人,却见水车旁边围了不少人。


    他走上前去,只见一个二十左右的男子正好奇的对着那水车,看看这摸摸那。


    刘兴顿时有了点兴趣,要知道多数人只会看到水车的功能作用,可不会关心水车的原理。


    这青年明显是在研究水车,见旁人指指点点也不为所动。


    刘兴上前道:“敢问兄台高姓大名?”


    那低头研究的士子这才抬起头看他,作揖答道:


    “在在下,马钧,字德衡。右扶风人士。”


    一句话被他说得磕磕绊绊,围观的一听是个结巴,都很鄙夷。


    刘兴却眼前一亮,心到正找你找不到呢,想不到自己送上门来了。


    “在下刘兴,刘安国,正是地主。


    请问你为何一直看着这水车啊?”


    刘兴回了一礼。


    “这水车是四为先生所制吗?


    其中一些原理我以前也研究过,竟然还有很多地方我也没有想到。


    比如这中间的转轴,四位先生这十数颗铁珠,简直是点睛之笔啊!


    不知先生可否教我?”


    刘兴一愣。


    好家伙,刚才报个名字还结结巴巴呢!


    现在问起问题来,嘴皮子利索得很啊!


    只见他两手掌进行摩擦,一边解释道:


    “这两者之间相接且运动,必然会产生摩擦力。


    如果我在手掌上抹上油,再进行摩擦,是不是抹上油以后更省力一些?


    那如果我不抹油,放上几颗铁珠呢?”


    看他陷入沉思,刘兴微笑着离去。


    此人已逃不出自己的手掌心,不急于一时!


    接着他穿梭于宾客之间,尽量都照顾到,这些可都是大主顾。


    快到午时,庆典开始举行,来客都没有吝啬溢美之词!


    刘兴走到台上双手下压,众人恢复了安静。


    “今日鄙人乔迁新居,诸位能亲临寒舍,安国感激不尽!


    典礼之前,我有感而发,想写一篇陋室铭以作纪念,请诸位雅正!”


    众人倒是颇为期待四为公子的新作。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河南伯喈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众客听到刘兴将他们比作鸿儒,都面露微笑连称不敢!


    刘兴还借机吹捧了当代大儒蔡邕,谁让他有两个漂亮女儿呢!


    这篇陋室铭足以流芳百世,众人能够亲眼见证都是与有荣焉!


    众人正回味呢,却听有人急忙喊道:


    “过了过了,老夫如何担当得起呢!”


    “老夫蔡邕,蔡伯喈,见过诸位!”


    轰!


    众人都炸锅了,感情这位大儒也在呢!


    要不是这篇陋室铭,还真不知道,来了大人物。


    “郑公,你也来说说吧!”


    什么?能被蔡邕称为郑公的,郑玄也来了吗?


    只见一位老者无奈走出道:


    “诸位,老夫有礼了。”


    刘兴一溜烟的跑过来,把二老先后扶到上座,众人一起同声见礼道:


    “拜见郑公!拜见蔡公!”


    郑玄、蔡邕起身还礼,众人这才入座。


    两位大儒是什么人?


    既然被认出来了,必然不能当着众人的面,厚脸皮把自己放入到这篇注定流传千古的陋室铭中去!


    但是推让一番传作佳话,倒是可为。


    于是蔡邕先说道:


    “老夫虽得安国推崇,但老夫自知比不了扬子云。


    何况郑公尚在,胜老夫十倍。


    或可比肩扬子云,众人以为呢?”


    郑玄闻言摆手道:


    “伯喈与我只在伯仲,不敢和扬子云相提并论。


    自光武中兴以来,唯有班孟坚可称第一。


    以我之意就推班固,班孟坚。


    何如?”


    “班孟坚还是右扶风人,郑公所推无可争议也!”


    蔡邕点头肯定。


    众人还有点迷糊的时候,这两个老家伙就已经完成了表演。


    以后提到这陋室铭,肯定会说郑玄、蔡邕淡泊名利有古人之风!


    不颁发一个小金人,说不过去啊!


    刘兴知道该自己出场了,于是上前道:


    “郑公、蔡公高风亮节、不慕虚名,乃古仁人之风,学生受教了!”


    在场众人听到这里,很有觉悟的一起上前恭维道:


    “学生等受教了!”


    郑玄一摸胡子稽首道:


    “孺子可教也!”


    心里很是满意,这波热度蹭着不亏啊!


    老人家我不远千里的跑到关中来,容易吗我!


    一把老骨头都快颠散架了。


    蔡邕也是稽首,这小子挺会来事的。


    不过那破诗集把我女儿搞得茶不思饭不想的,没这么容易罢休!


    这位原来是找茬来的。


    当然要单是以上的目的,两位大儒可没有这么无聊。


    古时候非常重视传承,两人虽年事已高,但都还没收过关门弟子。


    这刘兴天赋如此惊人,让他们垂涎不已!


    暗中观察后,都已经确定要收为关门弟子。


    以便悉心培养,继承衣钵。


    所以短暂的合作以后,两位大儒现在是竞争关系。


    蔡邕还在思索女儿的事,却不料郑玄已经胜券在握。


    “安国,你到老夫身边来,老夫观你仪表堂堂,不知可有婚配?”


    本来听到前半句,蔡邕很紧张,都想打断,结果后半句又绕到了婚配上。


    难道这郑玄打算嫁孙女?


    他孙女几岁了?


    有没有断奶?


    刘兴一听有点懵,他现在这么小竟然也会被逼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