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不同意

作品:《重生七零:前妻,这次别想截胡!

    江阳有点儿哭笑不得,江春生有点儿太着急。


    他本来的意思是建这个蘑菇大棚,要先去罐头厂和罐头厂的厂长谈好了合同。


    拿着这合同销路也有了,而他们这供应方只要出成品就行。


    可是显然江春生根本没等自己再说。


    大喇叭一喊,全村2000多口人都集中到了村里的打谷场上。


    每一次村里开大会,其实做主不做主大家都会来参加这个热闹,主要是村里人们也没啥事儿。


    小孩子们在周围快乐的玩,闹着大人们坐在一起聊闲话。


    江春生看到大家根本没当回事儿,主要他们村子也没啥大事儿。


    咳嗽了一下。


    每家每户当家做主的基本上都坐在围绕着生产队长的圈子里。


    而其他人则是靠后扩散,这样的话,听不听见倒是无所谓。


    “大家安静一下,大家安静一下,今天呢跟大家说个事儿,这个事儿很重要,关系到全村人以后的生活。”


    这话一出,众人一听,关系到自己以后的生活,立刻安静下来。


    除了远处还有小孩子的吵闹声,基本上人们都不说话了。


    “队长啊,是不是咱村儿里的地又有啥方案呀?”


    农民就是靠地吃饭,靠天吃饭,最关心的也就是集体的这些地和天气如何。


    “不是地的事儿!”


    “队长,不是地还能有啥重要的事儿啊?


    咱村还能有啥重要事儿?”


    村里有名的二溜子在那里嬉皮笑脸。


    “刘晓光,你给我闭嘴!


    成天干活儿不好好干,偷奸耍滑,一个大男人连一个女人的全工分都挣不来。


    你还好意思在这里说有啥重要的事儿!”


    一嗓子果然让众人哄堂大笑,谁都知道这刘晓光是村儿里有名的二溜子。


    “队长,你说事儿就说事儿,说我干啥呀?”


    刘晓光脸一红,他是村里有名的光棍儿,而且自己上面没爹娘,也没兄弟,基本上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


    “行了,大家都安静一点儿,这一次的事情是这样。


    江阳大家都知道,这是江家的江老六全村人都知道。


    人家那可是咱村儿少有的初中生。


    江阳会种蘑菇。”


    众人一听,哗然,


    “哎呦,江老六居然还会种蘑菇呀。”


    “没听说过呀。老江,你家老六会种蘑菇,这事儿你咋从来没说过呀?”


    江父其实自己也没听说过。


    可是亲儿子说他会,他也只能认!


    自己不给儿子撑腰,还能由得别人怀疑自己儿子?


    儿子昨天晚上可是言之凿凿的告诉自己,肯定会种,而且包成。


    “俺家老六那是文化人儿,在县里认识的人多,肯定是跟县里人学的。”


    “俺家老六本事大着呢,他说会指定会。”


    其他人听了这话没有任何感觉,没有任何人会联想到这种蘑菇和大家有关系。


    “队长,江老六会种蘑菇跟我们有啥关系啊?还把我们大家伙儿叫来。”


    “咋没关系啊?


    我把大家伙儿叫来,就是觉得江老六会种蘑菇。


    人家也愿意把这技术交给咱们集体。


    我准备跟大家商量商量,咱村儿里不像人家其他村子。


    会做衣服,会编席子或者会点儿其他手艺。


    现在江老六会种蘑菇,咱县里就蘑菇罐头厂,只要跟人家厂里签了合同。


    到时候咱种的蘑菇卖给人家。


    咱集体上家家户户都能分钱,这可是大好事儿。”


    “咱村儿里穷成啥,你们又不是不知道。


    家家户户吃不饱肚子,连娶个媳妇儿都娶不回来。


    人家一听说是咱桃花村儿的,立刻姑娘就不同意。”


    众人一听这事儿也叹气,没办法,谁让他们村儿穷啊。


    穷名声在外,所以没人愿意往他们这穷村子里嫁。


    “队长你说的倒是在理,可是村儿里要是种蘑菇,那不得花钱呀,我可没钱。”


    刘晓光立刻勒紧了裤腰带,双手往兜里一插,反正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


    “你们大家伙儿的意见呢?


    这种蘑菇肯定要建蘑菇大棚。


    江老六的意思是咱半山腰的那些废弃的窑洞还在,把那些窑洞利用起来。


    咱村儿里的壮劳力出点人工,再搭上一些钱。


    那蘑菇大棚就能建成,到时候他会带着村里好学的年轻人如何种蘑菇教会大家技术。”


    “这可是个好事儿啊。


    咱集体上如果有了这蘑菇大棚往后卖出去蘑菇挣回来钱,家家户户都能多分一份儿。”


    “队长,你别光说那好听的。


    你这件蘑菇大棚肯定是要家家户户掏钱吧,你就说吧,你准备让村里人掏多少钱啊?”


    有成算的立刻抓住了重点。


    “一开始咱们的第一批大棚是实验大棚,再加上有窑洞,我估摸着一家出个一块钱,差不多这事儿就能定下来。


    加上菌种各种开销,应该两千块钱差不多了。”


    众人一听这话,立刻有人不干了。


    “队长,你又不是不知道家家户户啥情况。


    那一块钱够我家过一个月的,到哪儿去掏这一块钱呀?”


    “有那一块钱还不如给我家狗蛋儿扯块布做条裤子呢。”


    “队长,隔壁村子那蘑菇大棚后来成啥,你又不是不知道。”


    “人家那还是县里给支援了800块钱。”


    “咱村儿里自己这么折腾,那到时候种不出蘑菇,这算谁的呀?”


    “是呀!隔壁人家有技术员都没学会种蘑菇。


    咱村儿就靠江老六。”


    “江老六明明就是个厨子,他会种啥蘑菇呀?”


    “反正俺是不信这份儿钱俺不要,俺也不愿意掏这份儿钱。”


    “俺也是一块钱能给家里顶大用了,这一块钱得买多少油盐酱醋啊?”


    “俺也不偷,俺家一块钱顶了大用了。”


    众人纷纷开口,可是赞成的居少,不赞成的居多。


    居然大部分人家都舍不得这一块钱。


    按理来说,70年代家家户户掏一块钱也不算难事儿。


    勒紧裤腰带儿肯定能拿出来。


    可惜这些人眼皮子浅,觉得这1块钱要打水漂,所以谁都不乐意掏。


    这种状况显然江阳预料到了,可是江春生没有预料到。


    500多户人家现在大多数都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