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深夜召见重臣

作品:《大明:诏狱讲课,老朱偷听人麻了

    再说另一边。


    林澈看着一脸懵懂的朱樉缓缓起身,伸了一个懒腰。


    “好了,今天就讲这么多,贪多嚼不烂,我走后你好好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么回事。”


    “想通想明白了,明天给我讲,这是我给你布置的课后作业。”


    “想不明白,活该你家老爷子将你关在诏狱。”


    “走了,别送。”


    “噢…”


    朱樉脸上满是惭愧,不过还是站起身,深深鞠了一躬:


    “先生慢走!”


    目送林澈走出监舍,朱樉嘴里嘟囔着:


    “父皇乃是当今天子,九五之尊,他说废除不就废除,这有什么难的?”


    “难道比父皇当年以布衣之身夺得天下还难吗?”


    “真的想不通啊!”


    朱樉想破脑袋,也想不通。


    明明这一政策危害江山社稷,为什么林澈断言,父皇不能轻言废除。


    隔壁。


    身处密室的朱元璋意犹未尽的站起身,朝门口喊了声:“来人。”


    早在门口等候的毛骧,快步走进密室,单膝跪地:


    “标下在!”


    朱元璋招了招手,示意毛骧附耳过来。


    在毛骧耳边耳语了几句。


    毛骧再次跪地,“遵旨!”


    然后急匆匆快速离去。


    ……


    晚,亥时。


    紫禁城,御书房内。


    数十盏盘龙烛台将整个御书房照的亮如白昼。


    御书房正中间御案之上,摆放着好几摞半人高的奏折。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手指有节奏的敲打着案牍,脸上的表情阴晴不定。


    在他身旁站着太子朱标,同样目视前方,沉默不语。


    父子俩从诏狱回来,一直保持沉默状态。


    在门外候着的贴身太监刘和,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紧张的连握着拂尘的手都在轻轻颤抖。


    洪武一朝。


    朱元璋对内臣管理特别严格。


    所有太监只是皇宫内的杂役,毫无权力而言。


    这与大明中后期宦官专权,控制朝纲,不可同日而语。


    朱元璋吸取历朝历代宦官专权,扰乱朝纲,颠覆王朝的经验教训。


    除了不重用太监内臣,还特意在皇宫门口,竖起一块铁牌:内臣不得干政,犯者斩!


    刘和身为朱元璋的贴身太监,平时照顾老朱的起居生活,仅此而已。


    涉及朝堂之事,不敢之言半句。


    蓦的。


    “来人!”


    就听御书房内,朱元璋一声断喝。


    太监刘和吓得手一哆嗦,拂尘掉到了地上。


    赶紧弯腰捡起拂尘,连滚带爬的冲进御书房,惶恐道:“奴…奴婢在。”


    朱元璋看都不看跪在地上浑身哆嗦的刘和,大声道:


    “传朕的口谕,宣魏国公,韩国公,太史令刘伯温,左丞相胡惟庸,礼部尚书刘三吾,户部尚书傅友文。”


    “等等,刘伯温现在重病在身,就算了。”


    “其他人即刻觐见!”


    “奴婢遵旨”


    太监刘和轻抬脚,快速离开御书房。


    御书房内。


    朱元璋仔细斟酌了一番,才传旨宣这些重臣觐见。


    他们中徐达、李善长和胡惟庸是这一政策的参与者。


    傅友文是户部尚书,掌管朝廷的钱袋子。


    刘三吾是近几年提拔的重臣。


    当年一起制定公田政策的大臣中,御史中丞、太史令刘伯温重病在身。


    徐达常年镇守北方,很少参与朝政。


    李善长在洪武四年后,就辞去中书省左相职位,赋闲在家。


    不过作为淮西集团的领袖,李善长在朝中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左丞相胡惟庸既是李善长的姻亲,又是他推荐的。


    现在担任中书省左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权势汹天。


    最近更是与淮西勋贵们勾连到一起。


    朱元璋看在眼里,不动声色,并不表示他不在意。


    深夜召几位重臣觐见,朱元璋有两个目的。


    一是这些人大多是这一政策的亲历者,也是这一政策受益者,他想看看这些人的看法。


    二是最近胡惟庸在李善长的暗地支持下,与淮西勋贵勾结,老朱已经嗅到了一丝危机,借机敲打敲打他们。


    一个时辰后。


    这些重臣陆续到达。


    第一个到达的是胡惟庸。


    他身着正一品大红朝服,胸前绣着一只栩栩如生的孔雀,腰间悬挂金色腰带,春光满面,精神矍铄。


    “微臣胡惟庸,参见陛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进入御书房,胡惟庸收敛心神,恭敬叩拜。


    “胡卿免礼,起来吧。”


    说话间,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等人陆续到达。


    “臣徐达,参见陛下。”


    “臣李善长,参见陛下。”


    “…”


    朱元璋点点头,让刘和给徐达和李善长赐座。


    其他三位大臣则站立一旁。


    虽说胡惟庸贵为中书省左丞相。


    但论功劳和资历,与徐李二人还相差太远。


    龙凤年间。


    胡惟庸还在宁国担任主簿县令时,徐李二人已经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身边重臣。


    没有李善长一手提拔,他胡惟庸根本到不了现在的位置。


    对于朱元璋这样安排,胡惟庸不敢有丝毫异议。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双眸深邃,面色阴沉。


    御书房内气氛压抑。


    胡惟庸颔首低眉,大气也不敢喘一声。


    朝廷最近出了不少事,让朱元璋对中书省颇有微词。


    之前,中书参知政事杨宪滥用职权,专决省事,被老朱斩杀。


    前段时间,又出现一个空印案,涉案官员上千人。


    面对皇上的盛怒,一向大权决断的胡惟庸也是噤若寒蝉。


    难道皇上深夜召他们前来,为了这事?


    众大臣各自揣心事,惴惴不安。


    朱元璋一双虎目死死盯着他们,更加剧了他们心中的恐惧。


    一时间,御书房内一片寂静。


    火苗被风吹动,将人影拉长,无形中增添了一丝恐怖的气氛。


    还是魏国公、大将军徐达率先开口,打破了令人窒息的寂静。


    徐达上前一步,躬身作一长揖:


    “不知上位深夜召臣等前来,是否有紧急要务?”


    “咳!咳!”


    朱元璋咳嗽了两声,这才开口说道:


    “众爱卿,朕遇见了为难之事,想请爱卿帮朕一起排忧解难。”


    听到这话,徐达等五人全都慌忙跪地,齐声高呼:


    “臣等定当鞠躬尽瘁,为陛下解忧。”


    “免礼!”


    “谢陛下!”


    等五人各归其位,朱元璋简单说明缘由。


    随即让太子将诏狱记录下来的讲课内容,交给徐达他们传阅。


    徐达等人看后都大惊失色。


    林澈的言论实在太胆大放肆了。


    李善长第一个站出来,上前一步奏道:


    “启禀上位,此人妖言惑众,其中所说经不起推敲。”


    “上位制定的公田补贴官员俸禄的政策,让本朝官员没了后顾之忧,祛了贪腐之念,没有臣工不称颂陛下英明的。”


    “怎么到了此人嘴里,却成了危及江山社稷的弊政。”


    “此贼妖言惑众,其心可诛。”


    紧接着左丞相胡惟庸站了出来,朗声道:


    “韩国公所言极是,陛下所制定的公田补贴政策,乃是陛下与韩国公、魏国公、臣等一起商议,定下的国策,岂容此人妄自非议。”


    “妖言惑众,狼子野心!”


    “此人想必是对陛下心生怨愤,见不得咱大明国运蒸蒸日上。”


    “臣斗胆上陈,即刻将此人拿下,午门斩首。”


    大学士、礼部尚书刘三吾、户部尚书傅友文也跪地奏道:


    “臣附议!”


    “臣附议!”


    只有魏国公、大将军徐达站在那里,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