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帝星陨落

作品:《吾弟当为尧舜

    大明。


    天启七年八月二十二。


    秋意渐起,习习凉风拂过,令人感到阵阵寒意。


    天空灰蒙蒙的,那一轮弦月在乌云的遮蔽下,若隐若现,时有清风拂过,还能看到几颗星星无精打采的打着哈欠。


    夜深了,四周静悄悄的,偶有几声犬吠,为寂静的夜晚平添了些许喧闹。


    作为当今天子唯一的弟弟,信王朱由检如同往常一般,早早的歇息了。


    突然,一阵急促的声音打破了信王府的宁静。


    “信王殿下,陛下召您入宫。”


    年仅十七岁的信王朱由检接到传唤,不敢怠慢,即刻动身前往紫禁城。


    此时,天启皇帝朱由校面色苍白,正躺在卧榻之上。


    皇后张嫣,内阁首辅黄立极,还有一些内侍在一旁守候,但不难看出,每个人的都面露愁容。


    但要是说其中最显忧愁的,当属魏忠贤了。


    一个小太监走了进来,对着朱由校恭恭敬敬的说道:“陛下,信王殿下到了。”


    “快,快传。”


    “是。”


    小太监随即走了出去,“殿下,请。”


    “参见皇兄。”朱由检深施一礼。


    朱由校听到自己弟弟的声音,挣扎的想要坐起身来。


    皇后张嫣见状,在朱由校的身后垫了一个靠枕,朱由校这才勉强起身。


    “五弟,近前来。”


    朱由检向前走了几步,蹲在床榻下,看着自己大哥苍白的脸庞,心中百感交集。


    朱由校颤颤巍巍的拉起朱由检的手,有气无力的说道:“吾弟当为尧舜。”


    朱由检立刻叩首道:“臣死罪。”


    朱由校已经没有力气拉起朱由检了,只能示意一旁的内侍扶起朱由检。


    朱由校看了皇后一眼,眼中充满愧意,但更多的是爱意。


    “五弟,朕对不住皇后,将来你要善待于她。”


    “大哥。”


    朱由检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眼泪止不住的掉落。


    一声“大哥”,朱由校的眼眶也湿润了。


    皇后张嫣在一旁不停的擦拭眼泪。


    就连宦海沉浮几十年的内阁首辅黄立极,此时也不禁有几分动容。


    朱由校又指向一旁的魏忠贤,“忠贤克谨,可计大事。”


    朱由检点了点头,“臣弟明白。”


    随即,朱由校紧紧握住朱由检的手,“五弟,大哥大限已至,”


    “这副担子,以,以后就得,你,你来,扛~了。”


    话罢,朱由校松开了自己弟弟的手,只是这一松,就再也没能抬起来。


    “大哥!”


    “陛下!”


    “陛下驾崩了。”


    明天启七年八月二十二,公元一六二七年九月三十,天启帝朱由校崩于乾清宫,年二十三。


    遗诏以皇第五弟信王由检嗣皇帝位。


    大行皇帝的尸身自专人负责收殓。


    朱由检移步至一处偏殿内,期间,皇后张嫣不动声色的告诫于他:“勿食宫中食。”


    刚走进偏殿之内,朱由检突然昏倒。


    在他身后王承恩急忙扶住,“殿下,您怎么了。”


    “殿下,”


    “殿下。”


    在王承恩的呼唤下,朱由检缓缓睁开双眸。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殿下,您昏迷了一天了,您该不会是糊涂了吧,您是信王殿下,明天您就是大明朝的皇帝了。”王承恩回答道。


    “信王殿下,大明朝的皇帝,”朱由检的脑子嗡的一下,“莫非我是朱由检?”


    “殿下,您可别吓我啊,您的名讳正是朱由检呐。”


    朱由检缓缓点头,“没事了。”


    不错,此时的朱由检已经不是原来的朱由检了,而是一位来自后世的大学生,正巧也叫朱由检。


    这天,朱由检正在读《南明史》呢。


    遍读青篇三百史,不忍南明十七年。


    此言得之。


    结果,朱由检被南明那群人的花样操作直接给气昏过去了,等睁开眼一看,竟然成为了真正的朱由检。


    朱由检接收了前身的记忆,明白了发生的一切。


    原时空的朱由检,不敢吃宫中的食物,自己随身带了大饼,还向外面巡逻的侍卫借了兵器防身,还将太监和侍卫以赐宴的名字聚拢在一起,以确保安全。


    单单从这一点来看,年仅十七岁的朱由检,绝不可等闲视之。


    此时的朱由检,脑海中闪现出两幅画面。


    一副是:


    洪武元年正月初四。


    南京紫金山。


    朱元璋率领文武百官,祭祀天地。


    “臣朱元璋叩告天穹,日月山川,上承天道,下顺臣民,昭告天地皇祇,立国大明,建元洪武。”


    另一副是:


    崇祯十七年。


    甲申国变。


    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之上,身边仅仅跟着一个宦官王承恩。


    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从山河焉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到甲申国变,神州陆沉,是多少人的意难平啊。


    有人说,朱重八,这个名字就注定了明朝就只有十六个皇帝。


    或许冥冥之中真的有天意吧。


    纵观崇祯帝朱由检的一生,理想是有的,能力也是有的,若是生在太平年代,做个守成之君,那是绰绰有余的。


    但就在明末那个大环境之下,确实是很难有作为的。这也是不少人认为的,不是亡国之君,但该当亡国之运。


    批判崇祯帝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他无能且勤奋,结果越勤奋,明朝灭亡的越快。


    可朱由检作为一个藩王,年仅十七岁,并没接受过系统的帝王教育,能撑十七年已经很难得了。


    当然了崇祯帝的能力不能与同是藩王出身的嘉靖帝比,嘉靖帝的能力放在整个帝王中那都是超一流的存在。


    况且,正德帝虽说一生都在收拾他爹留下的烂摊子,但留下的家底怎么也是要比天启留下的要厚实的。


    话又说回来了,崇祯帝可是比任何人都在意大明王朝的。


    再一个就是说崇祯猜忌下属,乱杀大臣。


    其实崇祯有这个毛病,主要原因不在于他自身,而在于袁崇焕。


    崇祯元年,袁崇焕提出五年平辽,随后便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的身份督师蓟、辽。


    崇祯帝大为支持,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要兵给兵,全国上下勒紧裤腰带支持你袁崇焕。


    结果呢,崇祯二年,袁崇焕就斩了毛文龙。


    你袁崇焕有尚方宝剑,人家毛文龙也有,而且是先帝所赐。


    你袁崇焕不过是二品官,人家毛文龙可是五军都督府左都督,一品官。


    你说杀就给杀了,崇祯为了大局,忍了。


    这下子可把黄台吉给高兴坏了,他做梦都没能办到的事,居然被袁崇焕实现了。


    从此,女真人就没有后顾之忧,也就是在这一年,黄台吉兵临北京城下。


    你说说,这崇祯该怎么想。


    崇祯元年,朱由检十七岁,崇祯二年,朱由检十八岁,搁在现在,高中可能还没毕业呢。


    我力排众议信任你,毫无保留支持你,结果你袁崇焕是怎么回报我的呢?


    可想而知,这件事在朱由检的心里影响有多大。


    (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闲言少叙,书归正文。


    朱由检走到殿外,看着眼前的紫禁城,肃穆,威严。


    但一想到十七年后它的主人,不禁又摇了摇头。


    汉贼不两立,古有明训。


    华夷需严辩,春秋存义。


    如此江山,岂不让人留恋。


    既然我来了,如此江山,就更应让人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