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1 章

作品:《医汉

    霍善只是听了一会儿,就觉得这两个博士大有前途,当场把人家拉过来……帮忙改卷。


    虽然考的都是医理,但是有参考答案在手,只要阅卷官对这方面稍有涉猎就能帮忙批改。实在拿不定主意的,还可以问人嘛。


    人鼻子下面长了嘴巴,难道只是为了给他们吃饭用?绝对不是的!


    霍善逮着人家一番动员,结果不仅那两个博士动心了,连那些个不通医理的博士也动心了,主动说要一起去帮忙。


    他们对霍善安排医师资格考试的章程颇感兴趣,准备阅卷期间找机会探探底。


    壮丁这种东西,那肯定是越多越好的,霍善领着一群博士呼啦啦地回到了考场之上。


    在旁人眼里,那就是一个小娃娃领着一群白胡须老头威风至极地返回考场。


    场中一干准医师:?????


    不是吧,他们只是考个医师,为什么各科博士都过来了?


    原本不紧张的人此时此刻也忍不住汗流浃背了。


    这还是他们没敢抬头看,不知道嬴政他们也才在高台上瞅了他们好一会。


    霍善下午带着一群白胡子老头儿聚众批阅考卷,夏无且则紧锣密鼓地把第二天的临床实操考试安排下去。


    笔试过了,还得有面对面的实践考核嘛。


    由于负责临床实操考试的考官实在太少,霍善和夏无且还特意组织了一场加试,连夜给当天下午筛选出来的优秀考生授予正式的医师资格。


    第二天他们就能摇身一变,从考生变考官!


    说是考生,其实年纪都已经不小了,不说跟夏无且一个年纪,至少都过了而立之年。


    从岁数上来看,他们当考官倒是比霍善更相宜。


    有了批新鲜的考官加入,霍善第二天依旧只负责在考场中到处溜达。


    他身后依然跟着群白胡子老头儿。


    主要是他那张小嘴特别能嘚啵嘚啵,给人家讲什么“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又给人家念叨张仲景那套“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反正吧,闲着没事学点医,有益于君王,有益于亲友,有益于天下苍生,还有利于自己。你也不想自己被庸医忽悠乃至于耽误亲友病情的对吧!


    别人没这个条件、没这个底子学也就罢了,你们本来就识文断字,有相对成熟的思维方式,你就说你学不学吧!


    经过霍善一通忽悠,他们考试章程没了解多少,倒是不知不觉生出一种“我不学医真是罪大恶极”的感觉来。


    霍善拉壮丁讲究众生平等,意思是无论男女老少,来了都得给他干活。他一点都没因为博士们年纪大而嫌弃他们,愣是拉着人家忙活了一整天。


    甚至让人家帮忙手写大秦第一批行医资格证,而他只负责拿着自己刚到手的宝贝印章啪啪啪地往上面盖章。


    那气势,看得博士们的白胡子都忍不住抖了抖,生怕他


    用力过头把太医令的印玺给弄碎了。


    虽说以嬴政他们溺爱公子善的态度肯定会给他再补一个,可在新印玺补上之前这小子肯定会难过挺久。


    哄小孩可是一件很令人头疼的差使!


    到傍晚的时候,霍善才终于感觉有点累了,问韩信能不能背他回咸阳宫。


    韩信的背,莫名让人想趴一趴!


    韩信:?


    韩信虽不能理解霍善的眼神为何灼灼发亮,但也没有拒绝霍善这种小小的要求。他蹲下,方便让霍善环住他脖子。


    霍善如愿以偿地趴上了人家韩信的背,困意一下子全没了,开始精神抖擞地跟韩信讲起北边的问题。


    北边的匈奴时不时就南下骚扰一下,实在令人烦不胜烦,俗话说得好,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现在长城修得七七八八了,那就是咱们北上的补给线。


    每到春夏之际,草原刚过完冬天,牛羊都掉膘了,正是匈奴最虚弱的时节。不如咱明年找机会冲过去先下手为强,抢他们一点牛马和人口,那可都是大秦目前最需要的,大秦缺人口,也缺牛马!


    只要持之以恒地反骚扰回去,何愁草原不能成为我们的天然大牧场!


    信我的,优势绝对在我们这边,韩将军冲鸭!


    韩信:?????


    韩信客观分析:“匈奴人居无定所,恐怕不好找。”


    霍善道:你用兵这么厉害,肯定有机会摸清他们的行踪!??[”


    韩信完全不知道他莫名其妙的信心到底从何而来。


    两人边聊边走,很快到了咸阳宫门前。


    扶苏早已得了信,亲自出来接霍善。


    远远见到韩信背着霍善,扶苏只觉这小子当真是见到谁就亲谁,一点都不念着旧人。


    他上前把霍善从韩信背上抱下来。


    韩信听说这位公子善一般出现个三天就会离开,知道自己临时获得的带娃任务应当是完成了。他立在原地目送霍善“兄弟俩”迈入咸阳宫,心情不知怎地还有些激荡。


    可算明白那群白胡子博士怎么一个两个被霍善忽悠得找不着北了。


    倘若朝廷当真有对匈奴用兵的想法……


    霍善这身板儿看似小,入手还是很有分量的,扶苏抱起来竟也不怎么吃力。等进了宫门,扶苏还问他和韩信在聊什么。


    霍善眼睛忽闪忽闪,瞧着一派无辜:“没聊什么,就是讨论了一下兵法。”


    只不过等见了嬴政以及嬴政为他准备的满桌菜肴,霍善话就多了,还给嬴政掏了两样宝贝,一样是望远镜,一样是他上次去宋朝溜达得来的……银胡【革录】。


    一听名字带个胡字,就知道这玩意应当是胡人琢磨出来的。


    本来银胡【革录】这玩意只是以银装饰过的箭袋,后来不知怎地多了样测听功能,说是趴在上头可以听清楚三十里内的兵马动静。


    甭管银胡【革录】本来有没有这个功能,反正霍善手头的银胡【革录】有,


    毕竟这是他直接从商城购买的,它一般不做虚假宣传。


    有了这千里眼和顺风耳,想在对匈奴战役上来个反客为主应当也没那么难!


    嬴政:等会,朕什么时候说要反客为主?哦,匈奴人还曾把汉高祖刘邦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啊?汉代人还一直得靠给匈奴送女人维持表面的和平?虽然这仇不是大秦的,但听起来就很让人生气。


    霍善的小嘴叭叭还没停呢,给嬴政讲起什么五胡乱华,什么李世民被迫搬空国库和突厥人定下渭水之盟,什么清兵入关留发不留头……这些全都是他亲眼所见的!


    自古以来草原上就很不安生,没事就来你家门口晃荡两圈,要是你家乱起来了他们就冲进来烧杀抢掠,这哪里是修个长城就能安心睡大觉的事?


    睡不着,根本睡不着!


    嬴政:。


    本来睡得着的,听你这么一叭叭还真睡不着了。


    想当年,他们老秦人就是被撵到最西边来守边关的,当时周天子都说你们老秦人自己的地盘自己打,人有多大胆,地盘就有多大!若说战国诸侯中谁家跟草原民族打交道的历史最长远,那无疑是他们老秦人了。


    就这样,东边那群搞学问的还要对他们指指点点,说什么孔子西行不入秦,大秦根本没有学者!


    他们当年要是也挤去东边搞学问了,谁来给他们挡住时不时跑过来打秋风的草原蛮族?


    瞧瞧,大秦一亡,汉代就得缩手缩脚谋划近百年,才终于能够放开手脚把家门口胃口那群越来越大的匈奴人赶到漠北去。


    其实自从蒙恬从匈奴手里把河套诸地抢了回来,嬴政就迅速让蒙恬率领大军原地着手加固、曾修横跨秦、赵、燕三地的长城,这就是对北用兵的重要防线以及补给站。


    哪怕匈奴人已经被蒙恬领着三十万大军撵得远远的,嬴政也没有放弃建设针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工程。


    毕竟这是他们大秦人的老对手了,嬴政比谁都知道这些家伙的本性。


    比起勉强还能交流的东边六国,这些草原人是真的没法交流,中原人一旦被他们掳过去后基本就是为奴一辈子的命。


    霍善说的那些后世因为外族入侵发生的惨祸,嬴政知道是绝对有可能发生的。


    就像六国贵族们不会认为自己纵情享乐有问题一样,草原人也并不觉得自己的种种习俗以及生活习性有什么问题。


    所以为了长久的太平与大一统,威慑诸夷的武力他们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


    嬴政道:“眼下的匈奴远没有后来那般强盛,不过我们也不会放松警惕。往后以长城为界,他们若是敢越线半步,我们便百倍奉还,打到他们不敢再亮出爪牙!”


    霍善知道嬴政本身就是个好战分子,也就不再多游说,饱餐一顿后便愉快地回去了。


    留下的嬴政无端被他塞了满脑子中原人和草原人两千多年的仇怨,哪里有歇着的想法。


    索性派人去把扶苏喊过来。


    把人喊来的主要目的是问他:你对匈奴、东胡、月氏等游牧民族有什么想法?


    扶苏:?


    人也撵远了,长城也修好了,他能有什么想法。


    嬴政命他回去好好想想,别还不如个小孩子考虑得长远。


    不消说,这小孩子指的自然是霍善。


    扶苏今天勤勤恳恳地把弟弟送回来,也没获得嬴政留他吃饭的殊荣。现在一听就明白了,看来霍善路上和韩信叽叽咕咕那么久就是在讲北边的事;估计这一路聊完了还不尽兴,又跑到嬴政面前大说特说!


    既然嬴政都让他回去好好想想了,扶苏便恭恭敬敬地应了下来,退下去准备认真琢磨一下北边的防线还有什么疏漏。


    对了,最好再找韩信聊聊,看看那小子到底跟韩信讲了什么。!


    春溪笛晓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希望你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