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8 章

作品:《医汉

    今年春耕,南边诸郡都已经用上了更适合南方耕作的新犁。对于没有大片相连田地、更适合小规模种植的南方而言,新犁的适用范围更广,也更省牛。


    新粮种也正逐步推广开去,霍善现在不管是吃米粉还是吃薯粉都可以敞开了吃,对他而言着实是个好消息。


    更好的消息是,江夏郡这边的榨油技术有了新突破,豆子榨油效率大大提高。


    豆子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口粮用的,但豆子含油量其实很高,而且种豆对于恢复土地肥力有不错的效果——不仅它特殊的根系本身有固氮作用,榨油后剩下的原料也是极佳的肥料及饲料。


    别的作物一般只能连种个一两年,再种地就要荒了,那有规划地种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了。尤其是在大豆能高效出油以后,那更是大大地提高了它的经济效益!


    那可是油啊。


    多少人做菜根本舍不得放油。


    得了这么个喜讯,江夏郡开始往外采购豆子。这东西不值钱,尤其霍善还和周围各郡交情颇佳,没费多少功夫就跟他们签订了订购协议,并且允诺给予他们“豆制品”的优先购买权。


    一船船豆子源源不断地运往江夏郡。


    霍善很快就参加了榨油厂的揭幕仪式,对他们江夏郡这项新产业寄予厚望。


    有糖有油,不仅他们江夏郡的人日子过得滋润,江夏郡的牲畜口粮都比别处要好。


    田里的肥料自然更不愁了。


    江夏郡采购大豆的消息自然没瞒过长安那边,刘彻起初还有点纳闷他们采购这些不值钱的玩意做什么,直至刘据他们的信送到长安才知晓这是又琢磨出了新的榨油技术,豆子出的油能比猪身上还多!


    比起一样接一样蹦出来的新东西,这改良的豆油榨取技术更为实用,因为国库现在还囤着不少豆子呢。


    当年就可以推广开。


    霍善已经把这种新技术递了上来,只需要让少府那边派人照着琢磨就好。


    实在吃不透的话还可以派人去江夏郡现学。


    这墨家之学,有用的时候是真的有用。


    刘彻心情大好,正好终军提议说大汉可以以年号来纪年,他便让人把这件事情拿下去讨论。


    最终众朝臣决定以历年的祥瑞追订年号。


    刘彻登基后的第一阶段叫“建元元年”。


    随后是“元光元年”,因为这一年观测到了奇异的天光;随后是元朔元年,原因是这一年的朔旦与冬至重叠了;再往后则是元狩元年,这一年刘彻猎取到一头独角瑞兽。


    至于现在该用什么年号,依然是投刘彻所好决定下来的:去年有人挖出宝鼎献给朝廷,所以从去年起就由元狩改为元鼎元年!


    而今年自然就是元鼎二年了。


    刘彻看了朝臣讨论出来的年号,只觉非常满意,当即决定把这套叫法颁行天下。


    也正是这一年起,开始了以皇帝年号纪年的历史。


    霍善收到这道诏令的时候,正在府衙挖坑种玉米。


    陪着一起挖坑的还有江夏郡底下十几个县令,他们现在干起活来已经很熟练了,而且甘之如饴。


    跟着霍善干点小活,得到的是大政绩,是保送晋升的康庄大道,这都是前辈们留给他们的谆谆教诲。


    没错,三年之期一到,前头那批县令都已经飞升了,甭管升的是什么职位,反正全升官了,无一例外。


    对于自己的后继者,这些离开原来岗位的前任县令们便喝着饯别酒,边给他们传授经验:听朝阳侯的话,跟朝阳侯的脚步走,绝对不会走错路。


    要是你能开动脑筋出点新鲜主意,或者挖掘本地特殊人才,那可千万不要藏着掖着,你直达天听的机会来咯。


    知道我是怎么被调任去长安的吗?就是因为我出的主意让朝阳侯写进了奏本里!


    人家朝阳侯主打一个你有功劳我就上报,从来都不干贪昧别人功劳的事——毕竟人家自己的功劳也赏都赏不完,总不能弄个不满十岁的丞相出来吧。


    那可就太离谱了。


    得了这些前辈们口口相传的江夏县令守则,新来的县令来到府衙后都自发地参与劳动,先帮霍善把活干完再汇报正事。


    若不是霍善记性好,认人能力强,都快以为他们江夏郡的县令没换人呢。


    霍善很有些纳闷,送走这批县令以后忍不住找霍光他们聊这件事。


    咋都换人了,这些人还跟上一批差不多?


    霍光道:“俗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什么样的人就带出什么样的兵。领头的窝囊,底下的人也窝囊;领头的爱说空话,底下的人也爱说空话。而阿善你做起事来一向是脚踏实地的,他们自然也跟着脚踏实地地干。”


    霍善听后颇为骄傲,踱着步子去看看司马迁他们有没有脚踏实地。


    瞧见司马迁正埋首案牍整理户籍,霍善还走过去拍拍人家的肩膀,老气横秋地予以勉励:“还没忙完吗?要抓紧啊!不要把工作拖到下衙以后才完成。”


    司马迁:?


    不知为什么,越听越想把满桌子户籍资料扔这小子脸上。


    霍善才不管司马迁的心情,又踱着步子去勉励其他人。


    碰上这么个真·小孩儿心性的上官,众人能说什么,只能捏着鼻子听他讲。


    霍善愉快地“忙碌”了一整天,只觉自己为江夏郡的繁荣富强付出良多,径直蹦去庖屋看看今晚吃什么。


    李长生最近在忙别的事,管着他饮食的便换成了他师弟易知。霍善虽能靠着医馆吃上天南海北的美味,却还是爱吃一口鲜的。


    春末夏初,正是吃鮰鱼的好时机。


    易知已经十四五岁,身量正在往金日磾他们那个头长,也是个走出去能吸引不少爱慕目光的少年郎了。


    这会儿他正在做鮰鱼汤,途中浇了些豆浆进去,激发出了鱼肉最本源的鲜味,闻着就好喝极了。


    见霍善和小


    时候一样眼巴巴地等在旁边,易知抬手给他舀了一碗热腾腾的鱼汤。


    这汤就该趁着还有一点春寒的时候喝,冬日里凉得太快,容易有腥味;夏日里天气又太热了,喝这么一口热的不太相宜。


    ?想看春溪笛晓的《医汉》吗?请记住[]的域名[(


    霍善端起碗咕咚咕咚地喝了起来,一点都没有太守的样子。


    吃起鱼肉来还要非给易知表演一个高超的吐刺技巧。


    易知很给面子地停下手里的活看他演出,眼里带着清浅的笑意。


    不管得了什么身份,在家里人面前他都没变过。


    春耕过后农事正忙,霍善这个太守却没什么事干,正巧受邀去嬴政那边玩耍。


    嬴政是个巡幸郡县的爱好者,早几年就出去溜了好几次弯,这回他有心锻炼锻炼扶苏的应变能力,便又决定出门溜达一圈。


    经过霍善他们的治疗,嬴政觉得自己身体倍儿棒。当初李斯六十好几都还能跟着他环大秦巡行,他觉得自己至少能走到七十岁。


    身体有时候就是这样,越是不动弹就越糟糕,反而是活动起来以后才愈发活力充沛。


    这次嬴政想从灵渠南下走走,因为他从霍善那里得知百越打下来以后还时常反复,正应了那些博士唱衰的“这种破地方打下来也没用”。


    既然霍善觉得这些地方大有可为,嬴政觉得自己可以带他去看看。


    扶苏对此很担心,因为嬴政已经不年轻了,万一在路上发生什么意外可怎么办才好?


    当初嬴政派人去打百越,战场上的伤亡倒没多少,水土不服以及当地疫病造成的伤亡却是成千上万。


    嬴政不是个爱和人商量的,被扶苏劝烦了便把霍善拎过来评评理。


    咱有小神医在侧,难道还能出什么事不成?!


    突然被召唤过来解决父子矛盾的霍善:?


    霍善客观回答:“医家不是万能的,不可能什么病都能解决。”


    他给嬴政父子俩说起祖逖的事。


    祖逖他就没能救回来。


    祖逖病故后,他家里那些兄弟都没能接住他留下的势力,叛逃的叛逃,被杀的被杀。一切仿佛都在往既定的结局走去,只有周山这个变数还悄然扎根在河南展望河北。


    在治病救人这件事上,医家从来都不能保证包救包活。


    像华佗他们的行医生涯之中,治不了的病、救不了的人,远远比他们治好的以及救活的人要多。不是他们不想救人,而是生死这种事情有时候并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


    扶苏听后马上对嬴政说道:“您都听到了吧?阿善他都说就算有他在身边也不能一个劲往危险的地方跑。”


    嬴政没想到霍善居然不站自己这边,马上把他拎到一边说悄悄话:“你手头还有那个【衡石量书】和【迫不及待】不?给他扔个,撵他去干活,我们马上出发。你难道不想去百越那边看看?”


    霍善眨巴一下眼:“我去过了呀。”


    他跟着苏轼去过儋州,还跟着黄道婆去过崖州。


    当初黄道婆回江浙的路上他还去送过几次饭,跟着黄道婆一起走过好多地方,把岭南、福建、江浙都见识了个遍,可以说在大汉没有人比他更懂南方了!


    嬴政顿觉自己失算了,拉来的不是自己的帮手,而是扶苏的帮手!


    霍善见嬴政很有些郁闷,决定出卖他皇帝姨公来安慰安慰这个老朋友:“你知道不,我姨公刚定了年号,听东坡先生他们说,我姨公是有史以来第一个采用年号纪年的皇帝,从这一年开始连史书全改用年号来记录了……”


    嬴政闻言马上转移了注意力。


    叮!捕捉到关键词!


    有史以来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