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3 章

作品:《医汉

    过了岁首,天越发冷了,许多人都待在家里猫冬,霍善平时也减少了出门溜达的次数,转为在府衙内遛弯,或者背着小手去郡学那边看人读书。


    路上遇到落单的生员,霍善还似模似样地抽查人家的学习进度。他小小年纪就把许多书倒背如流(实在不行还能现场找场外援助),着实激励了不少年轻人,一个两个都跟打了鸡血似的埋头苦读。


    有董仲舒这么一位拥有三十多年从教经验的教育大家在,江夏郡新一年的教育规划很快走上正轨。


    别看董仲舒在后世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挂钩,实际上他博闻强识,少年时便把百家之学都通读了一遍。


    他悄悄把自己需要的内容都整合进儒家学说里,不需要的内容就剔除出去。


    像他一心推崇的天人感应之说,许多内容就是从阴阳家以及道家那边化裁而来。


    既然精华都已经挪用过来了,百家自然可以一脚踢开了,这才有了《汉书》所说的“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以六经为代表的“儒术”形成了统治人们思想的工具。


    而天人感应学说伴随而来的灾异论,一度成为臣子制约皇帝的武器,在汉武以后的汉代政治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可惜这种作用是极其有限的,皇帝要么充耳不闻,要么推锅给臣子——这日食/月食/地震的出现都是因为你们这些臣子干得不好!


    比如聪明如刘彻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陷阱,对董仲舒的学说只采纳了可以增强自己集权的部分,对于天人感应部分表示“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一脚把董仲舒踢去给自家兄弟当了好些年的国相。


    要不是董仲舒跑得快,估计现在坟头草都老高了。


    不管好不好用,董仲舒总归还是试着把武器制造出来了,这武器上可制约皇权,下可教化黔首,深受历代文官阶层喜爱。


    只要国家处于太平无事、平稳发展的阶段,就是它大绽光彩的时刻了!


    国家有事约等于没用。


    这日霍善与刘据一起到郡学溜达,顺路去找董仲舒聊聊天,讨论他当初那“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春秋》大一统观点。


    按照董仲舒的意思,墨家、医家、农家这些实用学科的上升道路都要被断绝,这难道合理吗?


    霍善对此不太服气,江夏郡这两年的发展证明了这些学科都是很有用的。


    董仲舒坚持己见:“有用是有用,但不能拿来治理国家。”


    “工匠、医卜之流只适合安心做自己的事,若是把心思摆到了别的方面又如何能做好本职?他们要是把本职工作做得足够出色,自然能得到相应的地位和奖赏。”


    他举了霍善认识的义姁当例子,义姁为太后治病立下功劳,刘彻因为她自己不是男子不能赏她官当,便把她那杀人逃窜混迹江湖的弟弟捞出来封了官,如今她弟弟义纵都当长安内史(相当于半个首都市长)了。


    提起义纵这种以敢杀豪强著称的酷吏,董仲舒语气里明显带着几份不喜。他们这类人喜欢秩序,不喜欢这种长期以残酷手段达成目的的家伙。


    霍善哼道:反正我们江夏郡的医学院、墨学院、农学院已经建起来了!


    ?本作者春溪笛晓提醒您《医汉》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


    董仲舒笑问:“那负责管理这类‘学院’的人是平时做这些事的人,还是你们府衙的人?”


    霍善一下子被噎住了。


    这些学院的核心成员虽然是李长生他们专业人士,可是平时那些麻烦的行政事务还真不是他们来搞。他们都更喜欢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事情,并不想接手这些东西。


    一番讨论下来,霍善没能说服董仲舒,董仲舒也没能说服霍善。


    叔侄俩一起往回走的时候,刘据安慰霍善:“父皇肯定会重用江夏郡这边培养出来的人才。”


    霍善还是有些郁闷,他也不知道自己想争取什么,反正他觉得应当百花齐放才好。


    好在两人走到半路,天开始下起了雪。


    小孩子对下雪天总是有着天然的喜爱,从来不考虑冷不冷的问题,霍善也一样,他“哇”地惊叹一声,开心地往前跑了一段路,又蹦蹦跳跳地跑回来边拉着刘据往回跑边欢呼:“下雪喽,下雪喽!”


    刘据见他转眼间又快活起来了,便也不再担心他为刚才的谈话不开心。


    霍善回到太守府,兴冲冲地跑去跟李长生他们分享下雪的喜讯,仿佛别人都看不见漫天雪花、只有他自己能看见似的。


    江夏郡这边下雪的时候是比长安那边要少,这都十一月过了大半了,才下了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


    这一场雪可下得不小,翌日一早庭院里已经堆满厚厚的积雪。


    霍去病一大早骑马踏雪而来,才刚把缰绳递给从人迈步走进府衙大门,旁边就蹦出个裹得圆滚滚的小娃儿来。


    不是他家娃又是谁?


    霍去病伸手把躲门边等着吓自己一跳的霍善抱起来,问他:“一大早跑出来不冷吗?”


    霍善道:“不冷!”


    他感觉自己到雪地里打半天滚都不会冷!


    霍善说干就干,挣扎着下了地,跑到新铺满园圃的雪地上给霍去病表演了一个滚来滚去。


    霍去病:“……”


    还得是这种时候才能真切意识到自家娃是个没长大的孩子。


    霍善自己滚开心了,还招呼霍去病一起来。


    霍去病虽没办法克服成年人的心理障碍跟霍善一起打滚,却还是陪着他坐在雪地上团起了雪球。


    很快地,父子俩往栏杆上摆了一圈大小不一的雪球,齐齐掏出弹弓比试谁打得又快又准。


    然后……在中庭玩了半天雪的父子俩都被撵去喝驱寒姜汤了。


    喝完姜汤还要往手上擦预防冻疮的膏药。


    霍去病低头一看,霍善那小小的指头果然冻得通红,说不准都没啥知觉了。


    他拿起膏药帮霍善挨个指头擦了过去。


    霍善玩了个尽兴,一点都不抗拒擦药。


    他等霍去病给自己擦完了,也积极地表示要帮霍去病涂,父子俩忙活完后也没觉得冷,只觉整个人还是热乎乎的。


    听李长生说今天这天气很适合炖大鹅,霍善便跑去地窖搬出他种出来的大白萝卜,郑重其事地把它们交给他师弟易知,仿佛在托付什么大宝贝似的。


    下雪天,最适合吃大白萝卜炖大白鹅了!


    军屯里头也是有种萝卜的,算得上是目前最适合冬天囤着吃的好东西,霍去病平时也没少吃这玩意。


    只不过听霍善念叨了那么久的萝卜炖大鹅今儿终于吃上了,连霍去病这个在饮食方面不太讲究的人都觉得吃起来格外有滋味。


    鹅肉在锅里炖足了火候,熟烂到入口即化不说,还带上了点萝卜特有的清香,连吃好几块也全无半点腻味。而那平日里略显寡淡的萝卜,也因为吸饱了汤汁而分外美味。


    寻寻常常一道家常菜,霍善愣是吃得一副满足到不得了的模样。


    巴适!


    巴适滴很!


    在霍善的感染之下,刘据也吃到肚皮滚圆。


    其他人也是不着痕迹地收了收自己的肚子、松了松自己的腰带,以掩饰自己吃撑了的事实。


    不得不说,冬天敞开了吃这么一顿可真是太适合了。


    与此同时,长安也下起了雪。


    刘彻正倚在那儿听底下人汇报审讯情况,审的是御使大夫张汤的友人田信。


    按照审讯结果,张汤与田信等商贾相勾连,每次张汤要提什么建议都先知会田信他们一声,方便他们提前囤积居奇。


    等靠着这种提前囤积货物的手段获得巨利,这些人会和张汤五五分。


    刘彻会重用张汤他们这些人,就是因为他们会忠心不二地按照自己的心意办事。要是没了这个优点,就该换个人重用了。


    只是提出这次审讯的人是丞相长史,丞相庄青翟与御史大夫张汤一向不太和睦,这个结果难免要打折扣。


    刘彻如今身体康健,头脑也清明得很,不会因为别人三言两语就扔掉手头还算好用的工具。


    只不过张汤当了那么久的御史大夫,心确实也大了。除了这桩事,还有赵王上报他亲自为生病的下属按摩脚的事……


    堂堂御史大夫,跑去给一个小吏按脚确实不太合理。


    刘彻把汇报审讯结果的人打发走,叫人去把张汤喊过来。


    张汤面圣的次数比任何人都多,听到刘彻宣召自然没有多想,见了刘彻仍是一如既往地恭敬。


    刘彻笑着问他:“朕发现不管朕有什么打算,一些商贾都会提前囤积相应的货物,你说会不会是因为有人提前把朕的决定告诉他们?”


    张汤心头一跳。他见刘彻面上带笑,不似是质问自己,便出言应和道:“肯定是的。”


    刘彻淡淡说道:“这样啊。”他没再继续这个话题,而是随意地和张汤聊起了别的事。


    等张汤退下后,刘彻心情不太好。他正琢磨着要做点什么换换心情,就听人说卫青来了。


    刘彻便又倚了回去,让人把卫青请进来。


    卫青是给刘彻送信来的,霍善那小子把他家当中转站了,托他帮忙让人给各处送信。至于他们叔侄俩写给刘彻的“家书”,那自然得卫青亲自当信使,过来汇报正经事务时顺便带过来。


    刘彻目前对讨论正经事务没什么兴致,听说有霍善他们的来信后便叫卫青先拿出来给他看看。


    卫青依言把信递过去。


    刘彻倚着靠背展开信懒洋洋地读了起来。


    霍善写这种信从来不提江夏郡出了什么新鲜事,整天讲他们在那边怎么吃喝玩乐,非常适合拿来放松心情。


    这次也一样,这次霍善在信中不仅讲了适合冬天各种吃吃喝喝,还介绍了十二星座的玩法。


    提到这种轻松好玩的迷信活动,那可就是正中刘彻的心巴了。


    不错,不错,等他来验证一番。


    于是刘彻转头看向旁边正襟危坐的现成验证对象:“卫青你生辰是哪天来着?”


    卫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