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1 章

作品:《医汉

    霍善这趟出门,还是尝到很多新鲜吃食的。


    哪怕唐初的国库再不宽裕,李世民也是已经手握监国大权的真·实权太子,连续三天给霍善供应的杂果子都不带重样的。


    唐宋时期的果子并不是指水果,而是各种各样的点心,霍善如今也算是尝过唐宋宫廷各种果子的人了。


    临走前还跟李世民讨了份食谱,准备回去看看有没有能研发出来当招牌菜或招牌点心的。


    毕竟他们西陵城除了有天下第一医馆,还有天下第一酒楼!


    自从开业以来,这天下第一楼除去官府要召开重大仪式的那些天以外基本都客似云来,许多豪富人家想办席都要提前好久预定的。


    只可惜这交流群里的收发系统限制挺大,只有发送人记住的书籍才能发送过来。


    霍善不好让李世民一个皇帝闲着没事给自己记菜谱,所以只让李世民帮忙把自己最喜欢吃的几种菜肴和点心做法发过来就完事。


    倒是苏轼和杜甫这两人见霍善想要菜谱,顿时仗着自己记性好你一份我一份地给霍善发新菜谱,俨然把一个病友交流群变成了食友交流群。


    看得李世民都忍不住冒头问一句他们最近咋样了。


    杜甫一下子哑火了。


    最近能咋样,军事方面他不擅长,帮不上啥忙,只知道李隆基现在天天找人开小会。


    杜甫和同僚也处得不怎么样,主要他这个左拾遗是空降的,虽然官不大,但哪边势力都不太靠,处境就有那么一点尴尬。


    但凡他是二十出头入的仕途,都还可以凭着长辈的交情和不少人套近乎。哎,三四十岁可真是个尴尬的年龄,平时也只有一些文友能够聊聊天了……


    官场不好混啊!


    不过杜甫看着朝中近来的人事安排,感觉动乱虽然可能在所难免,但是应当不会那么快出现安史之乱后那么严重的藩镇割据情况了,毕竟李隆基靠谱的时候还是有那么一点靠谱的。


    霍善听着也觉得大家的日子都是稳中向好,所以开开心心地开始查收这次上门出诊的收获。


    由李世民这位大唐一把手在背后支持,这次的义诊收获十分巨大,光是诊金就非常丰厚。


    霍善不免对奖池和商城的更新生出了几分期待,往下一瞅,赫然发现这次新进入奖池的奖品是个金光闪闪的一次性技能道具——【更觉妩媚】!


    霍善茫然。


    妩媚?


    什么妩媚?


    霍善不懂,霍善不理解。


    他点开介绍一看,才知道这讲的是魏征和李世民君臣俩在相互吹捧,李世民对着著名刺头魏征表示“人看魏征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魏征马上回捧说“要不是陛下你能听进别人的劝谏,我也不能天天直言犯上”。


    噫。


    没想到负责监斩龙王的魏征居然是这么会拍龙屁的小老头儿!


    李世民这嘴巴也是贼拉会说话,连魏征劝谏的模样都


    觉得妩媚!


    所以这个【更觉妩媚】的效果是,不管别人怎么指着你鼻子骂,你都觉得他人特别好!


    这个技能之所以金光闪闪,还体现在它的持续时间上——以前许多一次性技能道具都只能持续一个时辰,这个却能持续整整一个月!


    可惜年底上计霍善只需要派霍光他们回长安汇报江夏郡今年的工作,要不然他高低得抽上十个八个送他姨公一整年份的【更觉妩媚】。


    霍善颇为扼腕地转头去看商城货架上新增的商品,却见上头出现的是……醋芹。


    这玩意不值钱,但也是一道名菜,据柳宗元这位唐宋八大家八卦,李世民觉得魏征这小老头儿整天板着一张脸,很想瞧瞧他有没有别的表情,于是让人悉心打探魏征的爱好——结果得知魏征喜欢吃醋芹!


    李世民觉得机会来了,马上请魏征留下吃饭,给魏征连上了他心爱的醋芹。魏征果然抵不住诱惑,一口气连干三大杯,看得李世民哈哈大笑:“可算让我逮着你了吧!”


    霍善:?????


    不是很懂他们大唐君臣。


    芹菜这东西,他是坚决不想吃的……


    就算是再爱吃的人,也有自己的倔强!


    算了,也算是为丰富即食食品种类做贡献吧!


    下次回长安,他可以请舅公吃青精饭,然后请姨公吃醋芹!


    霍善这边记起了刘彻这位姨公,远在长安的刘彻也恰好在这天收到了江夏郡那边的来信。


    看到霍善那厚厚一叠的信时他还挑了挑眉,不知晓这小子怎么突然给自己写这么一封长信。


    用句粗俗点的话来形容他此刻的想法,那肯定是……总感觉这小子没憋啥好屁。


    刘彻麻溜喊卫青过来一起品品霍善到底在信里写了什么。


    无辜被逮住的卫青:……⒄_[(”


    卫青一到位,刘彻就愉快地拆起信来。


    事实证明他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骂人怎么都得有听众才行。


    自古忠言皆逆耳,霍善写这信时又加持了【直犯龙颜】状态,硬是有理有据地罗列了刘彻出现的二十点问题。


    刘彻看到第一点就开始骂,但不是骂他们家娃,而是骂汲黯,他觉得是汲黯教坏了霍善,毕竟他们上次逮了个现成,当场缴获汲黯教导霍善如何进谏的信函。


    等看到信中提出的应对之法,刘彻又从愤怒中暂且脱身,满脸欣赏地夸赞起霍善来,认为这么天马行空却又颇具可行性的建议只有霍善才能琢磨出来,绝对不是汲黯能想到的。


    这跟汲黯的行事风格根本不是同一个画风!


    总之,崽好,汲黯坏!


    卫青:“……”


    亏他刚才还担心霍善在信里讲这些会触怒刘彻,结果他还是低估了这娃儿的蛊惑性。


    瞧他们陛下被蛊惑得,大白天就开始发表这种旁人听了会觉得一言难尽的言论。


    刘彻重复了区区二十遍骂人和夸人流程,可算捏着


    鼻子把霍善这封长信给看完了。


    结果翻到最后,他才瞧见霍善在信末隆重致谢,表示石庆给了自己诸多建议。


    若非有石庆的启发,他根本写不出这样一封长信!


    刘彻:?


    好啊,好你个石庆,这些话当面不敢说,到了江夏郡撺掇小孩子替你讲是吧?难怪他一五岁小孩能把朝中诸多问题讲得头头是道,原来是有你在旁边给他掰扯!


    卫青把信拿过去仔细读那段致谢,读完后笑着说道:“我怎么觉得恐怕是他得罪阿善了。”


    石庆为人谨小慎微,做事唯恐自己出错,从来都是不肯当出头鸟的。


    霍善到底是小孩子,哪怕是写在纸上的话也藏不住半点小心思。


    这前头都没提石庆什么事,最后特意加这么一段,明显是想扯上石庆一起“进谏”。


    旁人听了也只会跟刘彻一样,想着小孩子哪能有这番见解,肯定是你石庆借五岁娃儿之口说自己的心里话!


    刘彻听卫青这么一分析,把信拿回去又读了一遍末尾那段话,眼前登时蹦出个得意洋洋叉腰狂笑的小娃娃来。


    想到那小子脾气比自己还大,刘彻觉得卫青说得对,那小子肯定是打着一石二鸟的主意,让他这个讨厌的姨公整治他讨厌的石庆。


    刘彻笑睨着卫青:“你拆穿起那小子来倒是毫不留情,他可是更喜欢你这个舅公的。”


    卫青道:“阿善待我不过是因为去病的缘故爱屋及乌,我看他与陛下倒是颇为投缘。若非打心里与陛下亲近,他哪里敢时常跟陛下斗气?恐怕只会跟许多小孩那样害怕得俯首帖耳。”


    刘彻乐道:“照你这么说,他敢这么蹬鼻子上脸还是我惯出来的?”


    卫青道:“难道不是吗?”


    这要官给官、要人给人、要政策给政策的,谁家小子能有这种待遇?


    朝中便有不少人觉得依着刘彻这种偏爱法,莫说摆个小孩了,摆只小猪在江夏太守位置上都没问题!


    卫青把自己听来的说法讲给刘彻听。


    刘彻哈哈大笑。


    他这人本来就是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性格,对于自己看着顺眼的人会觉得再怎么对他们好都不为过,对那些他看不顺眼的人杀起来也从不眨眼。


    这种“流言蜚语”可以多说点,他爱听。


    刘彻心情好了,便召集了几批人来讨论霍善这封写得有理有据的长信。


    朝廷出现问题,难道是他这个皇帝的错吗?


    不是的,绝对不是的。


    他从来只把控大方向,做事的全是底下的人!


    他的大方向始终都是富国强兵、开疆拓土,这有什么错?肯定是他们这些没用的家伙落实起来出了岔子。


    看看我们家卫青和霍去病,舅甥俩那可都是一打仗就赢,谁都指不出错处来。


    还有我们家阿善,不仅把江夏郡治理得有声有色,还时刻关心着大汉的未来!


    不愧


    是朕看好的孩子。


    你们呢?让你们当三公九卿拿高官厚禄,你们居然做得连五岁小孩都能指出这么多重大过失,你们是不是得好好反省反省?


    加班,通通给我加班!


    刘彻当皇帝,主打一个从不内耗自己,坚决奴役他人。


    实在不行就直接发疯弄死所有让他不高兴的人。


    天子一怒,震慑性还是很强的。


    挨批后捧着信开始细读的相关衙署负责人一个两个全都汗流浃背。


    远在江夏的霍善哪里知晓他家姨公拿着他的信把朝臣训得跟鹌鹑似的,一个两个缩着脖子不敢吭声。


    入夏以后,江夏郡开始对外进行两项重大贸易:西瓜和纺织品。


    黄道婆教的纺车、织机改良法不仅可以应用于棉纺业,对麻纺业、丝织业也有影响。


    江夏郡的新型纺织技术,可以将布织得又快又好!


    许多聪明的商贾早就不辞劳苦地一面去外地收生丝和麻葛、一面命人架构纺织新型生产线,紧赶慢赶赶出一批物美价廉的高品质布料来。


    若说三月十五的嫘祖祭只是吹响了号角,那么第一批高品质纺织品面向其他郡国的贸易,就相当于彻底打响了江夏郡“嫘祖故里”的名号。


    这对许多普通人来说影响不大,因为他们兴许一辈子也穿不上市面上买卖的布匹,但对于许多布商来说,这江夏郡恐怕……他们非去不可了。


    伴随着江夏纺织业的兴盛,还有一船船的西瓜趁着炎炎夏日卖得火热。


    大夏天的,许多人热得嗓子都冒烟了,乍一那碧油油的大西瓜,再看看破开后那鲜红欲滴的瓜瓤,谁看了不迷糊啊!


    只恨不能自己抱着一整个瓜生啃。


    可惜啊,这瓜卖得老贵了,即使他们小有家底也没法敞开了吃!


    不少人忍痛掏钱买回去进献给自己需要巴结的达官贵人。


    江夏西瓜之名一下子随着客商们的船只与车马传遍了大江南北。


    夏季结束以后霍去病听人汇报今年军屯的收支问题,赫然发现……


    光是靠着夏天卖瓜,南方一整年的军费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