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4 章

作品:《医汉

    终军作为刘彻派出来巡视郡国的天子近臣, 自然忠实地记下了自己的沿途见闻以及来到西陵城吃的第一顿饭:江夏鱼丸,非常好吃。


    说实话,一路上盛情招待终军的人不在少数,霍善这儿吃的只能算是一顿家常菜。只是席上有霍善这个小太守负责介绍兼陪吃, 终军莫名就觉得异常美味(实际上那鱼丸汤用橘井水熬的, 本来就鲜美得很)。


    霍善还不晓得他皇帝姨公一点都不盼着他好,还想在长安看他笑话呢。


    他热情地邀请终军和嬴政到时候一起过来搓汤圆, 说是元宵当天诸葛亮等人也能过来放松放松, 到时候他们可以好好热闹一番。


    提前过来养了几天病的嬴政, 也顺利和神交已久的诸葛亮他们碰上面,几人遇到什么问题偶尔会在群里交流,勉强也称得上是熟人了,此时同处一室也不觉生疏。


    主要是吧,有苏轼和李时珍在他们也生疏不起来,热热闹闹地张罗着今天的搓汤圆大业。


    司马迁是跟着刘彻聚众包过粽子的, 对这种集体活动一点都不陌生, 倒是在苏轼抽空看汲黯回信的时候忍不住凑过去看看这位前辈会和苏轼他们聊啥。


    一瞧之下,司马迁就看直了眼。


    没想到汲黯真的会和霍善探讨大汉人才选拔制度存在的种种问题,和霍善探讨如何避免“举秀才不知书”等情况的发生!


    说实话, 在刘彻这位绝对权威的帝王把控之下, 这种情况其实还真不多。


    因为刘彻是很讲究唯才是用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了,有本领的他就会重用, 没本领的他直接给撵得远远的。这种情况下,没多少人敢搞滥竽充数那一套。


    只不过地方上还是有许多朝廷把控不了的问题。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像南边诸郡跑一趟至少得十天半个月,就算真能做到日行千里也得跑个三两天, 这种情况下朝廷怎么可能真正掌控一切?


    这些地方出现欺上瞒下、滥竽充数的情况就太寻常了。


    汲黯对此也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只能寄望于朝廷择选出来的各郡太守都是尽忠职守之人。信末,汲黯还勉励了霍善一番,希望他能用好手里的人才、不要辜负陛下的期望云云。


    虽然信中大多都是客气话,却也看得出汲黯没把霍善当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儿来对待。


    司马迁感慨不已。


    不愧是汲黯啊,只要别人认真向他讨教,他就会回以同样的认真。


    不过这“举秀才不知书”是哪儿的谚语,怎么汲黯和霍善在信里你来我往地讨论得这般热烈?


    司马迁发挥自己不懂就问的长处,找霍善说出自己这个疑问。


    霍善实话实说:“东坡先生给我讲的。”


    此时苏轼已经收起信投入到搓汤圆活动中,对上司马迁求知若渴的眼神后也一本正经地回了大实话:“风谣这东西,我也不知晓是哪里起的头,可能是雒阳那边流行的吧。”


    孝廉制度是刘彻继位后成为定制的,风谣中所描述的全面崩坏情况应当是发生在东汉末年,而东汉的首都是洛阳。


    所以说,这歌谣起源于雒阳没毛病!


    旁听全程的诸葛亮:“……”


    大汉孝廉制度刚起了个头,你们就提前三百多年把这话拎出来批判,这合理吗?


    连他都忍不住为汉武帝掬一把同情泪。


    尤其是汲黯在信中透露自己已经上书刘彻,陈明地方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劝谏(痛骂)刘彻来年应该更加励精图治。


    临近傍晚,众人一起吃过圆溜溜的汤圆,霍善便让他们自己玩耍去,他还要带郡学生员勤工俭学卖汤圆去!


    苏轼这个灯会总策划肩负起向导的责任,领着诸葛亮他们在街上溜达起来。


    随着夜幕降临,街上的花灯次第亮起,整个西陵城明亮如昼。


    这是诸葛亮和周山他们很难再看到盛景。


    这种家家户户都点上灯、行人脸上俱是轻松笑颜的太平年月,仿佛已经离他们很遥远了。


    嬴政也是若有所思地踱步其中。


    说实话,论豪奢的话,西陵城对他而言算不得什么。


    就连不少秦朝以及六国贵族都能彻夜点灯、欢饮达旦,耗费的灯烛绝不比这么一场灯会少。


    只是作为始皇帝,他连东巡都是为了震慑六国余孽,而非出去看看大秦的好山好水。


    他很少能像这样轻松随意地行走于咸阳街头,更别提什么“与民同乐”,那根本不是他会做的事。


    也只有霍善这样的小娃娃,才会觉得能有这么多人陪他一起玩耍就特别开怀。


    旁人怎么可能会有这般天真的想法。


    他根本不关心底下这些黔首日子过得如何。


    嬴政正这么想着,就听见前方传来霍善的吆喝声:“卖汤圆咯!”


    他身边那两个年龄相仿的小娃娃也跟着喊:“卖汤圆咯!是又香又糯的芝麻汤圆哟!”


    几个小娃儿都吆喝得十分卖力,周围的人群也纷纷聚拢过去,仿佛都被那个叫汤圆的吃食给吸引了。


    其实汤圆本身没有香味,但这么冷的天看见那热腾腾的锅灶,甭管里头煮的是什么都打心里想尝上一尝。


    嬴政定睛看去,认出年纪稍长一两岁的是那个叫阿印的女娃娃,也是医馆的患者之一,据说她所在的时代是所有人之中最晚的;而那个年纪瞧着和霍善一般大的,乃是楚墨传人。


    秦朝建立以后便散得不能再散的墨家,在这小小的西陵城中竟有凝聚在一起的趋势。


    也不知这个大汉将会如何变化。


    嬴政迈步跟上苏轼等人,旁听苏轼这个蜀人给诸葛亮讲起巴蜀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


    像这灯会上用的白蜡,他们蜀中峨眉山产的就是最好的,自唐代起便有不少外来僧侣爱捎带几根回去。


    那可是连佛都喜欢的宝贝!


    诸葛亮几人听后都暗暗记在心里。


    想必接下来在不同的时空中都会有人提前去薅峨眉山出产的白蜡。


    终军也跟着司马迁他们在灯会中闲游,只觉满城灯火着实壮观,必须得写篇文章好好地向刘彻描述一番!


    终军还邀司马迁他们一起写,这样才能多角度地向刘彻展示这场难得的盛会。


    司马迁等人欣然答应。


    虽然霍善准备了很多汤圆,但还是抵不过众人的购买热情,就连太守府准备来盛汤圆的竹筒都用完了,还有人自己从家里拿碗来盛。


    最后连汤都卖完了。


    这汤也确实值得买,毕竟那都是橘井水。


    霍善不懂什么谦虚,打心里觉得自己卖的汤圆就是最好的,收起钱来那叫一个兴高采烈。


    等到满街的花灯都亮了起来,他也跟夙小星她们分完了赚来的钱,兴冲冲扑进踏着月色过来参加灯会的霍去病怀里,表示今天的花销他承包了!


    霍去病就抱着霍善一路买了过去。


    趁着灯会挑着担子来摆摊的人不少,街上还真有不少新鲜事物,霍善也不管东西是贵是贱,相中了就买买买。


    像他这样满街撒钱的人还真不少。


    没办法,西陵城这么多年来就没有过这么热闹的夜晚,在那灿若白昼的灯火映照下,甭管啥货物瞧着都诱人得很。


    连在山里折来卖的梅花都有人高价抢购。


    弄得抱着侥幸的心理折花到城里卖的人一愣一愣的。


    她们山里的花这么受欢迎的吗?


    紧接而来就是一阵狂喜。


    她们有钱了,可以在灯会上好好玩了!


    不仅是这些卖花的赚到了钱,卖其他小玩意或者农家吃食的人也赚得盆满钵满,都高兴地在灯会上买了些便宜银饰或者餐具之类的。


    这些东西对那些达官贵人而言虽然不值一提,对他们而言却称得上是往家里添置“大件”了。


    一晚下来,不少人都满载而归。


    霍善也是有用的没用的都买了一堆,最后因为兴奋地玩了一整夜而困到被他爹抱着回家。


    到第二天,终军就把众人的文章汇总起来准备送往长安。他自己当然是先不回的,来都来了,怎么都得摸摸江夏郡的底再回去吧?


    霍善也不拦着终军,由着他在城中走走看看,跟底下的县令开会时同样没避着他。


    终军有幸旁听霍善主持的年后会议暨新春江夏郡建设计划动员大会,最后只有一个感觉……


    嘶,那个叫诸葛亮的,统筹规划能力着实惊人,感觉他这一开口,不仅今年一年四季的生产计划都搞定了,连接下来几年都不必发愁!


    嘶,那个叫苏轼的,怎么对江夏郡物产了若指掌,不仅知道瓷土和煤炭分布在哪里,连沙羡县那个渡头周围有金矿都知晓(事实上因为宋代这个渡头已经改名叫金口)!


    听说江夏郡新兴的白蜡制法也是他传授的,真是个了不起的奇人啊!


    嘶,那个和秦始皇同名的男人虽然话不多,但是全程散发着慑人的气势,弄得坐在他身边的霍小太守都平添了几分威严。


    遇到有县令诉苦说县中豪强富户不太配合,他眼神里的意思明显是“统统砍头”“五马分尸”“诛他全族”对吧?


    就算他没把话说出口,旁人莫名也能感受到他想表达什么——


    恐怖如斯!


    这江夏郡,着实是能人无数啊!


    终军感慨不已,把这些见闻统统记录下来,准备等回到长安以后钜细靡遗地讲给刘彻听。


    这是他作为“天使”应该做的!


    终军在西陵城待满一旬,才与司马迁等人依依惜别,动身踏上归程。


    与此同时,刘彻正好收到了驿站马不停蹄送到长安的书信。


    刘彻最近心情很不爽,因为汲黯那家伙无缘无故上书骂了他一顿,指责他近年来的许多做法贻害无穷。


    任谁突然被人指着鼻子骂,心里都不会太高兴,何况是刘彻这种唯我独尊惯了的人。


    以前当着汲黯的面,刘彻得捏着鼻子听。这会儿汲黯被他踢到地方去了,刘彻就没那么好脾气了,对着卫青骂道:“这汲黯真是蹬鼻子上脸!”


    卫青压根不吱声,由着刘彻骂去。


    只要刘彻不想大开杀戒,一般不用劝;而要是刘彻想大开杀戒,劝了也……一点用都没有。


    所以这种情况当个好听众就好。


    恰巧这时候有人来报说终军从江夏郡那边传了书信回来,刘彻才面露笑容,笑呵呵地让人把书信呈上来。


    他等终军的消息很久了,就想瞧江夏郡那边的乐子。


    作为霍善父子俩的长辈,他当然也不想看到自家孩子受委屈。


    要是真的需要他们这些当长辈的出手,他们肯定是不会袖手旁观的。只不过在那之前,他可以先尽情地笑话笑话他们!


    刘彻展开终军派人送回来的那叠厚信看了起来。


    看着看着,他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