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4. 秦时风韵(61)三更

作品:《没你就不行之新征途

    秦时风韵(61)


    请了三位上将军入宫,桐桐只将夏太后请来了,未曾请赵姬。


    现在去回想先王临终遗言,他是怎么说的?


    他说遇事难决,禀于夏太后决断。


    在军务上,嬴子楚在最后的决断权上,摒弃了赵姬。


    因此,桐桐并未曾请赵姬,只将夏太后请来了。


    王龁跟桐桐相熟,早在从赵国逃离之时,王龁便是亲历者。后来,又去请九鼎,王龁也在船上。


    蒙骜呢?因着蒙恬蒙毅,此人必可信。


    麃公倒是接触的少,桐桐对此人知道的也少,因为秦朝的史料本就不多,关于此人的记载少之又少,这对桐桐来说,真就是一个原先知道,之前见过的人。


    三人来,见了太王太后。


    刘夫人亲自捧了茶汤,三人诚惶诚恐“不敢。”


    桐桐捧了铠甲进来,笑道“昨日吕丞相进宫,祖母便记挂三位上将军。大王一听,便命我开了库房,寻了三幅铠甲。此铠甲乃是曾祖阅|兵时披挂过的,大王有令,赐予三位上将军!以慰老将之功!”


    三人忙起身,跪下行礼“臣等……愧领!”


    桐桐将铠甲奉予三人,三人感激涕零,起身郑重的将铠甲给亲随捧着,这才坐回去,看看太王太后想说什么。


    却不想太王太后高居上首,却如神龛,竟是一言不发。


    反观这位长公主,笑语嫣嫣,就听她说“祖母有心问询边陲军事,不知道当不当问?”


    蒙骜忙起身“岂敢?太王太后问询,臣等知无不言。”


    桐桐点了头,“敢问,军中可安?”


    “军中一切皆安,并无异动。”


    “善!”桐桐又问“诸国可有异动?”


    “有!”蒙骜回道“赵国有一臣,名毛遂,不知道太王太后可知道?”


    夏太后哪里知道谁事毛遂?她看了桐桐一眼,桐桐‘嗯’了一声,“毛遂曾自荐,此人在赵国市井之中很有些名声,有口舌之利,乃邦交之才。比之张仪、苏秦差之远已,但还算有几分可用之处。”


    麃公意外的看了这位长公主几眼,便接话道“正是此人。”


    蒙骜‘嗯’了一声,“此人往楚国游说,欲赵楚联盟,以伐秦。”


    夏太后吓了一跳,她的眼皮直跳。


    桐桐问说“楚国如何回?”


    “楚国诸臣皆言,秦国井然有序,并未因先王之丧,新王年幼而乱,一切井然有序。因此,此非伐秦良机,未曾答应赵国所请。”


    “善!”桐桐再次说“大秦虽新王年幼,然我大秦亦有宣太后一般女中豪杰。太王太后与太后必能庇护大王,直至大王及冠。军务有三位上将军,太王太后放心;民政事务有丞相,太王太后与太后尽皆放心……”


    王龁跟着起身应诺,但却听懂了这位长公主的未尽之语。


    她说军是军,政是政,你们谁也管不着谁。吕不韦的差事,你们掺和不了;同理,也别让吕不韦掺和你们的差事。军事,乃是太王太后管辖,此乃先王遗命;民政,乃太王太后与太后管辖,此亦乃先王遗命。


    三人隐隐的听到的都是这么一层意思。


    紧跟着,就又听这位长公主问“而今诸国必暗中观察大秦,伺机而动。此时,何以应对?是主动寻战机亮刃震慑诸国?还是控制言论以惑敌?三位倾向于哪种?”


    三人异口同声“前者!”


    蒙骜紧跟着补充“可发小规模之战,告知诸国,秦国一切如旧,东出之志未受影响。”


    “善!”桐桐说着,就看蜀生“请大王与御史。”


    “诺!”蜀生应了,转身办差去了。


    桐桐捧了茶“此乃昆仑之茶,三位尝尝。”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秦岭被称之为昆仑。后来,秦一统六国,秦岭因位于秦国都城以南,故而又被叫南山。


    直到司马迁所做《史记》,才有了秦岭这个名字。


    司马迁说秦岭,天下之大阻。


    岭南为江南气候,总有人因高利而采茶以售卖,因路难行,一两茶一两金。


    四个人因茶而谈天说地,说的兴致正好,嬴政急匆匆的过来了。他其实并不知道什么事,正上课呢!


    桐桐跟另外三人一同给嬴政见礼,嬴政笑着说了免礼,过来却扶了阿姊,才想问呢,阿姊便主动说了“……三位上将军皆认为该主动出兵!三位老于战事,先王委以重任。既然三位意见一致,便请了大王来,您看是否要御史拟旨,今日事今日毕!祖母他老人家在呢,父王遗命,事有不决,禀于祖母决断。趁着人齐全,下诏出兵,如何?”


    嬴政“……”他愕然阿姊手段,自来凌厉。昨夜太后不交印玺,今日她便罢了太后辖军事之权。


    这正如沸鼎下取火,一击命中。


    桐桐笑了正是釜底抽薪。


    不是抱着不撒手吗?那你别撒手。嬴子楚确实留有那样的话,那就用这个话。这话本意是若是有了争执,或是意见相左,以夏太后的意见为准。


    但而今,我不想这么解释了。那它的意思就是太王太后才有军事决断权。


    只要握住了军权,你吕不韦能翻了天?


    一旦做成,那局面就是我能过问民政,你们不能过问军事。


    嬴政嘴角一挑,一下子就笑了“大善!”说着,看向太王太后“祖母,请御史拟旨。”


    夏太后笑了,指了指才来的御史“听见了?拟旨拟旨!”


    御史提笔发兵?往哪里发兵?


    嬴政看三位上将军“跟寡人来!”说着又回头“阿姊,你也来!请祖母稍后。”


    夏太后笑眯眯的“去吧!去吧。”


    三位上将军再次踏入了章华宫的大殿,大殿里山河舆图挂在原处,并未有丝毫改变。


    嬴政站在舆图前,点了几个地方“上党诸城,如何?若得此数城,便设一太原郡。”


    桐桐未言语,看着嬴政跟三位上将军在舆图前讨论。


    良久,事议定,然后拟旨用印,三位上将军持此诏书,不日便可出兵。


    嬴政站在高处目送三位上将军,那三人并行,不时的回头望。


    蒙骜一边走,一边落泪“我大秦——不落!”


    是!我大秦,必不落!


    可嬴政此时,心中亦是五味杂陈,他回头说“阿姊,三位将军皆为老者。”


    桐桐“……”


    嬴政转过脸来“阿姊,我需要出宫!咸阳城中必有士子无数,他们冲着大秦来,处处观察着秦国,看看幼王是否值得辅佐。而秦国也需要这些人才。”


    桐桐笑了,还真被他说对了,咸阳城中很热闹李斯、韩非子、尉缭等等等等。历史上,这些人原本都该去拜会吕不韦了。


    秦国丞相之权,极大!并不是人人都有机会见到大王的。有才之人,而今在审视!


    若是觉得吕不韦有权臣之相,必然拜吕不韦门下,从而出仕;若是觉得吕不韦不堪,四爷那边就是一门路,请四爷引荐者,不知凡几。


    但皆为庸才,四爷未搭理。


    如韩非子、李斯这般,跟四爷相熟,但四爷未举荐,那便是人家未曾相求而已。


    但是据说,穆歌已然去了吕不韦府邸,修书去了。他做了选择!


    嬴政看到了此时的臣子亦多是围着吕不韦转,他需得嫡系。加之,有些臣子确实年迈,若不提携新人,朝中可能出现人才断层。


    他要方便出宫,亲自选人。


    桐桐应了一声“我即刻出宫,去驷车庶长府中拜会。”


    找赢傒?


    “无此事,亦得去拜会。”


    嬴政看着阿姊笑“有劳阿姊。”


    “他日出宫,记得兜鱼于我带回来。”


    “诺!”


    赢傒看着这位长公主“公主……说甚?”


    “大军不日出征!当日父王薨逝,所留遗言您还记得吗?”


    当然!


    “不决之事,夏太后决断,此乃先王之命。”桐桐看着赢傒,“大伯,此诏已下!王后与丞相若是问起来,您可得作证呐。”


    赢傒张口结舌“你……你……”他压低声音“你混账!未曾见过如你这般混账女君?”


    桐桐转过身来说他“大伯品行忒直!之前被赢俞与芈宸所利用,而今,难不成也以为吕不韦是公正之臣。”


    “他能举荐我来戍卫咸阳,可见其未曾有二心。”


    “我的大伯啊!”桐桐就笑“您可知,昨儿他亲见太后,太后驳斥了他,要用他府上的樊於期替换您。”


    为何?


    “吕不韦了解太后,太后对大伯之前所行,有所误会,当日您该看出来了。吕不韦便是利用太后这一点,明面上公正不阿,可转眼便进宫禀报于太后。若不是太后强硬,何以用一家宰为副将?难不成大王不信大伯,偏信吕不韦么?樊於期忠于吕不韦还是秦国,大伯见了,一试便知。”


    赢傒“…………此话可当真?”


    “难道曾祖留丑儿于身边,不知丑儿品行?难道祖父病榻之前,能留丑儿,是丑儿善于搬弄是非么?”


    赢傒一掌拍于案几之上“吕不韦……佞臣!”


    “大王说,需得六国知秦国不乱,母子相和、君臣相得,因而,容他、忍他,用他。他若肯改,优容于他。此次,夺其干涉军务之权,亦是不得不行之事。还望大伯以大王为重,以赢氏为重。宗室莫于臣下私交过密!”


    “知道了!”赢傒道“大王行走于咸阳城,安危自有人暗中扈从。”


    桐桐低声道“樊於期此人,大伯若是觉得碍事,您便私信于文渊侯,他能料理。”


    “为何不是你料理?”


    桐桐“……”她尬笑“我既答应樊於期为副将,怎好反悔?”


    哦!你不能做,便叫文渊侯出面做?赢傒冷哼一声,说她“做个君子吧?!赢氏何曾有小人如你者?”


    桐桐“……”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