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老朱:熞儿,你在说笑吗?咱真没听错?

作品:《我才七岁,老朱你让我监国?

    阳山。


    老朱设宴。


    这里本来就是猎场,有许多动物。


    此时拿来款待朱允熞的,也是各种山珍海味,奇珍异兽。


    老朱素来俭朴。


    这些东西,平日里可是很少吃的。


    不过,最近这几个月,朱允熞治国理政,已经吃得够多了。


    倒是反应十分平淡。


    勤俭节约这种事情,在朱允熞看来,是臣民的美德。


    对君主而言,却并无什么必要。


    “你今日说不修长城,却修了不少水泥路,还建起了魔都新城。”


    老朱喝了几杯酒,有些好奇的问道:“接下来,你还准备修建什么呢?”


    有时候,老朱真的十分感慨。


    对于自己这个孙儿的治国手段,他都有些看不懂了。


    比如《百姓日报》这种东西,老朱就想不出来。


    当然,他也没有足够先进的油印机,可以大规模快速印刷报纸。


    “大明的未来,在海外。”


    朱允熞斩钉截铁的说道:“朝廷造船的经费,孙儿已将其提升了十倍。”


    “江南的造船厂,已经建成,开始建筑更大的海船。”


    “郑和的海军,也已初具规模,远征海外的时间,不会太远。”


    “魔都是临海的明珠,将来的经济中心,自是十分重要。”


    朱允熞说到这里,又补充了一句:“皇爷爷,别忘了,海外有甘薯这种东西,还有更多宝贝。”


    他是穿越者,很容易理解海外为什么重要。


    但老朱不一样。


    无论他多么能干,终究都会受到时代的眼光制约。


    大航海的意义,他理解不了。


    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远不如甘薯这种实实在在的东西,更有说服力。


    老朱大笑,道:“是啊,咱一直以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


    “但想不到啊,海外竟然有甘薯这种奇物。”


    “你想让大明军队远征海外,咱也同意了。不过,伱记着量力而行。”


    老朱对于扩张领土,不仅没有什么太大的欲望,反而始终抱着戒心。


    没办法。


    他是农民出身。


    深知帝王如果一意醉心领土扩张,会给底层百姓带来多大的灾难。


    最主要是,因为运输和生产的限制,这种扩张往往无法转为实际上的经济利益。


    对帝王而言,是留名,是炫耀。


    对百姓而言,是折磨,是苦难。


    古代华夏的版图就这么大,并不是他们不想扩张疆域。


    任何一个帝国,都有着扩张的内在需求。


    版图的形成,是因为当时的信息传送方式,生产力水平,交通运输条件,只能支撑这么大的地方。


    就好比从苏州运粮去北平,仍然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


    但如果是从喜玛拉雅的山区,运输粮食去北平,那给运送的人路上吃都不够!


    殖民时代的到来,日不落帝国的建立,是依靠海洋的运输之利。


    船运的消耗,远比陆远小得多。


    如此才能从遥远的数万里之外,运输物资去宗主国。


    才能支撑起殖民。


    否则的话,强于大元帝国,远征欧洲,也是分成了几大汗国,各自为政,才能进行下去的。


    没有现代科技的加成,陆运的成本太高了。


    “嗯,我还准备建设很多条路。”


    朱允熞笑着,令人取来一幅巨大的地图,摊了开来。


    只见上面标着很多条道路。


    “治理黄河,长江,兴修水利,广建道路。”


    “皇爷爷,上面这些红色的线,就是孙儿准备修建的国道。”


    老朱一眼望去,只见上面密密麻麻的路网,神情顿时错愕。


    “熞儿,你能励精图治,这是好事。”


    “但你可知,自元末大乱,群雄四起,及至咱一统天下,不过数十年时光。”


    “如今天下初定,人口却是大减,远未到繁荣昌盛之时。”


    “当务之急,在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修建这么多的道路,虽是好事,可凡事就坏在急功近利上面。”


    “杨广修大运河,难道不是好事吗?”


    “可隋朝灭亡,有一半的原因,就是因为大运河。”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人为大运河欢喜,可隋朝却因此而灭。”


    “便是前朝,为何灭亡?”


    “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大修黄河堤坝,治理水患!”


    “这难道不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吗?”


    “但实际上呢?”


    “治理黄河水患,大量征发民夫,惹来民众的极度不满。”


    “石人一只眼,挑起黄河天下反!”


    “若不是大量征发民夫修建黄河,治理水患,大元说不定现在还好好的呢。”


    “哪有咱朱家的天下?”


    “这里面的教训,难道还不够多吗?”


    “你要修道路,大修水利,这是好事。可凡事急不得,要慢慢来。”


    “你年龄还很小,有的是时间。”


    “爱惜民力,轻徭薄赋,统治才能长久。”


    “切不可图一时之利,好大喜功,徒惹民怨,令天下不安。”


    他一口气说了很多。


    因为在老朱看来,这真的不是小事。


    古来多少雄主,都毁在这上面。


    因为雄主往往有着更大的野心,想要做一番事业,成就属于自己的辉煌。


    为此就会不断的征发老百姓,滥用民力。


    雄主的事业是成功了。


    可百姓呢?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大量的征发百姓做徭役,一旦百姓忍受不了,就会起兵造反。


    江山就不稳了。


    秦朝亡于此,隋朝亡于此,元朝亦亡于此!


    如何能不引以为戒呢?


    在老朱看来,朱允熞无疑有着无比杰出的才能。


    但如果摊上“好大喜功”四个字,那他的杰出才能,就会变成对国家的巨大危害。


    “皇爷爷说得太对了。”朱允熞由衷赞同,道:“亡国之君,其中不乏雄才大略之人。”


    “正因为有理想,有抱负,想要丰功伟绩,想名传千古,才导致国家灭亡。”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朱元璋看着他笑道:“你既然知道,那还规划这么多的道路和工程建设?”


    朱允熞微微一笑,道:“皇爷爷,这些建设,不用征发民众啊!”


    “不征发民众?”老朱愣住:“那你准备如何建设?”


    朱允熞拱手,道:“皇爷爷是千秋圣主,孙儿这次前来,正是想请皇爷爷下旨,永久废除天下百姓的徭役!”


    “什么?”老朱脸色大变,又反问了一句:“你说什么?”


    古代的税收,其实都是比较轻的。


    大明更是如此。


    真正让老百姓感觉不堪重负,并不是田地交多少税,而是徭役!


    这才百姓最大的负担。


    徭役是国家征发民众,进行的无偿劳动。


    如力役,杂役,军役等。


    大明主要是三大徭役,包括里甲正役,均徭,杂役。


    对古代社会而言,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


    徭役对国家的重要性,还远在赋税之上。


    废除徭役的影响,远比废除其他所有赋税的影响大得多!


    故而,每到灾年,朝廷会下旨免除受灾之地的赋税,却从来没有过免除某地徭役之类的事情。


    兴修水利,修建道路,城池,给军队运送粮食……凡此种种,都需要征发民众,需要有人服徭役。


    连衙差都有不少是免费的服役人员。


    没有人服徭役,很多政府机构都没有办法运转。


    如果按人力价值计算,那么,徭役的价值,恐怕要高于全国所有赋税的十倍价值还不止。


    “孙儿想请皇爷爷下旨,永久废除天下所有百姓的徭役。”


    面对老朱的反问,朱允熞郑重其事,郎声而言:“从此之后,凡我大明百姓,除了仍必须在外敌入侵之时,义务服兵役之外,再无须服任何徭役。”


    石破天惊!


    老朱只觉得此言仿若一道惊雷炸响。


    他的身体,有如被施了定身法一般,呆呆看着朱允熞,已然石化。


    身为治国者,他难道不知道徭役对国家有多重要?


    废除徭役?


    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熞儿,你在说笑吧?咱真的没有听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