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治理天下的根本!举荐燕王!

作品:《我才七岁,老朱你让我监国?

    文华殿。


    朱允熞在思索着下一步该做什么。


    他十分清楚,设置百姓监督司,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


    反贪反腐,自古就是老大难。


    但无论什么时候,腐败都是慢慢积累,一点点开始的。


    等待一个人大病之后,再去治疗,纵然能起死回生,也算不得什么神医。


    真正的神医,是在一个人还没有病的时候,始终让他保持健康的身体。


    有小病也不至于发展成大病。


    看起来没有救任何人,实际上救的却是千千万万的人。


    所谓善战者无赫赫战功,正是如此。


    百姓监督司的意义,也在如此。


    治病救人,惩前瑟后。


    百姓监督司至少能让表面上的风气大转。


    贪污腐败,只能在暗中进行,不敢在阳光下公开。


    在老百姓的感受中,能切切实实的感受到风气的转变。


    仅在金陵一地,当然还远远不够。


    百姓监督司仍不断的向地方派出人马。


    不过,为了保证人员的纯洁性,扩张的速度并不算太快。


    朱允熞再三交待杨士奇,这种事情,宁愿慢一点,也要严格挑人,严格培训。


    万事开头难。


    百姓监督司是从零开始选人。


    严格控制,保持队伍的纯洁,十分重要。


    随着百姓监督司的深入,商税征收的数额,竟然又上涨了不少。


    但许多普通商户,却反而感觉经商环境比以前更好。


    敲诈勒索的衙役消失了,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以前那种大大咧咧,随手收钱,随便敲诈的衙役官差,一个个都夹起尾巴做人。


    谁都知道,有百姓监督司看着呢。


    一旦被捅到那里,就会吃不了,兜着走。


    对官老爷们来说,可能是被斥责为御下不严,被在官员考功薄上面记上一笔,影响他的官途前程。


    但官老爷受影响,回来还不得重重责罚衙役吗?


    吃板子,丢差事,都算是轻的了!


    谁还敢呢?


    正所谓“阎王好过,小鬼难缠”。


    站在国家宏观的层面,当然是那些大贪巨贪,位高权重的人影响更大。


    但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角度,他们打交道的人,却是最低一级的官差衙役。


    破家的县令,灭门的知府。


    一名官差衙役随便刁难一下,就能让许多百姓有口难言,受尽苦头。


    他们没有品级,也不是官员。


    在官员眼中,他们只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工具。


    可在平民百姓眼中,却是惹不起的存在。


    百姓监督司设立之后,这一局面,终于得到了彻底的扭转。


    自然让百姓们交口称赞。


    “太孙殿下这一招高啊,自古以来,最难治理的,便是胥吏。”


    姚广孝叹道:“皆言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但依贫僧看来,实际上,与帝王共治天下者,非是士大夫,而是胥吏。”


    “要治理他们,最为困难。”


    “别说治一国,便是治一县的胥吏,也极为不易。”


    “如今太孙殿下设置百姓监督司,对于高官重臣,仍难以监督,但对于基层胥吏,却有奇效,妙,妙,妙!”


    高官重臣的贪污腐败,往往十分隐蔽。


    仅仅靠百姓监督司,能查出来一些,但不可能全部查出来。


    或者说,一开始没有防备,能查出来不少。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越来越隐秘,要查出来,就困难了。


    这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当然,也不是说百姓监督司就对高官重臣毫无办法。


    至少,他们不能再如之前的欧阳伦那般嚣张行事。


    只能说,他们隐蔽起来之后,就难以查到实证。


    但胥吏不一样。


    胥吏要与老百姓打交道。


    他们有做哪些事,没有做哪些事,老百姓都门清着呢。


    随手一个举报,谁还敢胡作非为?


    而且,还有不少本性善良的胥吏,之前在裹胁之中,也不能不收受贿赂,与同僚同流合污。


    否则,就会遭到排挤,难以立足。


    而现在有了百姓监督司,他们才能名正言顺的拒绝。


    事实上,这种胥吏并不在少数。


    但劣币淘汰良币的情况下,他们也只能和光同尘。


    正如后世很多人讨厌喝酒,但身在官场职场,又不得不喝酒一样。


    只有明确且严厉的禁酒令,才能刹住这样的歪风。


    这就是高层治理的重要性。


    仅靠基层自身,不管品性多好,他都无可奈何!


    因为他改变不了环境,除了顺从之外,别无选择。


    唯有高层,掌控整个社会发展方向的人,才有能力做出根本性的改变。


    这正是他所做的事情。


    朱允熞淡淡笑了笑。


    他刚穿越到大明的时候,也认为这个时代的大明,一定还没有啥腐败之风。


    毕竟老朱杀了那么多贪官。


    剥皮的官员,都还在县衙门前供着呢。


    但后来亲眼所见所闻,却是推翻了他原来天真的想法。


    事实上,这个时代的官员,胥吏,对待百姓,比后世要狂妄多了。


    如卜家以为有蓝玉撑腰,就十分嚣张。


    衙役也敢公然收受茶棚老板的贿赂。


    欧阳伦的家仆,更是胆大包天,连朝廷的税吏都敢殴打。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慢慢也就想通了。


    归根结底,是这个时代的人,还有着深入骨髓的特权思想。


    老子都当官了,老子都是朝廷勋贵了,老子是皇亲国戚,骑在你头上拉屎又怎么了呢?


    你还不服吗?


    而一般的普通老百姓,也就忍气吞声了。


    二来嘛,虽然有上告的规定,但以民告官,哪怕是告一名没有品级的衙役,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告状的成本非常高昂。


    高到普通百姓难以承受。


    如果是越级起诉,那更是不管有理没理,先打一顿板子再说。


    故而,除非被逼得走投无路,否则,他们根本不会去告。


    说白了,制度的设置,就是只有重大冤屈,才允许你去状告官员。


    一般的委屈,伱老百姓就应该忍着,这才是顺民。


    百姓监督司的存在,则有点像后世的举报热线,随时都可以去告,没有任何成本。


    而且,百姓监督司还是分开独立的机构,不受地方官府的制约。


    通过严格的内部控制,杜绝他们与地方官府勾结的可能。


    这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可以让官员和胥吏都夹起尾巴做人。


    事实上,也让他们当中的好人,有了不被裹胁的底气。


    让社会风气好转。


    如若不然,在那种环境之下,任何官员和胥吏都改变不了什么。


    更进一步的治理,则需要时间的积累。


    “你也无须奉承孤。”


    朱允熞笑道:“说起来,设置税务司之事,已迫在眉捷。不过,税务司非同小可,孤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主管人选。”


    “老和尚,你可有什么人推荐吗?”


    财政和税务必须分开。


    像现在都由户部一手抓的情况,急须改变。


    而且,在朱允熞的设想中,税务司将是一个极其强势厉害的机构。


    就如同后世的鹰酱帝国的税务局一般,无孔不入。


    还有一条,那便皇亲国戚,勋贵功臣都要与平民百姓一样的交税。


    现在仅仅只限于商税,将来也是会扩张到田税以及其他所有的税种。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以反土地兼并为要务。


    但另一方面,却又给予官员和贵族不交税的特权。


    这就是南辕北辙了。


    交税的怎么和不交税的竞争呢?


    竞争不过,可不就得被兼并吗?


    那还怎么反土地兼并?


    故而,历朝历代,这个问题近乎无解。


    真的没有聪明人看透这一切吗?


    当然不是!


    只不过,掌权的是贵族和官员啊!


    天下哪有自己向自己开刀的道理呢?


    所以,反土地兼并的口号喊得很响。


    但对于根本问题,却视而不见。


    皇帝哪怕心知肚明,因为要依靠官员和贵族治理天下,也只能听之任之。


    但朱允熞却决心解决这个问题。


    税务司的成立,将直指这一点。


    当然,他不会太过于冒进。


    毕竟,老朱还活着,还需要他老人家的支持。


    田税和其他税,不能着急。


    但仅仅是现在的商税,税务司监管,也刻不容缓。


    不然的话,朱允熞相信,如今因欧阳伦和赵勉之死,而一时害怕,惊恐交税的皇亲国戚,武将勋贵,很快又会找到新的逃税之法。


    作为一个穿越者,他深信这一点。


    治标之法,终究不能治本。


    但这样一来,税务司的主管人选,就极为关键。


    这个人,不仅要有足够的才能,还要铁面无私,要不惧任何皇亲国戚,武将勋贵的压力。


    之前自杀的户部尚书赵勉就是前车之鉴。


    他之所以敢贪污受贿,一方面与自身的品质有关,另一方面与他那个贪得无厌的老婆有关。


    更重要的是,他身在局中,拒绝不了皇亲国戚和勋贵功臣的施压。


    如欧阳伦这样的让他开一文钱的缴税文书,他不得不开,不敢不开。


    给这些人开了,便会着给自己也捞。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破窗效应”。


    反正不管怎么做,都是违法了。


    为何不给自己捞呢?


    于是乎,赵勉就这样一步步越陷越深。


    税务司总管要承担极大的压力,非一般之人能够胜任。


    在朱允熞看来,有些人没有能在青史留名,或许只是时运不济。


    但能力才华,都无问题。


    不过,他自问也没有神明之眼,能一眼将人完全看穿。


    所以询问姚广孝。


    听到朱允熞的问话,姚广孝沉思了许久,方道:“税务司主管之职,非是小可,寻常人胜任不了。”


    “举贤不避亲,贫僧倒是有一个人选,向太孙殿下推举。”


    “只是还望太孙殿下,不要以为,贫僧有任何私心。”


    朱允熞哈哈大笑,道:“老和尚,你尽管说,孤又岂会怪你。”


    “好!”


    姚广孝道:“还有一条,要起用此人,非得陛下同意不可,太孙殿下能不能做到,还需深谋。”


    朱允熞笑问道:“莫不是犯了什么重罪,被谪贬之人?”


    有这样的人物,也不足为奇。


    被贬之后,一生郁郁不得志。


    空有才华而无施展之地。


    朱允熞也相信,历史上这种被埋没的人才很多。


    “那倒不是。”


    不料,姚广孝倒是摇了摇头,道:“只是此人的身份非同小可。”


    接着,他正色道:“税务司主管人选,贫僧向太孙殿下举荐燕王朱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