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贾政考史辉

作品:《红楼综视:贾母二叔公,多子多福

    贾政顿了顿后,给史辉消化的时间。


    然后才接着往下说:“然后是乡试,又称为大比、秋闱。乡试三场,分别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全国录取总额为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


    “到了这个级别,已经是真正的国之精英了!”


    闻言,史辉点头认可。


    毕竟举国上下,才录取一千多人。


    相当于十万人取一!


    如此悬殊的比例!


    想想就残酷和激烈!


    因此怎么说都不为过。


    其实秀才那个级别就已经是非常牛的存在了!


    这可不是现代多如牛毛的大学生能比的。


    从数量、特权待遇等等方面考量,想来什么博士都没资格碰瓷。


    “再然后就是会试、殿试。”


    “会试三场的内容与乡试一样,我们大乾每科会试录取进士约二三百人。会试正榜以外一般还有副榜。录入副榜的举人虽不算进士,但可以授予学校教官或其他较低级官职,或吸收入国子监为监生,获得国家一定的俸禄。”


    “殿试则是科举的最后一级考试,殿试内容试时务策一道,试题由内阁大臣预拟数种,临时呈皇帝圈定。殿试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状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为一甲,算是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进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算是同进士出身。新进士和殿试官员在礼部享受御赐“恩荣宴”。宴后陆续进入封官任用阶段。一甲的三名进士一般授予翰林院编修等清要之职,其余进士往往还要进行一次馆选或朝考,然后结合殿试名次,分别授予官职,优者亦进入翰林院。”


    说到这里,贾政眼中满是羡慕和遗憾。


    只因他本来也会科举的。


    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遂额外赐了贾政一个主事之衔,升了工部员外郎。


    这对他而言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靠自己本事靠上科举。


    和恩赐的官职,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起码那些文官们内心里就很瞧不上贾政!


    认为他靠的是祖宗而不是自己。


    “在神京之人,可以在本地考即可。”


    “像童试,在我大乾随时可以考,而院试的考核,则是在下个月。”


    “不过想要参与考试,需要先入学。”


    “二叔祖您现在定居神京,可以直接入学国子监,然后在国子监考试即可。”


    “我回头就令人安排您入学一事。”


    贾政说。


    朝中有人就是好!


    国子监可是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前边说了。


    一般来说,普通人需要闯过三关。


    成为童生、秀才,再参加会试,成为举人才有资格吸收入国子监为监生!


    而要知道。


    监生可以直接做官!


    另一种办法。


    则是像贾政所说的那样。


    只能够拼背景了。


    各朝各代要求不尽相同,唐朝规定太学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取事官五品的期亲,或三品的曾孙,以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


    宋朝太学生须文武官八品以下的子弟及庶民之俊异者中选取。


    大乾嘛,史辉不知道要求是什么。


    贾政没说。


    但肯定没官身背景的是别想了!


    在贾政这个国公府话事人的口中,则是一句话的事情。


    有背景就是爽啊!


    史辉心安理得的享受,满意点头:“好,政儿不错,那此事就交给你了。”


    “尽快安排好国子监入学一事,不能够耽误我科举。”


    “是,二叔祖,政儿晓得。”


    贾政连忙答应。


    随后两个人又聊了些科举的其他细节。


    这些事情一般人都是不知晓的。


    所以普通考生们想要科举都是千难万难。


    第一关考个童试童生,都让许多人考到死都做不到。


    因此有背景有关系很重要。


    有个好老师也很重要。


    虽然史辉如今完美掌握四书五经,一些细节仍需人提点注意。


    聊完以后。


    贾政一双眼睛看着史辉。


    史辉大致猜到对方应该是思量,自己的才学到底如何。


    毕竟如果他的学问不过关。


    那么说那么多都是白扯。


    “政儿,你想要考教我学问是吧。有什么尽管考验就是。这方面,达者为师,无需顾虑。”


    史辉大气的道。


    贾政听后点头,旋即没有和史辉在客厅里对答。


    而是先请史辉移步去自己书房。


    毕竟这种学问,岂能够入这些妇孺丫鬟们之耳?


    史辉无所谓的和他一起来到他的书房。


    摒弃了所有下人。


    书房内只有二人,相视而坐。


    沉吟了下。


    贾政决定先来个简单的。


    于是起的身来。


    来到书桌处。


    研磨。


    提笔,写题!


    不用话说。


    用文章写,是最佳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