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9章 有人坐不住了

作品:《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慕尼黑发布会引发的震荡,远超任何人的预期。


    菊厂不仅拿出了成熟的移动终端,更展示了覆盖基站、核心网到终端、应用、运维的“端到端全场景解决方案”。


    这彻底颠覆了全球通信产业的认知——


    知道你领先,但不知道你竟然这么领先。


    短短数日,全球主流媒体疯狂报道。


    视频网站上的发布会回放视频播放量轻松突破千万。


    各种语言的翻译版本层出不穷……


    应该说,在最开始的一个阶段,各方面都还偏向于正面。


    大部分声音充满了惊叹与期许,认为这是通信与传媒技术新时代的起点。


    而《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北美主流媒体,则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同一个词:斯普特尼克时刻。


    他们哀叹,太平洋两岸的力量对比,在这个冬天出现了标志性的逆转。


    国内官方媒体更是连续多日进行专题报道。


    深入分析里约热内卢协议中的专利构成,清晰列出华夏企业的核心贡献占比。


    同时,官方公布了雄心勃勃的5g建设时间表——


    2015年上半年,在五座试点城市率先启动基站部署。


    2015年底前,完成五城城区全覆盖。


    2016年,试点城市扩展至25个。


    到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主要人口聚居区的基站升级……


    相比于个人通信,更令人瞩目的还是同时提出的“未来工业2025”项目。


    依托新一代通信网络高速率、低延迟的特性,计划十年内建成一批高度智能化、自动化试点工厂。


    并逐步推广至医疗、教育、运输等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


    显然,如此宏大且完善的计划不可能是临时起意,必定是早有谋划。


    甚至菊厂的发布会,都很可能是计划中的一环。


    多个国家迅速跟进,纷纷制定,或者表态开始制定符合自身国情的未来工业发展规划……


    一时间,全球仿佛都沉浸在对智能化未来的热切憧憬中。


    仿佛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已经指日可待……


    ……


    这样的事态发展,让常浩南都产不免生了一丝疑虑——


    难道对方真的毫无准备,被彻底打懵了?


    然而,好景不长。


    正如他所隐隐预感的那样。


    发布会过去大约一个月后,国际舆论的风向开始悄然转变。


    率先吹响进攻号角的,是颇具影响力的《经济学人》。


    作为半月刊,它一改两周之前对新一代通讯网络建设的积极、乃至吹捧态度,刊发了一篇重磅长文。


    文章“深入分析”了里约热内卢协议中的专利分布,其核心论调直指菊厂,认为协议内容中存在严重的垄断行为!


    并危言耸听地声称,这种垄断“将破坏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发展和产业公平”。


    此文一出,如同投石入水,涟漪迅速扩散。


    众多欧美媒体仿佛接到了无声的指令,纷纷调转枪口。


    对菊厂的赞誉迅速被一片质疑、攻讦之声取代。


    有的暗示菊厂技术“可能含有安全隐患”。


    还有的“担忧”华夏主导5g标准会“损害国际互联网的开放性”。


    一时间,舆论场上阴云密布。


    此时,事态还停留在唇枪舌剑的层面。


    但已有敏锐的观察者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


    这股浪潮的组织性太强,转向也太过突兀。


    很快,《科技时报》头版刊发评论员文章。


    标题赫然醒目:《全面汇聚各领域力量,筑牢知识产权的安全屏障》。


    文章并未直接点名近期事件,但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当前形势暗流涌动的洞察。


    并重点强调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对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


    这无疑是对事件性质的不点名定性。


    果然,仅仅隔了两天。


    一个由五家科技巨头组成的“豪华阵容”联合发表声明。


    英特尔、三星、诺基亚、爱立信、高通。


    这五家横跨芯片、通信设备、移动终端的巨头,步调一致,宣布已共同向相关司法机构提起诉讼。


    指控菊厂和华兴科技涉嫌商业垄断,并要求重新划分5g协议框架内的专利池分布!


    这份声明,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全球科技界和资本市场引爆。


    产业巨头们正式撕破脸皮,亲自下场开打!


    其威力自然远超之前的口水大战。


    然而,更令人震惊的还在后面。


    几乎在五巨头声明发出的同时,美商务机构负责人也发布了一份措辞“严谨”的官方公告。


    声称,“尽管最终结论仍有赖于进一步调查,但初步认可五家企业提交的指控依据”。


    这种表态,其倾向性已昭然若揭。


    事态的急转直下,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预料。


    三天后,更详细、更具杀伤力的消息传出。


    相关方明确提出了所谓的“和解条件”。


    其核心要求堪称苛刻:


    菊厂和华兴科技,必须在当年度12月31日之前对总计1375项被指“涉嫌垄断”的核心专利进行处理。


    要么主动撤回,要么宣布其无效化!


    否则,将对这两家企业及其相关供应商启动“前所未有的”、“毁灭性的”禁令!


    消息一出,全球哗然。


    即便是之前已嗅到危险气息的人,也被如此赤裸裸、毫不掩饰的蛮横行径所震惊。


    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竞争,而是外部力量对市场规则的公然践踏。


    与此同时,一种微妙的气氛也在国际间弥漫。


    欧盟异常地保持了沉默,并未以整体身份做出任何表态。


    只少数几个国家提出了“对单边行动可能阻碍经济全球化的担忧”。


    这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而受到震动最大的,无疑是华夏国内。


    在长期的开放发展宣传下,全球经济一体化、产业链分工合作的理念深入人心。


    而此番公然“掀桌子”的行为,无异于在高速行驶的全球化列车上,狠狠踩下倒车挡!


    以至于刚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很多媒体和学者都认为,这不过是对手极限施压的谈判策略——


    毕竟谁都知道,在全球经济和产业深度捆绑的今天,在经贸领域随便下手绝非一步妙棋。


    最好的结果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甚至很可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因此,舆论的普遍态度是暂时不必理会,静观其变即可。


    实际上,二者也确实只发布了一份驳斥声明,并未再作出任何其他举动。


    但仅仅一周之后,对方却发布了一份更加详尽的草拟方案。


    白纸黑字,条理清晰。


    绝非简单的表面功夫。


    这份草拟稿的核心条款,更是直指核心:


    “将禁止任何集体或个人向两家目标企业及其关联公司提供ic代工服务,以及除豁免列表以外的先进制程芯片成品!”


    涉及范围之广、目标之明确,堪称前所未有!


    ……


    对手毫不掩饰的威胁,在国内舆论场激起了巨大的风波,也引发了不可避免的分化。


    网络平台上,各种声音激烈碰撞。


    一篇洋洋洒洒的长文突然被顶上了热门。


    其核心论点赤裸而刺眼:


    “明确地说,现在就是投降的最好时机!”


    “现在收手,还能保留一个体面!”


    “……”


    作者自称“科技人文观察者”,将制裁归咎于两家企业“激进且不合时宜的行为”。


    评论区竟有数万点赞:


    “人家给过机会了”


    “别连累其他人”。


    “……”


    令人齿冷的是,这种论调在当下这个紧张时刻。


    竟然也笼络起了一批或是焦虑、或是别有用心的支持者。


    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