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合纵连横,五国伐秦!
作品:《国运历史:开局扮演嬴政统一六国》 第十四章合纵连横,五国伐秦!
公元前324年。
嬴驷邀请魏国、韩国两国只君主入秦朝见,让他们推尊自己为王!
而相应的。
秦国也承认魏、韩两国的君主王号。
而且。
以此时秦国之强大。
在称王的仪式上。
韩魏两国的君王。
当场为为秦惠文王驾御作为称王标识的坐车。
与魏惠王在逢泽之会称王时“乘夏车,称夏王”时的举动如出一辙。
一时风光无两!
的确。
以此时秦国的国力。
已然无需在去看魏国韩国这两个诸侯国的脸色。
自马陵之战后。
昔日强大的魏国。
于战场之上。
没有一次战役是打赢过秦国的。
反而是秦国时不时的就跑过来欺负一下魏国。
打赢了就逼着魏国割地!
不割地就继续打。
真可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谁能想到当初被魏国侵吞了整个河西之地。
入覆巢之卵般风雨飘摇的秦国。
如今已经成长为这么一个恐怕的庞然大物。
而当秦惠文王称王仪式结束时。
在场的无数秦人。
不论是大臣,亦或是将士。
都异口同声。
齐齐山呼道。
“我王万年!!”
“秦国万年!!”
“恭贺我王,大秦万年!!!”
秦君嬴驷。
龙门称王!
这是秦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王!
史称,秦惠文王!
秦国先君,数百年间,筚路蓝缕,变法图强!
而这一日。
天下鄙夷的弱秦,蛮秦。
其君冠冕,其国沸扬!
这一刻。
山东诸国怕了,他们知道,秦君称王,是在向天下昭告!
秦不守关,秦国要东出了!
而此刻。
看到这一幕的网友们。
也忍不住热血激荡。
捏紧了拳头跟着一起呐喊道。
“秦王万年!!!”
“大秦万年!!!”
他们等这一刻实在是等了太久了。
从一开始。
苏晨选择秦国的那十余年时间。
虽然于副本外的网友来说。
不过才几日而已。
但众人那提心吊胆的心情是做不了假的。
那时的秦国,太弱小了。
莫说是身旁的恶邻魏国了。
哪怕是在当时同样排名末尾的韩燕两国。
似乎都能轻而易举的将秦国碾碎。
然而谁能想到?
这不过几十余年的时间。
秦国竟然就已经成长为如今这般强大的模样。
扬眉吐气,国力盛强!
秦人,再也不用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身为与苏晨站在同一边的龙国。
与有荣焉!
而与此同时。
在苏晨这边,待秦惠文王的称王仪式结束后。
这个时期。
秦国将要面临的第一个boss。
也曾是嬴驷手下的得力战将。
公孙衍。
终于是浮出了水面。
公元前323年。
因为攻齐失败的原因。
秦惠文王派遣张仪出使啮桑,准备和齐国、楚国这两个大国的相国,在此地进行会盟和谈。
而等到张仪归秦的时候,因为攻齐失利的原因,却是被秦惠文王免去了相国的职位。
这一切。
都是为了大秦的利益,是嬴驷暗中与张仪商议后的结果。
被秦惠文王免职之后,张仪先是去了魏国,并且担任了魏国的国相。
并且劝说魏惠王,向秦国俯首称臣,从而让其余诸侯国效仿。
魏惠王怎么可能接受张仪这无礼的建议?
得知此事。
秦惠文王大发雷霆,好啊,你这小小魏国是皮痒了,欠抽是吧?
打不过齐国,我还能打不过你?
他立刻出动军队接连攻克了魏国的曲沃、平周。
并且在暗中给予张仪的待遇更加优厚,这倒是给张仪整不会了,他越发惭愧,感觉对秦惠文王无以为报,只能以死效之!
而与此同时。
公孙衍在做什么?
原来,当初在秦国被张仪排挤,离开秦国之后。
他又投奔到了魏国。
并且得到了魏惠王的看中,又将他任命为犀首,令其统领魏国军队。
而这个时候的魏国已经是千疮百孔。
为了保住魏国,他不得不想办法拉拢其他国家,靠联合出击取胜。
而他想到的第一个帮手。
就是齐国!
公元325年的时候,公孙衍找到了齐国名将田朌。
动员他出兵一起进攻赵国,还说只要出兵五万人,就可以很快打败赵国。
而田朌不信,觉得公孙衍说的太容易了,哪有这么简单?
而公孙衍则劝他说,如果说得太难了,两国的国君就不会同意出兵了。
等出兵之后,两国国君见有危险,肯定会派兵增援的。
结果确实如同公孙衍预料一般,赵国被联军打得大败。
合纵之计首尝胜果,自然是引起了秦国方面的高度警觉。
而且。
在称王之后,秦惠文王也是逐渐展露出想要侵吞中原的野心。
他向魏国和韩国借道,先是越过韩、魏、卫三国,佯攻大野泽左岸的阳晋要道。
而就在齐国误以为秦国要进攻阳晋的时候,部队主力却突然从阳晋南下至齐国西南重镇亢父。
这里道路险恶,秦军想出其不意,从这里北上绕过右壤直插齐国的南阳腹地。
而这时齐威王才猛然醒悟过来,连忙任命匡章为将,率领齐军前去迎战。
最终,双方主力于齐宋边界处的桑丘之地相遇,两军对垒扎营。
而秦军将领为了严明军纪,也为拉拢齐国人心,故下令:“有谁敢在距离柳下季坟墓五十步内的地方打柴的,便判死罪,绝不宽恕。
与此同时,又为了激励士气,还下令悬赏“有谁能得到齐王首级的,封万户侯,赏赐二万两黄金!”
然而。
因为秦军是孤军深入,又必须顾及到后方,惟恐韩、魏二国在后方背刺。
因此,秦军看似气势汹汹,实则举棋不定,不敢轻易进攻。
而齐国主将匡章则是充分利用了秦军欲进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理。
在开战前夕,让双方使者多次互相来往,目的就是确保秦军不会突然发动攻击。
而匡章借机变更了部分齐军的旗帜标记,混杂到秦军当中,等待配合齐国的主攻部队破敌。
而匡章这奇怪的举动,自然引起了探子的注意。
一连三次往齐国传递消息,说是匡章可能投敌叛国,让齐威王派兵来讨伐匡章。
然而齐威王对于匡章却是极为信任。
还朝着群臣说道。
“当初匡章的母亲由于得罪了他的父亲,结果被匡章的父亲给杀了,埋在了马棚之下。
我就跟他说,你如今也是朝中大将了,母亲埋在马棚里成何体统,何不将亡母改葬?
而匡章的回答则是,他并不是不想改葬,只因为是他母亲得罪了他的父亲,而他父亲没有允许母亲改葬,如果他私自为亡母改葬,岂不等于背弃了亡父的在天之灵?
由此可见。
他匡章作为人子,都不会背弃死去的父亲,难不成作为臣子,还会背弃我这个活着的君王?”
因为齐威王对于匡章的信任。
没过多久,果然传来了前线的好消息。
匡章率领大军,于前线大败秦军,秦军攻齐失败以后,连忙派遣陈轸出使齐国向齐国求和,并打算会盟一事。
而齐国虽然大胜秦国,但他也害怕秦国转头就去找楚国合作,双方联手攻齐。
因此,他答应了秦国的请求,三方约定于啮桑会盟,商议和谈一事。
这也是张仪出使啮桑,主持齐楚会盟和谈的原因。
和谈成功后,齐楚秦三国互为盟友,算是破解了惠施与公孙衍苦心经营的合纵之势。
而合纵策略暂时失败以后。
魏国就全面的倒向了秦国。
为了抵抗齐国和楚国的入侵,魏惠王不得不罢免了主张合纵策略的宰相惠施。
而刚好,这时候张仪因为桑丘之战攻齐失败的原因,被秦惠文王罢免,来到了魏国。
魏惠王直接任命张仪为宰相。
而张仪当上了魏国的宰相后,他劝说魏惠王向秦国俯首称臣,魏惠王不肯。
秦惠王直接派兵攻打魏国,恩威并施之下,魏惠王只能是打碎牙齿往肚里咽。
而此时。
秦国明面上虽然罢免了张仪,但实际上还是暗中听从张仪的建议,他等于是身兼两国相邦之职。
而此时的秦国,已完全掌握了黄河天险。
控制了东进中原的要道,进可攻,退可守,对各国威胁很大。
而因为之前秦国在桑丘进攻齐国的战略失利的原因。
公孙衍和惠施仍然不死心。
他继续跑到韩国、赵国、燕国、中山国等国游说。
而这几个国家当时都是诸侯国里面实力偏下等的存在,跟魏国一样,事事都得看齐楚秦三个大国的脸色。
因此,公孙衍“合众弱以攻一强。”的说法,得到了这些实力偏低诸侯国们的全面认可。
集各方势力以抗秦,于是这五个诸侯国们,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五国相王”事件。
魏,韩,赵,燕,中山,这五个国家,互相尊对方为王。
然而公孙衍等人的做法,却是遭到了齐、楚两国的全面反对,而秦国更是极力破坏。
最终,五个国家只是互相称王,但合纵抗秦的初衷却并没有达成。
而一直到公元前319年。
事情终于迎来了转机。
这一年。
魏惠王去世,而他的儿子魏襄王继位!
而魏襄王跟魏惠王不一样。
他刚刚继位,试图改变魏国国力衰败,常年被秦国欺负的现状。
于是他直接将张仪赶回了秦国。
并且起用了力主合纵之法的公孙衍上台,并将其迎为宰相。
而这一次。
得掌大权的公孙衍信心满满。
他先后出访赵国、韩国、燕国、楚国,游说诸国与魏国联合,对抗秦国。
在得到了列国首肯后,以抗秦为目标,以楚怀王为纵约长的合纵联盟再次形成。
公孙衍说服诸侯,组织起魏、赵、韩、燕、楚五个国家的兵马,联合出兵攻打秦国。
而且。
不仅仅是这五个国家,他甚至还盯上了秦国西方的小国义渠。
把义渠也拉进了合纵伐秦同盟。
义渠是西方游牧民族政权,多年来始终与秦国为敌。
而公孙衍则是求见义渠君,告诉他,秦国和东方各国交战时,就会奉上重礼讨好义渠。
义渠君拍脑袋一想,好像一直以来确实是这样。
因为义渠跟秦国靠的太近,每每秦国要出兵的时候,都会献上重礼。
目的就是为了稳住义渠,让他们在后方消停一点,别搞背刺什么的。
而公孙衍又警告义渠君,如果秦国与各国和平时,就会掠夺义渠。
他希望义渠国君警惕这一点,不要被秦国所蒙蔽。
听到这话,义渠国哪里还能忍?
一拍脑袋,干了!
就加入了合纵联盟,与五国一同伐秦!
公元前318年。
配五国相印的公孙衍作为攻秦联军的主帅,正式发动了对秦国的攻击。
此为战国历史上第一次合纵伐秦,此时此刻的公孙衍,好不威风!
他想着总算是能够一雪前耻!
秦惠文王,谁让你当初不重用我的?
还有张仪,什么连横之法,无非就是土鸡瓦狗尔。
纵横之术,还得看我公孙衍的!
此番,五国伐秦,加上小国义渠,等同于是六国伐秦!
秦国,我看你怎么死!
而与此同时。
得知五国伐秦一事的秦惠文王。
此刻椅坐于龙椅之上。
面色已然阴沉如水!
而此刻。
台下群臣也是人心惶惶。
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
而半晌后。
秦惠文王嬴驷眼中。
突然闪过一道精光!
他猛然一掌,狠狠拍在身侧的龙椅之上。
怒喝道。
“诸位!”
“五国伐秦,车乘上万,甲士百万!”
“我秦国能战否???”
而片刻之后。
台下群臣,感受到台上君王的气势。
而张仪更是第一个站出来应到。
“能战!”
“秦必迎战,秦必应战!!!”
而其余群臣也是跟着附和道。
“秦必迎战!”
“秦必应战!!!”
看到众人如此充满气势。
秦惠文王心情大好。
笑道。
“好!”
“听我号令,调兵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