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朱元璋震惊,永乐大帝怎么是朱老四?

作品:《秦明范行一

    平行世界。


    大秦。


    咸阳宫。


    秦始皇嬴政斜坐在龙椅之上。


    一双横目弯如龙爪,眸中泛着阵阵精光。


    文武百官跪坐两旁......。


    大秦将士们在殿外守卫着皇宫。


    此时的嬴政已经统一六国。


    他看到天空突然被撕裂。


    然后出现秦明的画面。


    顿时震惊。


    “穿越历史五千年,盘点古今意难平?”


    “朕如今统一华夏,车同轨,书同文,灭六国,使百姓不再遭受战乱之苦。”


    “我大秦,有何意难平?”


    旁边的李斯附和道:


    “陛下说的是,我大秦铁骑兵峰名扬四海,震慑长城外那些匈奴近年都不敢再犯我大秦边境。”


    嬴政意气风发的站起身来。


    “哈哈哈,说得好,我大秦铁骑的兵峰能刺破云霄。”


    “朕的大秦应当千秋万代。”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我大秦必将流传世世代代,永存于世。”


    旁边的赵高献媚道:


    “想必仙人口中的意难平,说的并非我大秦之人,而是那些六国余孽。”


    嬴政摆了摆手,十分自信。


    “朕有百万大秦将士,区区六国余孽,能翻起什么风浪?他们如今能活着都要感谢朕高抬贵手......。”


    ......。


    平行世界。


    大汉。


    宣室殿。


    汉武帝刘彻此时已经收复了河套地区。


    从匈奴手中夺取了河西走廊。


    此时大汉的国力来到了巅峰。


    他看向天空,


    表情不怒自威。


    “穿越历史五千年,盘点古今意难平。”


    “朕又何尝不是意难平呢?”


    “今日就让朕看看,这意难平之人究竟是谁?”


    ......。


    平行世界。


    大唐。


    西北的冬天满是风沙,寒风刺骨。


    两仪殿内却是一片暖洋洋。


    刚刚弑兄即位的大唐皇帝李世民此刻正心神不宁的坐在上座。


    长孙皇后陪同在他身边。


    他看向天空的画面。


    自嘲道:


    “朕的心中又何尝不是意难平呢?”


    即皇帝位不到两个月,大唐多地出现叛乱。


    颉利可汗更是带着十万大军南下。


    一路打到长安城外二十里。


    京城兵力空虚,无法组织大规模的反攻。


    无奈之下。


    两天前,朕只好和颉利可汗在长安城西郊的渭水便桥上互相斩杀白马立盟。


    签订了屈辱的和平协议。


    本就因为弑兄逼父让朕倍受天下人指责。


    现如今又受此大辱。


    “朕,真的错了么?”


    “真的如同天下人说的那般,老天爷是在惩罚朕么?”


    长孙皇后将李世民抱在怀中安慰道:


    “二郎,你要振作起来,大唐的江山还在等着你。臣妾不管天下人怎么看,在臣妾心中,二郎永远都是对的。”


    “二郎不论是做皇帝,还是藩王,都是臣妾心中最强大的存在。”


    李世民握紧了长孙的手掌。


    “观音婢,你说的对,朕只是暂时的失利。朕应该振作起来,朕要这大唐在朕的手中变的更加强大。”


    “比在父皇手中时还要强大......。”


    ......。


    平行世界。


    宋。


    经过数十年的内乱。


    赵匡胤已经基本统一中原。


    自唐灭亡以来,几十年的战乱被再次终止。


    东都洛阳。


    赵匡胤和大臣们正在温酒吃肉。


    看到天上的秦明。


    不约而同的笑出声来。


    丞相赵普说道:


    “官家,以臣之见,这上下五千年历史之中,必没有我大宋之人存在。”


    赵官家十分赞同。


    “说得对,朕有如此风度,通过杯酒释兵权来一统天下。”


    “若我宋朝后世皇帝都如朕一般大方,能花钱解决的事情绝不多哔哔,又怎会出现所谓的意难平呢?”


    .......。


    平行世界。


    大明。


    朱元璋看向天空。


    朝着朱标问道:


    “标儿,你觉得咱的大明,可有意难平之士啊?”


    太子朱标此时正值壮年。


    一副翩翩君子的气质。


    “回父皇,儿臣以为。”


    “我大明立国最正。”


    “昭告天帝皇祗,天穹,日月山川。”


    “上承天道,下顺臣民。”


    “承天道而御万方。”


    “大明国运昌隆,处处兴国之象。”


    “如此圣象,百年内,当不会出现意难平之士。”


    朱元璋对朱标的回答十分满意。


    有朱标在,他并不需要为国家的未来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