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炮轰海贼!三秒钟结束战斗!战船的厉害!
作品:《双对比朱标:九族太少,凑个整数》 刘彻:“等等,他船上装载的是啥玩意?”
刘恒:“确实有些奇怪,看起来也不像是船桨啊?”
李世民:“船桨哪有这种圆的?看起来像是某种武器。”
杨坚:“难不成耗费六年时间,都是用在这东西上了?”
朱元璋:“要是咱没有看错的话,这应该是咱的大炮吧?”
武则天:“大炮?是为何物?”
朱元璋:“简单一点说,就是相当于投石车一般的东西,但威力更大,但不会耗费太大的人力物力。”
朱元璋:“不过这装在船上的大炮,咱也是第一次见,一般大炮都是用轮子推动的。”
朱标:“说起来,这大炮的发明的时间,好像是南宋时期,用来抵御成吉思汗的骑兵的。”
韩信:“那这大炮的威力如何?可有投石车的距离远?”
嬴政:“寡人倒是想看看,这大炮的威力如何,又为何会装载在船只的两侧。”
然,下一秒。
【“朱云将军,前方遭遇海贼!”】
【船只甲板上,一位中年将领傲然挺立。】
【“海贼?我们现在行驶到哪里了?”】
【“回禀将军,按照主公的地图来看,还有五天的路程,便能抵达应天府的市舶司。”】
【朱云听见这话,脸上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同时内心又是五味杂陈。】
【“老夫……终于回来了。”】
【“传令下去,所有炮口对准海贼,杀无赦!”】
【“这次不用省,马上就到家了!所有炮弹全部打光!”】
【朱云话音刚落,只见所有船只开始横转过来。】
【炮口直直的的对着海贼的船只。】
【海贼船上,一群倭寇正准备接近面前的巨大的战舰,抢夺一波财物。】
【就在他们准备靠近之时,海贼头目突然发现,这些船只都横过来了。】
【“他们这是束手就擒了吗?!哈哈哈!小的们,抢!”】
卫青:“不知这大炮的威力如何,能否抵挡这些海贼。”
李靖:“估计有些困难,这海贼的人数不算少,这大炮的威力应该不足以剿灭所有人。”
韩信:“在海面上,这就真没办法了,只能肉搏了。”
刘彻:“朱标这些人,在海面上航行了足足十年之久,这情况应该问题不大。”
李世民:“这些海贼一样在海面上航行了数十载,赢应该能赢,但应该是惨胜吧。”
程咬金:“要是在陆地上打仗,我一眼就能看出谁输谁赢,但海面上真不好说。”
李世民:“你小子,别他娘的吹牛。”
嬴政:“没想到都已经快抵达了,却遭遇上了海贼,估计船上的东西要损失不少吧。”
海贼船只足足也有十艘,而朱云这边。
船只只剩下二十艘了。
出去的时候五十艘,回来之际,却只剩下二十艘了。
而出去的八千人,如今也只剩下三千人了。
【然,下一秒,只见碰的一声。】
【一颗巨大的球形物,朝着他们袭来。】
【碰!海贼船瞬间被截断成两半。】
【熊熊烈火,燃烧着这艘海贼船最后的光辉。】
【还未等其他海贼反应,炮声继续响起。】
【无数的炮弹朝着海贼们袭去,仅仅片刻之间。】
【原本还屹立着几艘海贼船的海面上,只剩下了一些烂木头。】
聊天室顿时一片寂静。
朱元璋:“这……大炮威力有这么大吗?咱咋不知道?”
朱元璋本以为这大炮最多击沉一两艘船只。
想要击败海贼,肯定要肉搏的。
却没想到,眨眼的瞬间,无数炮火朝着海贼袭去。
十艘海贼船,就这样倒在了炮火之下。
连求饶的机会都没来得及。
刘彻:“这大炮的威力何止是大啊!若我大汉得此大炮,必能灭匈奴种啊!”
这种威力的火炮,对于大面积冲杀的骑兵。
有着难以想象的作用,当刘彻看见朱云用火炮。
不到一盏茶的时间,便将数千海贼和海贼船击沉。
就明白一点,时代恐怕要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了。
骑兵不再是战场的主宰者了!
李世民:“我擦,一个照面就灭了所有海贼!?”
李世民两眼呆愣的望着屏幕。
火炮的威力他也进行猜想过。
最大的威力,应该能击沉三艘船。
因为海贼和朱云的距离还有这很远。
能继承三艘船,就已经是李世民能够想象的极限了。
可事实却是,不到一盏茶的时间,火炮轰天,海贼覆灭。
这威力简直超乎想象。
嬴政:“不菲一兵一卒,便解决了所有的海贼,若换做是寡人的秦军,也绝不可能做到如此迅速。”
火炮的威力,让嬴政内心升起一股严重的不安感。
他沉默许久,沉思着未来。
若秦军锐士遇见这火炮,将会有什么样情景?
也和这群海贼一样,片刻间,灰飞烟灭吗?
赵匡胤:“这未免太过恐怖了吧,从看见海贼,和调转炮口,仅仅用了不到半炷香的时间!”
曹操:“卧槽,当年我要是有如此战船,又岂能被孙权小儿击败!”
刘恒:“这大炮的威力,比我想象中的还要恐怖啊,恐怕这支舰队,在海上已经无敌了吧。”
墨子:“确实是惊为天人,能将大炮和船只结合,此人头脑必定不凡!”
大炮唯一的缺点就是沉重。
装载在船只上,便能虚弱沉重这个缺点。
【朱云看着这一幕,目光淡然。】
【“清点物品,绝不可少。”】
【说罢,朱云朝着一个麻袋望去。】
【“为了这东西,我们可是耗费了十五年,绝不可出差错!”】
【只见麻袋内,装着两种颜色的东西,一个和大地一个颜色,一个则是红中带点紫。】
画面一转。
便又回到了应天府设立的市舶司。
只见此时已经不仅是文武百官再次聚集。
应天府大量的百姓和商贾都来此聚集。
想要凑凑热闹。
【“你知道这是发生什么了吗?”布衣百姓好奇询问道。】
【“这你都不知道?”】
【“好像是,太子殿下九年前,派遣了一支八千人,五十艘船只的舰队,沿岸北上。”】
【“皇上因为此时大怒,说要是这支舰队回不来,便废除文字令。”】
【一众百姓听见这个话,纷纷议论。】
【“废除文字令?太子殿下撰写的大明字典,不是很好吗?”】
【“我家那小兔崽子,学会了来教我,我都学会一点,不复杂。”】
【李四困惑,为何要废除文字令。】
【“还能因为什么,我们学习是容易了,文官们可不希望我们学容易。”】
【“现在只能希望太子殿下能拿出好东西吧。”】
毕竟你三年学会了,那他们十年寒窗怎么算?
【很快,文武百官也陆续到场。】
【都想看看,朱标究竟能带回来什么。】
【胡惟庸此时也看见了在码头的朱标。】
【于是便上前搭话道:“臣胡惟庸,拜见太子。”】
【朱标目光轻撇了一眼胡惟庸。】
【“胡惟庸,怎么?你也来看孤的笑话?”】
【胡惟庸虽嘴上不说,却也笑意在脸上浮现。】
【“不敢不敢,只是太子殿下是时候准备学习治理天下了。”】
【“做哪些无关紧要之事,只会让皇上寒心。”】
一旁朱文正和沐英相视一眼,都明白胡惟庸的话外之意。
无非就是说,你要是再这么胡乱搞。
若再执迷不悟。
他们可就要另寻他主了。
朱元璋的儿子可不少。
【“那就不劳您烦心了,孤自有考量。”】
【面对朱标这话,胡惟庸脸色变换。】
【“太子殿下,皇上已经在慢慢变老,您要为自己考虑考虑。”】
话外之意很明了,朱元璋总有死的时候。
到那时候,你就没有靠山了,只能依靠他们这些文武百官。
【当听见这话的沐英顿时就怒了。】
【“胡惟庸,你别蹬鼻子上脸!”】
【胡惟庸看着朱标身边的朱文正和沐英,冷声道。】
【“哼,朽木不可雕也!”】
【说罢,胡惟庸便转身离开了。】
【朱文正看着一言不发的朱标,询问道。】
【“你怎么没有一点反应?”】
【朱标神情淡然。】
【“一个跳梁小丑罢了,不足为惧。”】
朱元璋:“好你个朱元璋!居然敢咒咱死!果然!就算换了一个世界,他胡惟庸也有叛逆之心!”
朱标:“父皇息怒。”
嬴政:“一个臣子,居然敢威胁太子,不能留。”
刘彻:“这朱标怎么如此憋屈?都已经被人贴脸输出了!一点脾气都没有?”
项羽:“要是换我来,我一枪捅死他!”
刘邦:“你个莽夫,没点脑子。”
杨坚:“这朱标都身为太子了,怎能如此被一个臣子嘲讽?这能忍?”
李世民:“这有啥不能忍的?你看我天天被魏征挑骨头,我都没啥事。”
赵匡胤:“别叫,就是你这种思想,导致你儿子龙阳之好。”
李承乾:“不是?没完了?大汉皇帝里,那么多龙阳之好的,怎么不说?”
李承乾:“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洵,七代明君,不都有龙阳之好吗?怎么偏偏单说我!”
嬴政:“……刘邦?祖传的?”
刘邦:“这……我也不知道。”
项羽:“他娘的笑死我了,大汉七代明君,七个断袖之好,果然是继承!!!”
李世民:“我怎么不知道?”
李承乾:“他们功绩太大,被掩盖了而已。”
赵匡胤:“真的牛逼,大汉还有这事?哈哈哈!”
刘恒:“咳咳,走偏了。”
虽刘恒尽力转移话题,但大汉传统龙阳之好,也被众人深深记住了。
【正午,朱元璋看着人满为患的市舶司,朝着朱标走去。】
【身后便是马皇后和姜芸儿,以及朱樉,朱棡,朱棣。】
【“船到了吗?”】
【朱标微微点了点头。】
【“算算日子,应该快到了。”】
【“哼,标儿你的东西,要是没有咱预料的那么好,那你就不可在搞事情,明白?”】
【“儿臣明白。”】
【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
【“咱只希望你能守住咱打下的将士,如此便知足了。”】
【时间缓缓流逝,突然原本平静的海面,开始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