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舰队?朱标的海外布局!
作品:《双对比朱标:九族太少,凑个整数》 【胡惟庸见李善长走后,却丝毫未在意李善长刚刚所言。】
【依旧是撺掇着自己手下一众文官,开始上诉弊端。】
【希望朱元璋能够因此改变主意,收回诏令。】
【一月后。】
【刘伯温府。】
【“父亲,您说这太子的文字令能够改成功吗?”】
【“我听说丞相胡惟庸,一直在上诉,请求撤回太子的文字令。”】
【刘伯温看了一眼自己的儿子。】
【轻笑一声,道:“这胡惟庸算是撞到枪口上了。”】
【“你别看现在胡惟庸和太子势均力敌,皇上宠幸胡惟庸。”】
【“但君臣和父子之间相比,胡惟庸落马只是时间的问题。”】
【胡惟庸一月以来,上诉没有十五,也有十次了。】
【不过对于胡惟庸的上诉,朱元璋并未理会。】
【刘伯温明白,胡惟庸一时得宠,但朱标是一世得宠。】
【两者之间的胜者,也一定会是朱标。】
【“唉,我说实话,我也想要太子废除文字令,现在本来就够烦的了,还要去国子监学习新的文字。”】
【刘伯温听着自己儿子的感叹,教训道。】
【“臭小子,你日后若想要在大明做官,那这大明字典非学不可。”】
【“这是为何?”】
【“因为皇上年纪已经来到四十岁了,马上就接近五十岁了,下一任皇帝也必然是太子即位。”】
【就算朱元璋现在废除了朱标的文字令。】
【等日后太子登基,结局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
【御书房。】
【朱元璋眼眸轻撇,太监手上又是一堆奏报。】
【“又是胡惟庸?”】
【太监微微点了点头。】
【“太子那边怎么样?”】
【“回禀皇上,太子正在翰林院,监督大明字典的印刷,亲自教导拼音的读写。”】
【“哦对了,太子殿下还发明了一种米字格的东西。”】
【随即,印着一个框框的纸张,送到了朱元璋面前。】
【闻言,朱元璋抬起头,放下奏报,接过纸张。】
【看了一眼,询问道:“此物有何用?”】
【“回禀皇上,太子殿下说用来矫正学子学习时,字体的大小。”】
【朱元璋微微点了点头。】
【“嗯,咱知道了,你手里的这些奏报,就送到太子那边吧。”】
【“是。”】
【翰林院,朱标看着手中朱元璋送来的奏报。】
【内容很简单,百姓穷苦,读不起书,就算简化汉字也是一样的效果。】
【这完全就是无用之举,要朱元璋收回诏命,安抚天下,顾全大局。】
【朱标看着胡惟庸说的头头是道。】
【沉思片刻,淡笑道:“胡惟庸,看来有路你不走,偏要撞南山。”】
【“算算日子,航海船应该也快回来了吧。”】
嬴政:“舰队?这是何物?是船只吗?”
刘恒:“估计这朱标又在谋划着什么。”
刘彻:“现在大明文字改革唯一剩下的一个难点,就在于粮食了。”
李世民:“不错,文字改革了,对于普通人的门槛确实降低了,不过还有一点就是,粮食生产能不能跟上了。”
商鞅:“这点朱标确实有些欠缺考虑了,若粮食生产跟不上,百姓依旧读书困难,这是一个死节点。”
韩非:“除非他还有第二手准备,能够提升大明粮食产量的准备。”
许行:“想要短时间内提升粮食产量,人为栽培,以及寻找新的高产农作物。”
孔子:“农家许行,没想到你居然也在此地。”
许行:“许行见过孔先生。”
朱元璋:“那若是标儿找到了高产农作物,或者是培育出来的高产农作物呢?”
许行:“若用我的角度来看,这不太可能,其一,培育农作物不是一朝一夕的,最少五年起步,才会有些许成果。”
许行:“其二,想要找到新的农作物,难如登天,我寻遍整个六国,都未曾找到能够代替水稻,小麦的农作物。”
胡亥:“为何不可能?这天下又不是只有水稻和小麦两种粮食。”
许行:“你说的不错,天下确实有很多能代替水稻和小麦的粮食,但绝对没有能够代替小麦和水稻的主食。”
许行:“水稻和小麦,是迄今为止,人们能够唯一的主食,别的粮食短时间内可以替代主食,但绝不可能永远替代主食。”
许行:“水稻和小麦,能保证你吃一餐便一天不饿,其他食物不行,这便是特殊性。”
嬴政:“胡亥,你给寡人闭嘴!”
朱元璋:“这话问的,就像是那句,何不食肉糜。”
李善长:“也就是说,太子殿下想要真正意义上推广,还需要粮食的支持?”
老子:“粮贱,万物贵,粮贵,万物贱。”
墨子:“同言,粮贱,则万物兴,国家兴。”
李世民:“如此一来,那我便放心了,大明如此情况都不能推行,那我大唐也正常了。”
嬴政:“难道寡人得到的这本大明字典是无用之物吗?唉。”
刘恒:“看来我大汉能成功的把握也微乎其微了。”
李世民:“赵匡胤?你还要吗?大明字典,给我一万黄金换。”
赵匡胤:“我不要,谁说我要的,你那东西,一两黄金我都舍不得。”
武则天:“善变的男人。”
【转眼,两月的时间便过去。】
【而大明字典也已经完成了基本的印刷,并且已经发行到部分地区。】
【率先开头的,便是凤阳老家的国子监,开始推行大明字典。】
【国子监推行的很顺利,因为都还是孩子,接受能力很强。】
【短短一两月,便已经有孩子基本学会了拼读和认字。】
【然,国子监的推行顺利,但各地官员的推行却极为困难。】
【每天都会有人上奏,表示事务繁忙,根本无暇学习。】
【朱元璋看着对叠如山的上奏。】
【深深的叹息了一口气。】
【“这是今天第几封要求废文字令的?”】
【“回禀皇上,已经是第九十五封了。”】
【“又是说事务繁忙?没时间学?”】
【太监微微点了点头。】
【闻言,朱元璋大怒拍案。】
【“哼,都是借口,咱和他们一样,毫无底蕴,不一样学?”】
【“给咱一年,咱便可熟读这大明字典,怎么?他们有咱忙碌?!!”】
【朱元璋出生低微,为了能更好的治国,每天两小时读书学习,从不遗漏。】
【“标儿已经给了他们三年时间!他们还想怎么样?!”】
【“国子监里的孩子,都已经学会基本的读写能力!他们身为官员,如此不堪?!”】
李隆基:“九十五封上奏书?这推行难度,未免太大了些吧。”
杨坚:“就算一个县一封,推行地区还只是在江南,这抵制未免有些大了。”
黄巢:“能不大吗?这损害的可是他们的利益。”
赵匡胤:“世家门阀,在黄巢手里虽没落了一段时间,但只不过又从另一种形势出现了而已。”
朱元璋:“就比如地主,和结党,世家的影响力虽小了,但一样有结党营私的,以及官商勾结。”
嬴政:“朱元璋,你还怕这些?”
朱元璋:“咱自然不怕,咱只是讲述一个事实,就比如咱这个时代的淮西勋贵。”
朱元璋:“这淮西勋贵,和世家门阀区别不大,只不过权力和影响力稍微小了些。”
李善长:“皇上,臣等都是忠于大明,忠于皇上的啊!”
徐达:“皇上,臣等绝对没有做任何不利于大明之事啊!”
汤和:“皇上……”
仅仅是朱元璋的一句话,便将整个淮西勋贵给炸了出来。
淮西勋贵的成员,基本上都是朱元璋的老乡。
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媲美萧何的谋臣李善长,汤和,邓俞,李文忠等等。
这实力不可谓不大。
朱元璋:“行了,行了,咱有没有说把你们怎么滴,闭嘴。”
刘恒:“不知这朱标下一步会如何?我记得,这黑色世界里的朱元璋说过,会带来惊喜的吧?”
刘彻:“文字改革,确实惊艳,不过还达不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嬴政:“希望朱标能完成文字改革,这样说不定寡人的大秦也可试试。”
赢渠梁:“政儿,此事确实不得马虎,我等能看见大明的改革的胜败,便可从中吸取教训,接纳过来壮大秦国。”
赢稷:“我大秦六世余烈,绝不可二世而亡,政儿,先把胡亥宰了!以绝后患。”
赢驷:“稷儿说的没错,李斯,赵高,胡亥都得死,对了还有项羽和刘邦。”
胡亥:“父皇,饶命啊!”
刘邦:“不是,杀我干嘛啊?我没威胁啊!要杀就杀项羽。”
项羽:“哼,怂包。”
嬴政:“政,敬遵祖辈之愿,我心中有数,祖辈放心,政绝不让大秦二世而亡。”
赢稷:“那就好,你自己看着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