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朱标舌战群臣,大胜!文字改革定下!

作品:《双对比朱标:九族太少,凑个整数

    【“十年,孤花费的整整十年时间,走遍大明的每一处角落。”】


    【“那些贫寒之地的百姓,穷苦的百姓,他们也想出人头地。”】


    【“也想要常味读书,但他们必须为了一家老小,衣食住行走。”】


    【“难道他们不想读书吗?!难道他们一辈子就该呆在泥田里,日复一日吗!”】


    【“孤仅仅十年,看到的就有如此,大明疆土旷阔,还有孤没有抵达的地方,实际数字比你凭空想象多不知几何!”】


    孔子:“十年走访民生吗?如此贤良之举,是老夫眼界狭隘了,言不止于行,行止于言。”


    刘恒:“次子有朕当年的风范,只不过朕看到的是民生的问题,相似却又不同。”


    荀子:“人生又有几个十年,能用十年青春岁月换取民生实况,当属不易。”


    刘洵:“只有真正体会民间疾苦,才懂得如此治国实效。”


    赵匡胤:“汉文帝,汉宣帝,两人都曾在民间呆过很长一段时间,两者一人成为后世明君典范,一人成就大汉最后高光!”


    李世民:“刘洵本名刘病已,但考虑百姓名字不能和皇帝重名的忌讳,而病已重复太多,便改名刘洵,这也是头一位皇帝自己改名的吧。”


    杨坚:“你看看人家?你再看看你?骄奢淫逸,不可救药。”


    杨勇:“不是父皇,大隋亡在杨广身上,你老是点我干嘛啊?”


    杨坚:“若你能像这朱标一样,暂且不说游历民间十年,你但凡能体验普通百姓生活一年,我都谢天谢地了。”


    【“可您可曾想过,文字改革,会给全国官员带来极大的不便?”】


    【“本就事务繁忙,若还要学习新文字,这未免有些不合常理吧。”】


    【胡惟庸当即反驳道,对于这件事情,他是强烈持以反对状态。】


    【而绝大多数的文官,也都是处以反对的状态。】


    【其实朱标也明白这群人为何反对。】


    【“时代在进步,你们跟不上变革的步伐,就注定要被淘汰。”】


    【“这是亘古以来,从未改变的道理。”】


    【“试问自秦以来,强汉之后盛唐,整个华夏大地便陷入了轮回的漩涡。”】


    【“始终在原地踏步,国家从未强大。”】


    【“甚至越来越弱!”】


    张载:“此言不错,自开元盛世后,这片土地便开始陷入了衰弱,大宋连燕云十六州收复都做不到。”


    朱元璋:“更是被外族覆灭,若不是咱力挽狂澜,这片土地的主人恐怕就要改姓了。”


    赵普:“轮回的漩涡,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久合必分。”


    老子:“当一个时代的矛盾到达的极限,那么就代表时代需要进步。”


    庄子:“是无常势,天无常轮,若不变革,那便成为了下一个轮回。”


    韩非:“直到轮回遇见那个足以变革的人。”


    李世民:“看来,这个时代,就要从这朱标开启了。”


    【“诡辩,您这是诡辩!天下千年如此,唯有不可!”】


    【胡惟庸说不过朱标,此时一位翰林学士回应道。】


    【“正是因为千年如此,所以无数百姓出头日只有战乱拼命!”】


    【“正是因为千年如此,无战乱,百姓无出头之日!”】


    【“正是因为千年如此,天灾来临时,饿殍千里之广!”】


    【“正是因为千年如此,天下久分必合,合久必分!”】


    【“秦,汉,新,晋,隋,唐,后周,宋,无一例外,皆不存四百年之魔咒!”】


    【见状,又有翰林学士出来回怼朱标。】


    【“国家亡,那是因为君主无能。”】


    【朱标回怼道:“大汉七代明君,难道还不够吗!?”】


    【“七代明君,历经两朝,才国祚还未到四百年之久!”】


    【“难道这些还不够吗?!”】


    【一时间,整个朝廷都被朱标怒骂的哑口无言。】


    【整个朝廷一片静寂,实在说不过朱标,又不能爆粗口。】


    【毕竟朱元璋还在上面看着,敢骂朱标,分分钟人头落地。】


    韩非:“此言当真犀利,文武百官皆被骂的无一人还口。”


    朱元璋:“正常,正常,咱的标儿也经常怼的咱哑口无言。”


    荀子:“口才当真出色,有当年张仪苏秦之风。”


    张仪:“哈哈哈,这朱标言语也未尝不犀利,若是我和他,争口舌之利,还不知谁赢谁输。”


    嬴政:“安定时代,想要出人头地,可不简单。”


    刘恒:“秦国是唯一一个,百姓出头率最高的时代,不过也因战争。”


    刘秀:“若无战争,秦国便支撑不住,十年便崩碎,商鞅将大秦打造了一个战争机器。”


    商鞅:“别无他法,若不如此,秦国永屈居这小小的枯树之地。”


    【户部侍郎沉思了许久,回应道。】


    【“以史为鉴,此等汉字是乃祖宗留下来的基业,怎可就此废除!”】


    【“太子殿下,难道是要罔顾祖辈功勋吗?!”】


    【朱标缓步来到百官面前,身后便是身坐龙椅的朱元璋。】


    【“以史为鉴,不是让你们照抄!”】


    【“祖辈用一生来证明这条路不可行,而你等却要重蹈覆辙!”】


    【“老子李耳,他要是以史为鉴,就不会有道家!”】


    【“孔圣孔丘,他要是以史为鉴,就不会有儒家!而是周礼!”】


    【“始皇嬴政,他要是以史为鉴,就不会有大一统!而是无休止的战乱和争霸!”】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开创未来!”】


    【“是让你明白,历史是一面镜子,不是答案!!”】


    【整个朝廷沉默了许久,都没有人能再度反驳朱标。】


    【因为朱标说的都不是并无道理的无根之言。】


    【而是有实据的有理之言。】


    【朱元璋看着朱标舌战群臣的模样,内心十分高兴。】


    【看着朱标的背影,朱元璋才明白,朱标真的长大了。】


    【“哈哈哈,既然诸位都没有人反驳,那这件事。”】


    【就在朱元璋准备定下此事时。】


    【朱文正缓步走出。】


    【“皇上,且慢,臣还有一个疑问。”】


    【朱元璋看着站出来的人时朱文正,有些诧异?】


    【“准。”】


    【“请问太子殿下,您说文字改革,简化文字,让天下学士学习更简单。”】


    【“那臣想问一句,如何简化文字,又如何识读文字?”】


    【“您总不能凭借一张嘴,就废除繁杂的文字吧?”】


    【“若太子殿下能够拿出这些,臣毫无怨言,必第一个支持太子殿下改革!”】


    【就在群臣都为反应之际,沐英也站出来说道:“臣认为此言不错,若太子殿下能拿出简化版文字,和识读方法,臣也必支持太子殿下改革。”】


    【当朱文正的疑问一出,群臣仿佛找到了朱标的致命弱点。】


    【加上有人出头,便纷纷附议道。】


    【“臣附议!请太子拿出简化版文字!识读方法!”胡惟庸道。】


    【“臣附议!请太子拿出简化版文字!识读方法!”群臣皆言。】


    【然,朱标脸色却并未慌张之色。】


    【朱元璋嘴角也微微扬起着一丝笑容。】


    【李善长看着这一幕,心中苦笑一声。】


    【“恐怕太子已经有了文字简化版吧。”】


    【徐达等人也同样看出来了异样。】


    李世民:“好一个自导自演,这一手真的妙啊!”


    赵匡胤:“提出改革,舌战群臣,让文武百官皆无言,再让两人引导文武百官到简化版文字,当真妙不可言啊!”


    嬴政:“估计他们还不知道,这简化版的文字,早已经到朱元璋的手里了吧。”


    刘彻:“看来胜负已定,朱标全胜。”


    老子:“此子当真有意思,若有缘,希望能和其论道一场,必定收获无穷啊!哈哈哈!”


    孔子:“先生可不要忘了我,我们三人论道也可。”


    墨子:“带我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