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文字改革,朱标的简化文字!新华字典!
作品:《双对比朱标:九族太少,凑个整数》 赵匡胤:“简单来说,就是在场有名的太子中,杨勇最差。”
杨勇:“你放屁!李承乾比我好哪里去?”
朱元璋:“你要是和其他人比,这可能判断不出来,但李承乾除了自卑和喜好男色外,确实要你比好。”
杨坚:“行了,你就别丢那个脸了,闭嘴吧。”
【御书房内。】
【“标儿,既然你回来了,那就收收心,玩了十年,也该做些正事了,明日开始陪咱上朝吧。”】
【“以你的聪慧程度,咱相信你很快就能适应。”】
【“哦对了,咱明天会下诏,封姜芸儿为太子妃,咱查过了,这女子是富商之女,并无大碍,对了咱孙子叫什么?可有定数?”】
【朱标微微摇了摇头:“暂且未定。”】
【“那咱先定下,就叫朱雄英,明日封皇太孙。”】
李世民:“封太子妃?”
李隆基:“当真奇怪,为何这毫无背景之人,封太子妃,这太子位子能坐稳吗?”
杨坚:“这直接就封太子妃和皇太孙了?也不多加了解一下?”
朱元璋:“身份咱不在意,只要不是泼妇之流,都可以接受。”
刘彻:“朱元璋,你心真大啊。”
【“一切由父皇定夺。”】
【“不过儿臣还有一事,希望父皇允准。”】
【朱元璋闻言,沉思片刻回应道。】
【“说说看。”】
【“儿臣想要改革。”】
【听见这话的朱元璋耳目一新。】
【“改革,什么意思?”】
【“儿臣希望明日朝会上,宣布改革之事,而改革的内容,便为文字改革。”】
【听言,朱元璋顿时一愣。】
孔子:“国家改革,绝大多数都是政治改革,法令改革,这文字改革是为何意?”
张良:“秦始皇已经统一了文字,这算是一种改革,但我想不到还有其他的文字改革了。”
孟子:“文字改革?花里胡哨,终究不是什么大成之道。”
荀子:“非也,非也,文字改革其实还能朝一方面改。”
老子:“化繁为简。”
荀子:“没错。”
庄子:“寒窗苦读数十载,皆因文字难懂会意,化繁为简说来轻巧,做起来,难如登天。”
墨子:“想要在短时间内,将文字化繁为简,难如登天,就如同人长出翅膀一般。”
商鞅:“除非,朱标已经有完整的简化版。”
嬴政:“若真如此,恐怕……”
【“标儿,你知道咱文化不高,简单点。”】
【见此,朱标并未过多隐瞒,直言道。】
【“父皇,您知道为什么农民想要出人头地困难吗?”】
【“这……”这个问题他还真没有思考过。】
【“咱不知。”】
【“很简单,就是因为读书困难,一个普通百姓想要学会读书认字,困难之处不在于钱财。”】
【“而是在于时间,天下绝大多数的书籍,都是生涩难懂的,没有五年半载,根本不可能实现。”】
【朱元璋微微点了点。】
【“想当年,咱也是被你娘逼着学读书断字,十几年了,咱会的还是那么点。”】
【朱标点头回应道:“不错,父皇每日处理奏章都需到深更半夜,就算如此也依旧囤积大量奏报。”】
【“效率底下的原因,便在于群臣上奏的奏章都是,文言文的形势。”】
【“根本不利于批阅。”】
【“学子读书断字,会用韵书,用汉字的方式来表明读音,很明显这种方式不仅繁杂,且难记。”】
【“所以这些繁杂的方式统统摈弃。”】
【“将这些文字的发音,简化为用拼音的形势。”】
【“而拼音有分为23个声母,26个韵母。”】
【“用23个声母,26个韵母,来标注所有的汉字,文字。”】
【“就比如:汉(漢)。”随即朱标便拿起朱元璋桌上的笔墨写下了汉和漢字。】
【后者是他们现在用的字。】
【“两者同为汉,但前者是简化版。”】
嬴政:“这汉与漢之间,确实前者更为简便,不会太过复杂。”
刘彻:“不过这文字更替,所需要的工程量,可不是一般的大。”
商鞅:“现在还看不出来,这简化汉字,就会能不能成,就在效率了。”
孔子:“文字简化,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汉字何其多,想要全部简化,可不是空口白话。”
魏征:“汉字简化,若成兴国之变,若不成则动荡之举。”
李世民:“动荡?朱元璋因为空印案,就直接斩首了万余官员,朱元璋可不怕官员动荡。”
朱元璋:“哈哈哈,这话说的没错,要真换做是你们,真行不通,毕竟动摇了氏族根基,但咱可不怕。”
【叮,选择开启,请问接下来朱标会用什么方式说服朱元璋进行文字改革。】
【选择一:三个小时的口头阐述!】
【选择二:用变革带来的影响和未来前景!】
【选择三:新华字典砸朱元璋脸上!】
朱元璋:“妹子,妹子快,到你出手了!咱这次一定要拿个第一!”
马皇后:“重八,我也不知道选什么,这第三个我连看都看不懂。”
嬴政:“新华字典?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应该是关乎朱标所言文字变革的东西吧。”
孔子:“汉字其数量之多,想要一字一字的给简化,朱标一人恐怕最少二十年之久吧。”
孟子:“如此看来,最后一项,可排除于外。”
荀子:“不,我倒是认为这第三项的可能新很高。”
韩非:“新华字典,前两字不懂其意,不过后两字,已经很明显了。”
李世民:“所以到底选哪个?孔圣和孟子都说不是选项三,荀子和韩非又说是选项三。”
杨坚:“选择机会来之不易,看来各位都不想赌啊?”
李隆基:“要不然你带个头?”
杨坚:“咳咳,我可以在等等各位的分析。”
赵匡胤:“要我说,就选三,就冲他这个新华字典!”
刘恒:“那你倒是选啊?”
赵匡胤:“我就提个意见而已。”
【叮,请注意,这次选择前三名的奖励一致。】
嬴政:“前三名奖励一致,如此看来,那便不着急了。”
赢渠梁:“商鞅,你认为哪项选择最为正确?”
商鞅:“王上,臣认为这个选择,最重要的部分,其实不在于题目本身。”
赢驷:“不在题目本身那在什么?”
张良:“这道题的答案,恐怕就在于朱标出去的十年里。”
张飞:“你这不是废话吗?俺们难道看不出来?”
刘备:“三弟!闭嘴!”
李世民:“可我们都不知道朱标出去的十年,到底干了什么啊。”
杜如晦:“不对,朱标出去的十年,朱元璋早就告诉了我们。”
房玄龄:“不错皇上,臣记得朱元璋在此之前不是说过,玩了十年,该收收心吧?”
…………
ps:(求数据,求月票,求评价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