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周礼,秦法!(求收藏)

作品:《大秦国相

    隔墙。


    扶苏若有所思。


    他已经尽数听明白了。


    王绾的建议是大秦暂行分封以收拢民心。


    嵇恒之所以说这么多,主要是为了澄明行分封的好处。


    周公行分封,将诸侯分于四方,实现了周王室一家独大,彻底坐稳天下。


    周王自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周天子。


    各地诸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归服民心,不仅实现了开疆拓土,还将周公推行的制度传遍天下。


    大秦同样可以效仿。


    天下苦战久矣,关东更是疲惫,大秦若分封子弟于四方,让子弟去因俗而治、收复民心,而朝廷则可以在接下来几十年休养生息,等到关东民心归复之后,朝廷再废除分封,将权柄彻底收回。


    继而实现天下大治!


    一念至此。


    扶苏已有所意动。


    这暂行分封的建议,的确最切实可行。


    转念。


    扶苏就眉头一皱。


    王绾的建议不可谓不周全,而且还充分汲取了周代经验。


    若是推行,大有可为。


    但嵇恒都能看出其中利好,始皇又岂会看不出?


    然现实却是,始皇不仅没听王绾建议,反而力排众议,执意推行郡县,这又是为何?


    扶苏低眉思索着。


    他很清楚,始皇这么做,定有其中道理。


    他在脑海回想了一下,这几日看的竹简,却是没发现端倪。


    扶苏苦笑一声。


    事到如今,他也是明白了。


    他的确看了不少资料,但实则就看到了皮毛。


    暗处的门道,根本就没涉及。


    若非嵇恒讲解,只怕还浑然不觉。


    而这或许才是普遍情况,毕竟能晋升朝堂的,哪有什么等闲之辈?


    一言一行都暗藏玄机。


    他今后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扶苏又在脑海想了想,最终还是无奈放弃了。


    他实在想不到始皇这么做的理由。


    扶苏长身而立,面露苦涩道:“扶苏啊,你这连最基本的从政权谋都不懂,过去是怎敢妄谈仁善的?父皇当初便不止一次的教训过,国家大政,事事关乎生死存亡,你若是当初上了心,又岂会今时毫无所察?”


    另一边。


    胡亥挠了挠头,迟疑道:“难道分封才是对的?”


    “不过你前面不是说秦跟周不一样吗?”


    “而且分封若真有这么多好处,始皇怎么可能不采纳?”


    嵇恒轻笑一声,道:“你说的没错,若分封真有这么多好处,始皇怎么可能不采纳?”


    “而且王绾的建议,可是近乎得到了整个朝野的支持,以始皇的才情,恐怕一早就看出了其中利处。”


    “但始皇是怎么做的?”


    “始皇选择了跟朝野背向的郡县制。”


    “原因就是你提到的。”


    “秦不是周!”


    “周能行分封,但秦不能。”


    “王绾考虑的很周全,但他忽略了一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大秦跟周是不一样的!”


    “具体是哪里不一样?”胡亥凝声道。


    嵇恒大口饮了一口酒,嘴角露出一抹冷色,问道:“周天子统治天下靠的是什么?”


    胡亥一愣。


    这怎么还问起自己来了?


    隔墙。


    “是礼!”扶苏面色有些发白。


    嵇恒漠然道:“是礼。”


    “礼是什么?”


    “礼是彰显贵族尊卑的东西。”


    “周分封的诸侯,都是贵族,他们自然乐于用这套体系,去彰显自己高贵的身份,去确立自己的威信。”


    “但秦不一样。”


    “秦是法!”


    “礼是上层贵族的东西,但法是下沉地方的。”


    “礼是只需要让上层贵族接受,但法却是要天下所有人接受。”


    “礼可以因俗而治。”


    “因为礼不下庶人,能执礼的都是贵族。”


    “只要贵族接纳了,底层民众接不接受,根本就不重要。”


    “因为底层人本就无‘礼’。”


    “因俗而治,是治不到底层人身上。”


    “‘周礼’推崇的君臣有位、贵贱有别、尊卑有等,那是贵族之间才有的。”


    “这一套很容易被地方夷人首领接受,只要不太过苛求,给到这些夷人首领足够的尊重和地位,他们自是乐于融入周礼的环境。”


    “所以因俗而治能让民心归服。”


    “然法不行。”


    “法若是因俗而治,无异是各地异法。”


    “到时天下依旧诸事皆异。”


    “甚至会因为没有了动荡,让这些异样彻底稳固,就算朝廷日后废除分封,但法令异制的情况,早已深入人心,也早为世人接受,等到那时,再想‘一统’难度堪比登天。”


    “齐地鱼盐丰富,商税很多,可以减农税。”


    “楚地叛乱频发,因俗而治,当轻罪轻罚。”


    “赵地对秦怨恨,因俗而治,当宽厚待之。”


    “还有燕地多游侠,魏地多私学,韩地多风月,”


    “若是为招徕人心,都选择因俗而治,势必要施惠于各地。”


    “此举固然招徕了各地民心,但谁又考虑过关中?”


    “孔子曾说过,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关中民众是随大秦征战天下的,他们是胜利者,结果过的还不如战败之地,这让他们会如何想?”


    “或许朝廷可将六地因俗尽加关中。”


    “但这样一来,那是大秦扫灭了六国,还是六国灭了秦呢?”


    闻言。


    胡亥脸色陡变。


    连忙道:“自是秦灭了六国。”


    嵇恒轻笑一声,道:“姑且不论这个。”


    “就说六地因俗尽加于关中,那也意味着关中要改律令,如此折腾下来,朝堂能不能通过,朝廷能不能承担后果,关中民众会不会满意我不知道,但关中一定会自溃。”


    “若是关中不变,六地因俗而治,六地本就律法宽松,而今天下一国,岂会不让关中人向往?”


    “因而无论怎么做,一旦大秦选择因俗而治,都会动摇关中根基。”


    “因为大秦的根基是法!”


    “法岂能轻变?”


    “所以始皇才会坚定推行郡县制。”


    “大秦没得选!”


    “因俗而治就不适合大秦。”


    “大秦只能坚定的选择‘大一统’路线。”


    “但这就陷入了另一个麻烦。”


    “大秦推行的‘大一统’,在秦人眼中,的确是利国利民,但落到关东之民眼中,这些政策无疑都是暴政。”


    “所以世人眼中的暴秦,‘暴’的非只是律令。”


    “还有大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