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依你看来,六皇子如何?
作品:《大乾最强县令》 此话一出,小桃红当即就笑了,勾了勾唇角。
“哦,是吗?”
“那就烦请你回去告诉你的主子,是我们坑害了你,别忘了,我们之间还有协议在。”
“本来还计划着给你送上几坛子美酒回去交差,如今……欠条也不用写了,回去吧!”
“来人,送客!”
小桃红转过头,在李逵震惊的目光中,离开了这里。
李逵眼睛瞪大,半天没有反应过来。
小桃红这么做,难道不会得罪客商?
张贺与他们长期合作,若是失去了这个合作伙伴,是他们的损失!
“侍卫长,好侍卫长,您再去求求小桃红,是鄙人说错话了。”
“今日若取不上三坛美酒,回去后,主子肯定会打断我的腿。”
李逵冷哼一声,很是不屑。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见风使舵!
想到如此,便头也不回地回了府中,顺便命人关上房门。
张贺直接给了自己一巴掌,打在嘴巴上。
“都怪你这张破嘴,一天到晚胡说什么?还胡说吗?”
三坛酒,一坛二十两,但进了京都城,一坛酒价值五十两。
三坛酒价值一百五十两!
他一年的俸禄才二十两,一百五十两,他得还到什么时候。
将他所有的身家加起来,也不够!
况且,这一批货对主子来说,有大用。
“咚!”
张贺直接跪在大门口。
没办法,现在只能求江县令能够网开一面。
他身后的随从也跟着跪在地上。
众人抬起头,目光虔诚,表情恭敬。
……
皇宫。
御书房。
李广坐在一张明黄色的书桌前,慢悠悠地看着一本农事书籍,一脸阴沉。
书案的左边,摞着厚厚一叠奏章,右边,是一杯清茶。
底下,三皇子李玉低着头跪在地上,身子僵直,不敢动弹。
父皇将他叫过来后,一直盯着手中的书籍,半天都没有抬头,另外,他还注意到父皇脸上的表情基本没变。
太诡异了!
按照他以往的经验来说:这是暴风雨来之前的征兆!
他得一颗心脏狂跳,小心翼翼道:“父皇,儿臣来了。”
“哦,来了呀,看看这些。”
听到李玉的这一声问候,李广终于抬起头,漫不经心地瞥了李玉一眼。
视线扫过书桌左边的奏章。
李玉心中警铃大作,额头上冷汗直冒。
坏了,父皇这是生气了。
父皇离开半个月,这半个月以来,每天都会有无数的奏折呈上来,虽然每一份他都亲自批改,但唯有那来自江南蝗灾的奏折,他不知如何处理。
诸如此类的奏折有十几本,都是要求朝廷赈灾的。
他也想赈灾,可是国库经费有限,一切还是等父皇回来再说。
渐渐地,奏章积累的越来越多,朝臣们的怨气也越来越大。
紧接着,官职最大的言官,左相严明朗发现了端倪。
接连几日,左相联合一众朝臣来到御书房的门口,求见陛下。
李玉让宫女出去传话,说是陛下病了,不能见人。
原以为,听到陛下病重的消息,左相等人定会悄悄散去,但左相似乎察觉到了什么,拉着一众官员每日等在御书房的门口。
直到昨天,一个小太监嘴碎,不小心暴露了父皇去体察民情的小子,紧接着,左相便带着一种官员上门。
迫于这种情况,他只能出去解释。
哪曾想,解释不成,相反,还被左相批的啥也不是。
若不是顾忌着朝臣都在场,他早就大发雷霆了。
既然父皇走的时候,将协理朝政的大权交给他,那他就是未来的太子,左相竟敢给他甩脸子。
等他上位后,第一个要弄走这个绊脚石。
也不知道是哪个王八羔子,父皇才刚回来,就将这个消息禀告父皇。
“父皇,您听儿臣狡辩……不,您听儿臣解释。”
“儿臣真不是故意的,儿臣有话要说。”
李广翻起眼皮,淡淡地瞥了一眼李玉。
他倒想看看,李玉想怎么狡辩?
奏折处理不成?!
封锁个消息,也做不到,要他何用?
很快,他就听到李玉欠打的声音。
“父皇,左相肯定是在宫中安排了奸细,不然的话,他如何得知您出宫的?”
“啪!”
李广拿起旁边的一摞奏折,直接摔在李玉面前。
其中一本奏折重重地砸在李玉额头上。
这个狗东西,自己做错了,还要怀疑别人?!
左相是言官,敏锐性很高,更了解他。
接连十几天,御书房的门一直不开,皇帝也不上朝,一直称病不见大臣,本来就诡异。
若是连这点判断力都没有,左相还是左相吗?
霎时,鲜红色的血液喷涌而出。
李玉战战兢兢,跪在地上,连连磕头:“父皇息怒。”
“行了,起来吧!”
看到鲜红色的血迹流出后,李广脸色顿了顿,声音轻柔了几分。
继续道:“说说,关于江南蝗灾,你有什么看法?”
李玉额头上的冷汗再次冒出来,心脏一直在打鼓。
江南蝗灾是今年最大的事情,蝗灾严重,庄稼几乎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而这几年经济萧条,国库空虚,实在拿不出银子。
但皇室也是要面子的,总不能直接和朝臣说国库空虚吧!
可,短时间之内,也拿不出银子啊!
父皇,这是在给他出难题!
李玉只能哭丧道:“父皇,儿臣愿意将府中的生活用度减一半,剩余的都捐给江南灾区,替父皇担忧!”
“另外,儿臣也会招募手下的众人,为江南捐钱捐物。”
“算你有良心。”李广阴沉的脸色终于有了片刻的缓解,轻声道:“下去吧!”
李玉松了一口气,拱拱手,转身退了出去。
李广盯着李玉渐渐远去的身影,瞥了一眼身旁的老太监。
“老曹,你觉得三皇子为储君如何?”
被点名的曹明公公心脏瞬间捏紧,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
“陛下,三皇子课业很好,为人良善,至于为君之道,他资历尚浅,还需多锻炼。”
“依你看来,六皇子如何?”
李广似乎看不出曹明的局促不安,一个劲的提问。
“六皇子一片赤诚,良善之辈,恐需遭人陷害,需有人加以引导。”
曹公公继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