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震撼来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求订阅)

作品:《我,谱写中华上下五千年

    我,谱写中华上下五千年正文卷第203章:震撼来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爽,很爽,实在是太爽了。”


    “一口气连听好几首诗,我感觉全身上下每一个毛孔都震起来了。”


    “我感觉所有的细胞都不断的跳跃,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舒服。”


    《月下独酌》与《把酒问月》这两首诗,不得不说,将李白的个性完美的表现了出来。


    这更为加深了大家对于【李白斗酒诗百篇】的印像。


    只是。


    这并没有结束。


    离开朝廷之后的李白,一段时间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哪里。


    有一次。


    友人宴请李白。


    酒喝到一半,李白便停下了筷子。


    他突然间感觉自己非常的茫然。


    他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也失去了人生方向。


    他拔剑环看四周,更是感觉一种说不出的寂寥。


    舞台上陈凡已经化身成为了李白。


    他就像一个迷路的路人,上下四方似乎都不是他的去路。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行路难。


    正是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所作的诗句。


    李白在发出行路难之后,他便离开了长安。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为什么李白的诗写得这么迷人。”


    “我也不知道。但我喜欢他的这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哪怕茫然不知道去向,仍然对于未来怀有期待,并保持自己的信心。这就是李白,与所有诗人不一样的李白。”


    “别说了,李白,我的李白。”


    ……


    李白的风格实在是太强大强大了。


    哪怕你仅仅只是看上一眼,李白的风格便完全不能让你忘怀。


    正如李白的诗。


    不同于杜甫。


    可以说。


    李白基本上不怎么写关于现实,关于人民生活的诗。


    虽然他偶然有感兴趣的时候会写。


    他大部分的诗,写的是朋友,写的是自己。


    写朋友的诗,已然可以让李白名垂千古。


    而写自己的诗,则让李白无人能及。


    “离开长安的李白开始了周游天下,并且,在这一年,李白碰到杜甫。杜甫比李白小11岁,一直将李白当成是偶像。虽然杜甫并不是特别知名,但李白也并没有摆什么架子,欣然与杜甫一起浏玩齐梁大地。或许,在李白心中,在游玩的时候有个伴也挺好的。”


    此时。


    整个舞台画风变得清新了许多。


    他不再有此前李白怀才不遇时的苦闷。


    也不再有没有方向的茫然。


    他与杜甫一同交流诗歌,一同探讨丹道之术。


    甚至,他还时不时开起了杜甫的玩笑。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舞台上。


    杜甫给李白写了一首诗。


    李白也同样回赠了杜甫一首诗。


    但李白这首诗却充满着无比的趣味。


    对于李白来说。


    写诗就像吃饭喝水,太平常了。


    他实在是不理解杜甫作个诗要这么费力做什么?


    这当然是两个人的性格不同。


    李白是将自己一腔热血化为诗中。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这是才华。


    也可能是天赋。


    而杜甫,更多的是体会人间疾苦,为人民大众所作。


    虽然这会儿年轻时候的杜甫还没有创作出多么伟大的诗作。


    但父亲去世,周游各处之时所见的百姓生活,早已印刻于杜甫内心。


    所以他很多时候下笔不像李白那般一气呵成,他考虑的会更多。


    “哈哈,这个画面有趣。”


    “千古两大诗人相会,没想到这么有趣。”


    “不过看起来李白并不是特别重视杜甫。”


    “什么重视不重视,此时的杜甫就是小杜,比李白小这么多。李白完全将杜甫当小弟弟看待,这不是很正常吗?”


    “这倒是。”


    看到千古诗圣的杜甫在李白面前只是一个小弟弟时,众人亦是不时笑出了声。


    “李白与杜甫一生当中见过三次,在第一次相见之后,两人又约到同年秋天一起出游。而第二次出游的时候,还碰到了高适。此时的高适还不是后来的侯爷,也还没有中第。当然,杜甫也没有。包括李白,三人其实都没有什么功名。大概是志气相同,大概都是一代才子,三人成为了好朋友……”


    “这一年的冬天,来到了齐州的紫极宫,李白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不过唐朝时期的道士与的后来的道士不尽相同,不少道士只不过是身份的象征,他们并不一定是完全出家。或者,他们就是将道士当成是一种理想寄托。就像玉真公主一样,而杨贵妃也同样当过道士……”


    “这个理想来源于少年时期。少年时期的李白就很喜欢丹道之术,对于道家思想非常执迷。而且,他还拜了道士为师父,并且结交了一位著名的道士元丹丘,以及一位隐士岑勋。事实上,李白拜谒玉真公主,也是在元丹丘的帮助之下,这才得已相见。”


    “在辞别杜甫与高适之后,李白又一次与元丹丘相会。”


    此时。


    陈凡的讲解已经停下。


    舞台上,赫然出现了几位道人。


    “太白道友,我们又相见了。”


    “丹丘道友,别来无恙啊。岑夫子,你也别来无恙啊。”


    “我们自然别来无恙,倒是你,还去长安吗?”


    酒桌之上。


    正是李白,元丹丘,和岑勋。


    “丹丘道友,就别来歧笑我了,我这一趟前往长安,只感觉像做了一场大梦。”


    “浮生若梦,来,太白道友,我们喝酒。”


    “哈哈哈,喝酒,丹丘道友,岑夫子,今天我们必需痛饮三百杯。”


    三人哈哈大笑,痛饮高歌。


    “来来来,不要停,不要停。”


    “今天什么也不说,就喝酒。”


    三人原本就是好友。


    此时被赐金放还的李白终于找到了真正的倾述对像。


    不过倾述之前。


    李白更多的表示,一切都在酒中。


    而就在三人一杯又一杯入肚当中,酒喝到兴奋之时,李白拍案而起,大声唱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一句君不见开头。


    只是瞬间,却是让此前已经燃烧的众人,再一次打了鸡血。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的诗,你从来都不知道哪个时候是他的巅峰。


    或者说。


    李白从出生到死,一直都是他的巅峰。


    不管是他怀才不遇也罢。


    不管是他招进宫中也罢。


    也不管是他被赐金放还也罢。


    李白的才华,便如这黄河之水,一泻千里,一发而不可收拾。


    哪怕就只是这两句。


    所有的观众,所有的粉丝,所有在快抖上看直播的网友……全都被这两给诗的气势给震住了。


    “啊啊啊,这诗……”


    “兄弟们,我该怎么评价?”


    “别评价了,我们要有这评价的水平,那我们就牛逼了。”


    李白的诗。


    不仅仅是豪放,突破,更多的是你怎么想都想不到。


    正如此前的《蜀道难》一样。


    当这一首诗出来之后,所有人都瞪大着眼睛,喊出,诗还可以这样写?


    那么现在。


    哪怕众人此前已经看过了蜀道难,可再听这一首《将进酒》,大家该懵逼的时候还得懵逼。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李白哈哈大笑。


    一边劝着两人喝酒,一边大声的念出这一首将进酒。


    这首《将进酒》就像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那般,汹涌澎湃……直击众人内心。


    “谪仙人,这是谪仙人啊。”


    看着舞台上的李白,他们大声的高呼。


    现场看客,他们是感动最深的。


    是的。


    此前虽然贺知章评价过,李白是被贬下凡尘的仙人。


    但之前的评价,大家都认为这是贺知章对于李白的赞美。


    事实上,李白怎么可能是仙人呢。


    他其实与我们一样。


    他就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罢了。


    可当《蜀道难》《月下独酌》《把酒问月》……以及现在的《将进酒》出来之后。


    他们终于明白。


    不是的。


    李白与我们是不一样的。


    他是真正的谪仙人啊。


    ……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舞台的李白。


    好似已经成为了仙人一般。


    那朗朗高歌的《将进酒》,却是给人们带来一波又一波高潮。


    但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


    就在李白一首《将进酒》念完。


    舞台之上。


    突然又来了数十位学子。


    他们手持书本,大声的念道: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你是否还记得,当年晨读之时背书的情形?


    你是否还有,整个班级所有学子一同朗读唐诗的回忆?


    如果你都不记得了。


    那么。


    看看舞台上。


    看看舞台上那些学子。


    他们可以带你们找回当年的记忆。


    只不过。


    原来的这一些学子可能读的是其他诗人的作品。


    而现在。


    他们一起读的,是李白这首《将进酒》。


    “啊啊啊……”


    “啊啊啊……”


    “啊啊啊……”


    舞台上传来的读书声,直将大家的耳朵震得嗡嗡作响。


    那铿锵有力的嗓音。


    那天生有材必有用的自信。


    那人生如少年般的朝气。


    这一刻。


    却是将所有人全部炸裂……


    7017k


    ,